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岱年:修身與養心

張岱年:修身與養心

修身與養心

文/張岱年

中國古代哲學家,自孔子、老於以來,都重視修養,提出了比較豐富的關於修養方法與修養境界的理論。「修」指修身,「養」指養性或養心。修養即提高覺悟,培養高尚的品德。在中國倫理學史上,不同學派所講的修養方法不同,但是有一個共同的基本觀點,即以為提高思想覺悟、達到人格完善,必須從事於修養。

儒家提出「修身」、「養心」之說,認為人必須提高道德的自覺性,這是保持「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體現人的價值的自覺活動。「性善論」者以為人們具有先驗的善性,而此善性必須加以發展、擴而充之。「性惡論」者不承認先驗的善性,而肯定人有總結經驗的智力,應依此智力改造本性、培養品德。

孔子提出「修己」之說,《論語》記載:「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論語?憲向問》)

修己即整飾自己的言行,快自己的言行無不合乎原則,這樣就可以「安人」了。

老子宣揚無為,但也將「德」與「修」聯繫起來。《老子》說:「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老子》五十四章)

孟子提出「養性」、「修身」,宣稱:「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盡心上》)孟子講「性善」,所以提倡「養性」,即擴充固有的善端。孟子亦講「養心」,他說「養心莫善於寡慾。」(《孟予?盡心下》

荀子講「性惡",所以不說「養性」,而主張「化性"。但荀子也講「養心」,他說:「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萄子?不苟》),並著有《修身》之篇。

可以說,修身是儒家所共同重視的,而後世所謂「修養」,主要是孟子「修身」、「養性」學說的發展。

《大學》與《中庸》提出系統的修養學說。近人多謂《大學》《中庸》系秦漢之際或漢初的作品,實無確證。《大學》講「齊家、治國、平天下」,顯然是戰國時期諸侯紛爭形勢的反映,當系戰國時期儒家的著作,《中庸》系「子思之儒」的著作,亦非秦漢作品,其中可能有後人附益的文句,但不能因此即謂全書俱系晚出。《大學》《中庸》在唐宋以後影響深遠,確系重要的古典倫理著作。

《大學》講「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以為「齊家、治國」的根本是修身:「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而修身之道在於「正心」、「誠意」:「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大學》解釋所謂「正心、誠意」云: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慊),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已,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所謂誠意即貫徹善良意志,使自己的意志純善無惡,好善而惡不善,即在任何情況之下都堅持貫徹自己的善良意志。其中包含慎獨,慎獨即自己獨處之時也不做壞事,所謂正心即調節感情、端正思慮。「誠意」、「正心」都是內心修養的方法。

《大學》講「慎獨」,《中庸》亦講「慎獨",二者孰先孰後已不可考。《中庸》云: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又說:「《詩》云: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

慎獨即在「人之所不見」之處亦遵道而行,堅持原則。《中庸》又講修養的基本原則云:「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面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這裡最重要的是「尊德性而道問學」、「極高明而道中庸」兩句。德性即是近代所謂理性。問學即接受前人的經驗。「尊德性而道問學」,兼重理性與經驗。高明指認識宏深,中庸指行動適度。「極高明而道中庸」,雖有宏深的認識,而行動上沒有矯異之處。《中庸》這幾句對於宋明理學有深切的影響

儒家所謂修養,主要是實行「仁義」。道家與儒家不同,不承認「仁義」的價值。《老子》區別了「為學」與「為道」,宣稱「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老子》四十八章)

儒家所從事的是「為學」,道家所從事的是「為道」。莊子標榜「忘仁義」、「忘禮樂」,以至於「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莊子?大宗師》。這也是一種修養方法,但這不是一般意義的道德修養方法,它已經否棄了儒家所謂道德。

在宋、元、明、清時代,《孟子》《大學)《中庸》的修養方法論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宋、元、明、清時代關於道德修養的學說,可以歸總為三個類型。第一類型為周(敦頤)、張(載)、程(顥、頤)、朱(熹)的修養學說;第二類型為陸(九淵)、王(守仁)的修養學說;第三類型為顏(元)、李(塨)的修養學說。周、張、程、朱的修養論,是正統理學的觀點;陸、王的修養論,是理學別派的觀點;顔、李的修養論是反理學的觀點。

正統理學兼重「尊德性」與「道問學」,而比較強調「道向學」的重要。陸、王學派專門宣揚「尊德性」。顏、李學派批評理學家專講心性修養的偏失,強調「習行」,注重在實際活動中進行道德修養。

本文摘自張岱年《中國倫理思想研究》,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天宫里的精灵,敦煌壁画里的“飞天”
諸葛亮一生的學問精神,都濃縮在給兒子的一封信中
天宮裡的精靈,敦煌壁畫里的「飛天」
20個字,跟古人學習禮貌敬語

TAG:大道知行 |

您可能感興趣

王陽明:欲修身,先養心
養生即養心,修身必修心
養身、養心、養生:30句話,讀懂千年中醫智慧
大暑三養:養身、養心、養生
南懷瑾先生:安身立命的修養——養心之道
5種最適合中老年人養的盆栽,健康長壽又養心!
修身:隆師親友,治氣養心
南懷瑾老師講述:安身立命的修養——養心之道
養身,養心,養生!
南懷瑾老師:孟子的養心修身之道
養生之道:養心為先,養身為後
王陽明:欲修身,先養心,身安不如心安!
養生之道:養心為先,養身為後 | 靠譜中醫說
夏季養生 | 夏季時令如何清心火、養心陽、心神、心陰、心血
民國才女潘素山水畫,養心養眼,張張精彩!
養壺,養德,養心!
養身養心佳品!
林清玄:養壺亦養心
朱熹裔孫朱人求:養生重在養心
紅木傢具,養身、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