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唯有自心不清凈

唯有自心不清凈

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不要談論他人的過失,也不要思量他人的過失。每個人的習氣不同,有的人特別愛說別人的缺陷,第一,說他人身體缺陷。比如瞎子、聾子等等。如果是帶著惡意說,就是對別人的謾罵,犯了口業。如果是在放逸的狀態中,說他人的缺陷或過失,也會有很大的罪過。

所以一個學佛人,尤其是一個大乘修行人,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不可以說他人身體和品德上的缺陷,因為這樣會影響他人的心態,會讓他人煩惱、生氣。另外,談論這些缺陷,於自己無毫無益處,但是有些人因無始劫的習氣,喜愛談論他人的缺陷。

首先要搞清楚自己所信仰的是什麼,然後才會對佛菩薩產生恭敬心。我們信仰的是大乘佛法,應該按大乘教理的標準要求自己,切不可違背。

大乘佛法分兩種:般若乘和金剛乘。般若乘即菩薩乘,從此角度講,所有眾生都曾經都做過我們的父母,都對我們有恩德,我們不可恩將仇報,不能傷害他們。

從金剛乘的角度來講,一切都要觀清凈。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從自性的角度講也都是清凈的。若是你說他人的過失,就是對佛菩薩的不恭敬,以此認知,若是談論他人過失,就是對佛菩薩的不恭敬,自己的信仰也受到了影響,說明自己的見地有問題。

我們之所以能看到對方的缺陷,說明自己的內心不夠清凈。雖然你現在還沒有達到視一切都清凈的境界,沒有這樣的覺悟,但是要相信這個道理。如果非但不相信,還對這個道理產生懷疑,說明沒有資格學密法,也不是金剛乘的法器。無法進入密乘,就無法跟密宗所宣講的甚深法義相應。

顯宗和密宗的區別在於,顯宗不強調清凈觀,主要抉擇的是體而不是相。從體上講,顯密是沒有區別的。顯宗應成派抉擇的是:諸法的本體乃遠離八邊戲論的大空性,密宗也不可能有比這更高的境界,也不可能抉擇比這再高的真理。但是二者在現分上是有區別的,顯宗在宣講諸法本體時,雖然也講空分,但空是不離現分的,只是不注重強調現分,也沒有抉擇這種光明。密宗著重宣講顯現的時候,不清凈的法是一種迷亂的顯現,可以說是不存在的,但是清凈的顯現是存在的,這就是顯密的區別。

大乘佛法里也有這樣的教言。比如《入行論》里講,一切眾生都是我們成就的助緣,我們成就要靠眾生,若是沒有眾生我們如何成就呢?我們的修行也不離眾生,所以應該善待眾生。尤其我們都是大乘修行人,都是發過菩提心的人,若是傷害眾生,說眾生的過失,也是違背菩提心的。

何謂違背菩提心?就是違背自己所立下的誓言,雖然談論的是別人的過失,但實際上染污的是自己的相續,耽誤的是自己的成就。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公眾號」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少林寺禪露雜誌 的精彩文章:

佛今在何處
師父,學不學佛,有區別嗎?
認識益友和損友
如何在工作中得到成長
沒有能力判斷「附佛外道」怎麼辦?

TAG:少林寺禪露雜誌 |

您可能感興趣

看不清自心便看不懂人心
看不清自心,便看不懂人心
認不清自心的人,做什麼都糊塗!
地獄未為苦,不了自心最為苦
有能一念頓悟自心,不從人得者,未必不由積累辛苦中來
禪詩 自心本有偈
佛是自心,而非偶像
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
各自心裡的定義都不會相同
自心才是正確的皈依之處
如果不能調伏自心,渡人就是一件可笑的事情
調整自心非常重要
經營好自心
不達自心,則宗為邪解,教亦妄見,皆非究竟真實處
這就是最好的修行——觀念自心
做好事,是為了要降伏自心,而不是為了讓別人看到
我還是喜歡你,源自心臟
風自心來,不亦快哉!夏天這麼過,想想挺快活
自心凈土
勿觀他處觀自心,自觀自心之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