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運動康復:骶髂關節錯位的診斷與複位

運動康復:骶髂關節錯位的診斷與複位

關於骶髂關節

骶髂關節是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狀關節面構成的,為凹凸不平、互相嵌插的耳狀關節面,關節囊緊張,並有許多堅強的韌帶包裹,活動範圍極小,是人體軀幹向下肢傳遞重量與支撐的關節,而雙足或兩側坐骨結節所受的外力,也必須通過骶髂關節才能傳到軀幹。

骶髂關節錯位類型

骶髂關節半脫位,分急性與慢性兩種,可單獨發病,也可因其他傷病而並發或就是該病的一個組成部分,但診斷和治療中常常被忽略,或誤診、漏診。

若脫位關節未被矯正可長期遺留腰骶部疼痛或坐骨神經痛麻等癥狀;

實際上根源多為:

骶髂關節半脫位致骨盆扭轉/傾斜,使盆內臟器及所支配的神經血管受到壓迫或牽拉,一旦骶髂關節錯位糾正,骨盆位置恢復正常,許多內臟病變亦隨之得到緩解。

急性骶髂關節損傷多由外傷所致,如彎腰搬取重物時姿勢不當;跌倒時臀部著地;肩擔重物時突然失足等,身體失去平衡,重心突然轉移,身體來不及適應而導致骶髂關節錯位。

根據受傷的姿勢與外力的作用方向,可造成骶髂關節向前或向後錯位。

前錯位:

發生於下肢伸髖屈膝的位置上,如劇烈奔跑、跳遠或勞動中一腿伸髖屈膝,用肩推重物時,大腿前部的股四頭肌強力收縮向前猛力牽拉髂骨,同時由於同側骶髂關節後面韌帶的作用,使骶髂關節向後旋轉,導致髂骨向前下錯位;

後錯位:

發生於下肢屈髖伸膝的位置上,如跨越溝壕、彎腰搬取重物時,大腿的後部肌肉強力收縮,牽拉髂骨向後,軀幹、脊柱及骶骨向對側前方旋轉時,導致骶骨向後上錯位。

骶髂關節錯位的診斷

第一、外傷、勞損、產後、風寒濕侵襲、先天因素。

第二、繼發於其他疾病及損傷,如:腰間盤突出、腰肌勞損、椎管狹窄、骨質增生、盆內臟炎症……(需排除關節結核,強直性脊柱炎、腫瘤侵犯等) 。

一、壓痛:

(關節部、梨狀肌、坐骨神經行程、內收肌群……),髂後上棘不等高、腰骶三角不等腰、髂嵴不等高、下肢不等長、腰椎側彎…… 患側骶髂關節處明顯壓,骨盆分離試驗,「4」字試驗及床邊試驗陽性。

二、X線片:

關節間隙不等寬,密度不均,骨盆傾斜。(或可見)恥骨聯合分離。

三、診斷補充:

1、骨盆擠壓試驗:

用於診斷骨盆骨折和骶髂關節病變。

患者仰卧位,檢查者兩手分別放於髂骨翼兩側,兩手同時向中線擠壓,如有骨折則會發生疼痛,稱骨盆擠壓試驗陽性。或囑患者採取側卧位,檢查者雙手放於上側髂骨部,向下按壓,後法多用於檢查骶髂關節病變。

2、骨盆分離試驗:

多用於檢查骨盆骨折及骶髂關節病變。

患者仰卧位,檢查者兩手分別置於兩側髂前上棘部,兩手同時向外推按髂骨翼,使之向兩側分開。如有骨盆骨折或骶髂關節病變,則局部發生疼痛反應,稱為骨盆分離試驗陽性。

3、床邊試驗 :

病人取仰卧位,患側臀部靠近床邊,雙手抱膝關節儘力屈髖屈膝,檢查者用手將患肢儘力後伸,若引發骶髂關節處疼痛,即為陽性。也可讓病人取健側卧位進行上述檢查。

本試驗是檢查骶髂關節病損的主要方法之一。

骶髂關節錯位的複位手法

複位手法:

第一、由於骶髂關節內外有堅強的韌帶固定,關節面耳狀面相互嵌扦咬合緊密,對維持骨盆環的完整性和穩定性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而有人認為是「不可動關節」,但實際上仍屬於「微動關節」。

一般情況下不易輕易半脫位,但一旦形成半脫位,則自行歸位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常常遺留頑固性疼痛等癥狀,且給腰腿痛診斷和鑒別診斷帶來混淆和困難。正因為如此,其手法複位尤其顯得重要。

第二、由於骶髂關節屬於微動關節,其複位難度也相對大一些。人們對腰椎複位的方法都比較熟悉,研究也很多,手法多達數十種。

而對骶髂關節移位(錯動或半脫位),人們對其重視、認識,了解的普遍性以及掌握有效複位手法的種類和熟練程度就差得多,因而有必要多加一些介紹。

第三、以下介紹幾種精選、改進和創編的有效手法供參考。這裡必須指出的是,手法複位前,首先必須弄清楚患者屬於前脫位還是後脫位。這樣施術才能有的放矢,事半而功倍,否則將弄巧成拙,適得其反,南其轅而北其轍了。(註:複位手法名稱為本人自行命名的,不一定科學準確,而只是為了形象化和便於記憶)。

一、仰卧單膝壓腹法

(一)體位:仰卧,健側下肢平伸,患側下肢屈髖屈膝。雙手置於腹部(以保護季肋部不被壓傷)。

(二)手法:醫者一手扶住膝蓋,另一手握持踝部,令患者深吸氣後屏氣,醫者趁勢將膝部壓向對側季肋部方向,連續彈壓3次。此時常可聞及腰骶部複位聲響,術畢。

(三)適應徵:骶髖關節半脫位之前脫位。

二、俯卧足跟壓臀法(屈膝跟—臀法)

(一)體位:患者俯卧,患側屈膝,足跟接近臀部。

(二)手法:醫者一手抵住患側骶髂關節,一手握持踝部,將足跟壓向臀部。在操作過程中,可握住踝部將髖關節同時內旋、下壓或外旋、下壓,此時常可聞及骶髂關節複位聲或手下有滑動感。

(三)適應症:骶髂關節半脫位之後脫位。

三、仰卧屈髖壓膝法(分膝法)

(一)體位:仰卧,兩膝分開,雙足跟並齊,使鼻—臍一足跟保持在一條直線上,雙手置於腹部,全身放鬆。

(二) 手法:令患者雙目微閉,「意守丹田」,然後深吸氣後再緩慢呼出,至呼氣將盡時,醫者雙手將分開的雙膝用有彈性的巧力下壓,此時常可聞及腰骶部複位之彈響聲,術畢。

(三)適應症:此手法適用範圍很廣,主要包括:

1、骶髂關節半脫位,無論是前脫位還是後脫位,亦無論是單側或雙側,均可複位。 2、腰骶關節錯位。3、髖關節半脫位。 4、假性下肢不等長。

(四)補充說明:

1、此法對腰—骶—盆—髖各部位關節錯縫,偏移不正,骨盆扭轉,傾斜及由此而引起的「假性下肢不等長」(非下肢本身器質性缺陷造成的不等長)等病變均有確實可靠的複位效果,且多能一次成功。而且手法簡練,只需1人操作。

2、人體猶如一座結構複雜的高層大廈,站立時「大廈」的基座便是骨盆。由於承受體重及運動負荷的需要,腰—髂—髖-—節結構複雜,肌肉韌帶堅強,形成一個穩固的整體聯動系統。

尤其是骶髂關節處於這個系統的樞鈕部位,其關節面吻合牢固,周圍肌肉、韌帶、關節囊堅韌,因此關節活動度很小(微動關節),一般情況下,若非較大外力是不能輕易造成移動、錯位的;

另一方面,一旦發生錯位(半脫位多見),則引發一系列病理改變。向上則可影響脊柱,向下影響下肢,引起常見的腰一臀—腿—足疼痛。更有甚者還可引發一系列腹腔及盆腔內臟病變,如婦女分娩常因骨盆擴張,發生骶髂關節半脫位或恥骨聯合分離症,除腰骶、恥骨部疼痛外,常可誘發月經不調、痛經、便秘、泌尿系感染等多種疾病。因此骶髂關節半脫位在腰腿痛及若干內臟病變的病理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對其進行正確的矯正複位,對治療上述疾病同樣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此點在臨床實踐中往往未被人們引起足夠的認識和重視。有時即使意識到了這點,也多缺乏確實有效的複位手段。

本人總結倡用的這一方法實用、簡便、高效,屢試屢驗,茲不揣鄙陋,特向同仁「毛遂自薦」。

3、這一複位手法是建立在生物力學及經典力學槓桿原理的基礎之上的,因而具有科學性、實用性,其原理簡述如下: ·

(1)基準線:首先使患者躺正體位,使鼻尖一臍部一雙足跟三點處於—直線上。

(2)支點:患者上半身的體重為上部固定點,併攏的雙足跟為下端的固定點(支點)

(3)力點:雙膝

(4)槓桿:(連桿力臂)雙膝股骨髖關節骶髂關節腰骶關節腰脊柱,構成一個雙側對稱的力學傳導鏈(槓桿傳動鏈)

(5)作用機制:當醫者將患者雙膝同時下壓時,作用力將沿上述槓桿系統均勻地向兩側向心性地逐段逐節傳導,使沿途各個偏歪、錯位之關節(包括易動關節及微動關節)依次獲得複位矯正。

這一過程猶如火車開動前常需先向後作瞬間「倒退撞擊」一樣,使聯接各個車箱之間的、原來處於鬆動狀態的「天佑鉤」(詹天佑發明),立即相互緊密咬合複位。此法是經典槓桿力學與現代骨科生物力學相結合,傳統正骨手法與現代整脊手法相結合的產物。其方法簡便,用力輕巧,具有「四兩撥千斤」之妙。

4、部分患者因肌肉韌帶痙攣或攣縮等原因,某些關節緊張度較大,活動度較小,在施行這一手法時,常可因髖部、大腿兩側或腹股溝部的肌肉韌帶受到牽拉而感到一過性疼痛。此時醫者應立即將患者雙腿迅速屈髖屈膝懸抱於腹部片刻,疼痛即可緩解。必要時術畢再以放鬆手法適當按摩髖部、兩大腿外側及腹股溝部肌肉,緩解其痙攣。

5、此法應在患者閉目,注意力集中於腹部雙手及深呼氣時,瞬間完成,如此,患者雖有可能有一過性疼痛,但卻很安全。反之如果患者精神緊張,注意力集中於醫者雙手上,則全身及肌肉處於緊張防衛收縮狀態,此時用力壓膝強行複位,極有可能造成損傷,故不可取。

6、此法對老年人,骨質疏鬆者宜慎重使用(確有必要時,可施以輕緩手法,多次進行,而不必強求一次一步到位),或改用他法。施術時尤其忌用暴力。

7、凡感染、結核、腫瘤、骨折、股骨頭壞死、嚴重高血壓、心臟病等患者,禁忌用此法複位。

8、必要時可先在腰骶部、臀部或腹股溝部相應病變處先行松解,然後再施以複位手法,效果會更好,痛苦也會明顯減輕。

——您本可以康復得更好,仙人果康復國家隊!

——更多內容請關注公眾號:仙人果健康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仙人果健康 的精彩文章:

警惕:38歲醫生因腦血管爆裂猝死,面對腦血管疾病我們能做什麼?
預防:最簡單的防中風方法,活到百歲不中風!
你知道牙縫,是怎樣悄悄變大的嗎?
隆鼻,什麼時候做合適?
HPV即宮頸癌疫苗已正式上市,接種之前弄清9個問題!

TAG:仙人果健康 |

您可能感興趣

骶髂關節錯位——下腰痛的原因之一
骶髂關節錯位用手法複位有效嗎?醫生是這麼說的
骶髂關節炎的癥狀不能被忽視
要真切的把骶髂關節炎的危害看清
加快康復速度,做好骶髂關節炎的護理
寶媽產後下腰痛、屁股痛?骶髂關節錯位惹的禍
骶髂關節炎的預防應該怎麼進行
引發骶髂關節炎的原因是什麼
骶髂關節炎病人應得到怎樣的護理
預防骶髂關節炎的方法需掌握
骶髂關節失衡怎麼辦?康復運動可試試這幾種辦法
腰痛,這次竟然是「骶髂關節」在作祟?
怎樣護理骶髂關節炎病人才妥當
得了骶髂關節炎怎麼護理好
究竟是什麼引起的骶髂關節炎
骶髂關節炎的癥狀是怎樣表現出來的
提前了解骶髂關節炎的病因有哪些
怎樣做可預防骶髂關節炎發生
范炳華教授診治產後骶髂關節紊亂所致「癱瘓」驗案一例
骶髂關節,它重要嗎?不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