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當心!父母們愛用的這類懲罰,不僅無效還起反效果?

當心!父母們愛用的這類懲罰,不僅無效還起反效果?

【幼兒說】原創,轉載請標出處


懲罰孩子,有4大學問2大「坑」。否則?自找麻煩。

故事1:

最近一位操碎心的媽媽說,暑假開始後,兒子自己選擇了上繪本閱讀課程,但從第一天上課便遲到。為了幫助孩子糾正愛遲到的壞毛病,每次孩子遲到後回到家便懲罰站牆角10分鐘。接下來孩子的表現讓這位媽媽傻眼。孩子愛遲到的壞毛病不僅沒能改正,還養成了一種行為模式:遲到→自動罰站→遲到……把罰站變成了每天回家後的必做「功課」。

故事2:

鄰居小朋友藝藝是個不愛刷牙的小傢伙,乳牙因為常常得不到清潔甚至得了齲齒。為了讓藝藝每天都刷牙,媽媽每次在女兒不刷牙便睡覺的行為進行懲罰——清洗廁所。讓人奇怪的是,藝藝養成了每天清洗廁所卻不刷牙的習慣。

到底哪裡出問題了?

當心!父母們愛用的這類懲罰,不僅無效還起反效果?

?一則「幼兒園遲到」的懲罰實驗

在以色列,曾經有一群學者為了糾正幼兒園家長們經常遲到接放學孩子回家的現象做過一番努力。學者們選擇了當地10所幼兒園,並跟蹤調查了20周左右。在正式進行懲罰制度之前,學者們統計到每間幼兒園平均有8位家長經常性地遲到。

在做好準備工作後,學者們聯合幼兒園的老師和管理者對家長們的遲到行為進行懲罰。即如果一位家長遲到10分鐘以上,便懲罰3美元。結果懲罰制度出來後讓人大跌眼鏡——遲到的家長數量不僅沒降,反而飆漲到20多位家長。

當心!父母們愛用的這類懲罰,不僅無效還起反效果?

?為什麼懲罰起到了反效果呢?

1)把「懲罰」當成了「遲到」的條件交換。

這些遲接孩子離園的家長,把3美元當成了遲到的條件交換,所以交了罰金,他們便心安理得地繼續遲到。而幼兒說今天文章開頭的那位遲到的小男孩,也把罰站當成了遲到的條件交換,所以更肆無忌憚地遲到。

2)懲罰過小。

懲罰3美元對家長們是無足輕重的小事情,懲罰站牆角10分鐘對小男孩也輕而易舉,即對他們來說,犯錯成本低,他們不需要為自己的過錯付出掀起心理波瀾的代價,不足以促成自我改正的動力。

當心!父母們愛用的這類懲罰,不僅無效還起反效果?

?如何打破「懲罰無效」困境?這樣懲罰更絕

1)累計懲罰制/分級懲罰法

每遲多1分鐘,多罰站10分鐘;每遲多10分鐘,多懲罰10美元……「遲到罰站10分鐘」VS「每遲多1分鐘,多罰站10分鐘」,對孩子來說是被動的還是主動的心理模式,因為後一種,他們對懲罰有決定權利——早到1分鐘,少罰站10分鐘。相反,如果他們遲到了很多,他們將面臨更長時間的罰站。「主動性+恐懼」能驅使他們盡量少遲到,甚至不遲到,對於孩子行為的糾正有正面效果。

2)提前罰站,為自己遲到「預付」

這其實是建立行為「契約」,父母允許孩子自己通過提前罰站而決定遲到次數。這種行為「契約」真的有效嗎?有一定的效果,對有契約精神的孩子尤其有效。心理學家Thomas Moriarty認為,孩子們會主動使行為與承諾保持一致,因為這通常被認為是一種良好的品行,所以大多數時候,孩子們不會因為違反承諾而背負品性不良的罵名,每個孩子在內心都希望自己在他人面前有個較好的形象。所以,「提前罰站,為自己遲到『預付』」能較好地抑制孩子們繼續遲到的行為。

另外,有些孩子內心非常抗拒「尚未發生遲到卻提前懲罰」,也有利於他們最終改正遲到行為。

?讚揚正確行為,比懲罰更有效?

懲罰雖然有時候有效,但有時卻無效。即使有效,也往往對孩子的心理有負面的影響,所以幼兒說建議父母們還是盡量少用懲罰的形式教育孩子。美國耶魯心理學者Alan E. Kazdin認為,稱讚正確行為往往是代替懲罰的最優方法。教育之父戴爾.卡耐基也說過,鼓勵的方法更容易使人改正錯誤。

當心!父母們愛用的這類懲罰,不僅無效還起反效果?

去年冬天,由於天氣太冷,我家兒子也有過幾次遲到的經歷。有一天晚上睡覺前,我鄭重其事地跟他來一場「交談」:「老師剛剛來電話,說你上課很認真,也經常幫助其他小朋友,是個好孩子。但是有一點點遺憾,如果你能堅持早到不遲到就好了……」兒子的表情由高興轉為認同,摸摸頭說:「我也覺得遲到不好,我想想該怎麼樣改正……」

有一位朋友是二胎媽媽。大寶二寶的關係挺好,但哥哥常常會因為動作粗魯而惹哭弟弟。最典型的便是分享玩具時把玩具扔到弟弟身上,弟弟常常被飛馳而來的玩具嚇哭。在一次新的「玩具飛馳」事件後,這位媽媽跟大寶說:「你經常會跟弟弟玩,還會幫弟弟擦汗,講故事唱歌給弟弟聽,如果你經常注意到更好地保護弟弟就更好了。比如把玩具遞給弟弟而不是把玩具扔向弟弟……」沒一會,這位媽媽發現大寶分享玩具時不再粗魯地扔,而是像一個小賊,躡手躡腳地從懷裡「掏出」玩具給弟弟。熊孩子認為「躡手躡腳」是保護弟弟不受驚嚇的最理想方法。

從心理學上來說,「老師/家長要求孩子不遲到」是外部動力,「我不要遲到」是內部動力,「稱讚」起到了從外部動力向內部動力轉化的橋樑作用,由於孩子從內心認可,所以孩子會更願意改變。另外,稱讚後的善意提醒,孩子們更容易接受,因為稱讚提高了孩子的自尊感,給孩子帶來自信,孩子也更容易為抹除「小瑕疵」讓自己更完美而做出努力。

有人說,懲罰,是「教育」這道菜的調味辣椒,只要掌握火候便能做出美味佳肴;也有人說,懲罰是缺乏自信的父母對孩子的一種教育。而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在良好的家庭里,永遠不會有處罰的情形。

你認為呢?

本文關鍵字:懲罰教育、懲罰技巧、家庭養育、兒童心理、親子育兒


【幼兒說】微信公眾號:bb-edu,親子心理諮詢師,專註早期教育與成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幼兒說 的精彩文章:

鼓勵摔倒的娃兒自己站起,真的對嗎?過來人有話說
6歲前,最好常給娃打這類事故「預防針」,影響尤其大
娃兒圈中最討人嫌的一種孩子,別把娃養成這樣!
原來!這是全球父母最愛犯的一種育兒錯誤,你避開了嗎?
跟優秀人物的童年閱讀相比,你家孩子差距有多大?

TAG:幼兒說 |

您可能感興趣

再好的朋友,這四件事也不能隨便摻和,小心起反作用!
讓寶寶鍛煉身體好處很多,但不注意這幾點可能會起反效果
枸杞雖好,不要亂吃,和這幾種食材一起吃,還會起反作用
薏米被稱為「去濕氣專家」,但若「這樣」吃,可能會起反效果!
喝茶時間不對,對健康起反作用!愛茶的人,都知道這2事不能做!
不知道這四個護膚要點,護膚相當於「毀膚」,浪費錢還起反作用!
喝水也要「喝對」,否則就會起反作用:如何喝水才是對的?
父母陪孩子做作業,再著急也別這樣對孩子,只會引起反感
明朝那麼多功臣被殺,為什麼他們不奮起反抗呢?原因無非有三點
祛痘痘也需要對症下藥,盲目祛痘不僅會事倍功半,還有可能會引起反效果
注意:這6類藥物,高血壓患者不宜亂吃,不然會起反作用
掐人中能不能讓昏倒的人蘇醒?專家:不僅無效,還有可能起反作用
表揚孩子也有技巧!家長只會說「你真棒」,可能會起反效果
枸杞是肝臟的「維修師」,但若「這樣」吃,可能會起反作用
4個不起眼的簡易發明,雖成功但卻起反作用,灰太狼真夠可憐的!
這種「誇讚」孩子的方式,容易起反效果,家長誇孩子要找對技巧
家中千萬不要擺這些綠植,對身體不僅沒有幫助,還會起反作用!網友:有點不可思議
早餐一顆蛋有益健康?這兩種吃法卻起反作用,不少人都吃錯了!
這些高營養蔬菜,吃「錯」了起反作用,損害健康,很多人不知道!
趙麗穎承認懷孕,反而引起反感,當初的那個劈叉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