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百科知識】二則

【百科知識】二則

朝霞

晚霞

(一)為什麼「朝霞不出門」?

民間有一則關於氣象的諺語:「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這個集合了祖祖輩輩智慧的生活經驗到底有沒有道理呢?

霞光是日出和日落前後,陽光透過厚厚的大氣層,被空氣分子散射留下的短波紅光或橙光染色影響的結果。空中塵埃、水汽等雜質越多,霞光的色彩就越顯著。

在北半球的中國,春夏主要受東南風影響,而構降水的水汽也在很大程度上受益於東南風。清晨時分,低空空氣穩定,塵埃較少,如果這時出現了紅色朝霞,表示東方低空富含水汽,易於形成一定厚度的雲層。隨著太陽升高,熱力對流加劇,雲層密,比較容易出現颳風下雨的氣象。如果白天在陽光的照射下,低空大氣中的水分散失很快,比較乾燥,到了傍晚時分,熱力對流減弱,大量塵埃就會集中到低空。此時出現的鮮艷晚霞,主要是由塵埃等乾燥的粒子散射陽光而產生的。大氣中水汽不足,短時間內就難以形成降水。也正因為如此,晚上天空出現紅色的雲霞,通常情況下第二天天氣會晴好,適宜出行。

雖然僅靠霞光來判斷天氣並不總是準確,但在一定條件下,這種口口相傳的民間諺語還是有些道理的。

大西洋

(二)為何過去把外國人稱作「洋人」?

明朝時,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在拜見明神宗時,他自稱為「大西洋」人,他把印度洋以西的海域稱作小西洋,把歐州以西的海洋稱作大西洋。

根據「大西洋」的稱呼,我們就把東面的海域稱為「東洋」,以雷州半島至加里曼丹島為分界線。

當時的外國人都由海上來,中國人根據外國人來自哪個海域來稱呼外國人:稱歐美人為「西洋人」,稱日本人為「東洋人」,他們的統稱就叫做「洋人」了。

此文為原創文章,歡迎轉載並註明出處!

大家都在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學文化圈 的精彩文章:

TAG:國學文化圈 |

您可能感興趣

冷知識百科:第十篇
【科普篇】飲食小知識
兒童百科知識問答
科技知識:航天科技知識之神舟系列
蘭花施肥百科知識!
小百科.散文詩基本知識
科普知識:認識羊奶十問答
十條冷知識(三十二)
歷史小知識:三綱五常
十條冷知識(二十四)
傳統文化上香:二十四香譜和七十二香譜圖解,上香人必知的知識
育兒知識/奧爾夫音樂系列知識(二)
十二星座小知識
超聲檢查的科普知識(一)
【心語知識】?你該懂得的歷史典故(二)
傳統文化相術知識可關注這二十四條
犬類知識 第二彈
關於茶葉種類的知識百科
紅木知識百問百答
科普文章:骨質疏鬆科普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