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中藥的寒、熱、溫、涼 四氣和五味

中藥的寒、熱、溫、涼 四氣和五味

性味:指中藥的性質和滋味。包括四氣和五味。

四氣:指藥物的寒、熱、溫、涼四種特性。寒涼和溫熱是兩種對立的藥性,而寒與涼、熱與溫之間只是程度的不同。另外還有平性,即藥性平和。一般寒涼葯多具清熱、解毒、瀉火、涼血、滋陰等作用,主治各種熱證。溫熱葯多具溫中、散寒、助陽、補火等作用,主治各種寒證。

五味:中藥劑中醫理論中的五味原指藥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種味道,後擴展為體現藥物功能歸類的標誌。辛、甘屬陽,酸、苦、咸屬陰。金、木、水、火、土五行可配屬五味,即常說的「五行配五味」,酸屬木、苦屬火、甘屬土、辛屬金、咸屬水。

(一)酸

酸味有收斂固澀作用。一般止汗、止咳、止瀉、固精葯多具酸味,主治多汗、久咳、瀉痢、遺精、遺尿等證。過則傷胃、脾。如:

(二)甘

甘味有滋補和中、調和藥性及緩急止痛作用。一般滋養補虛、調和藥性及止痛藥多具甘味,主治虛證、痛證。過則膩膈礙胃,令人中滿。

(三)苦

苦味有清泄、燥濕作用。一般清熱、瀉火、通便、燥濕葯多具苦味 ,主治熱證、火證、濕證。

苦味葯大多能泄、能燥、能堅。

能泄含義有三:一指苦能通泄,治療便秘等濕證引起的疾病;二指苦能降泄,可治療口舌生瘡、眼睛赤紅等熱證引起的疾病;三指苦能清泄,可治療因四季變化、溫度變化引起的體溫升高等癥狀。

苦味葯能燥能堅的含義有二:一指苦能堅陰,即瀉火存陰,二指堅厚腸胃。過則能傷津、伐胃。

(四)辛

辛味葯大多有發散解表、行氣行血作用。一般解表葯、行氣葯、活血葯多具辛味,主治表證和氣滯血瘀證。過量服用則會耗氣傷陰。

(五)咸

鹹味葯大多能軟、能下、有軟堅散結、瀉下通腸作用。一般軟化堅硬、消散結塊、瀉下通便藥物多具鹹味,主治大便燥結、瘰癧癭瘤、啯瘕痞塊等證。過則脈凝冷而變色,能傷脾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技術殿堂 的精彩文章:

初秋養生, 按穴位按走「秋老虎」
久坐不動,問題多多,沒事還是多走走吧
每天推腹一次,健康快樂一生
一碗「土氣粥」出伏又送暑
習慣性便秘不是小事

TAG:中醫技術殿堂 |

您可能感興趣

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病邪的對症中藥匯總
溫里、理氣、瀉下、消導、驅蟲、芳香化濕類中藥,推薦收藏
這味中藥:祛風、解表、散寒、透疹、止血
黃芪、茯苓、白朮、白扁豆、炙甘草、党參、太子參補脾益氣的中藥
中藥基礎:藥物的六味、八性、十七效
巧用這三味中藥,輕鬆健脾胃、化濕氣、解暑熱
這個中藥:兼有祛風、散寒、除濕、舒筋活絡之功效
冬瓜子、山藥、蜂蜜等 盤點保濕美容的常用中藥
「丸、散、膏、丹」是中藥的名稱嗎?
「中藥小故事」溫中、散寒、止痛——蓽茇
中藥里的「美白仙子」(祛斑、除皺、治痘痘和痤瘡)
這個中藥,能清熱、化痰、清心、止嘔
這個中藥,能夠溫中散寒、暖腎、防口臭
傳統的一杯中藥茶,高血壓、腰膝酸軟、肝炎、糖尿病的人要多喝!
這味中藥是泰山四大名葯之一,具有涼血、排毒、透疹的妙用!
中藥的藥性之五味
一味中藥:能夠養精血、養五臟、益顏色、固腎縮尿!
舌尖上的中藥五味
中藥 | 阿膠棗、龜苓膏、涼茶……中藥零食要怎麼吃?
人蔘、糖參、西洋參、茯苓、黃芪,不可不知的7大補氣常用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