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小伙自稱慈禧族人後裔,辮髮裝束非為標新立異,志在推廣祖先文化

小伙自稱慈禧族人後裔,辮髮裝束非為標新立異,志在推廣祖先文化

中國晚清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

曾幾何時,我們是世界文化的中心,萬國來朝,笑傲四海。

可是,面對西方列強相繼強行入侵,我們欲哭無淚。

列強恃仗長槍大炮,在經濟上對我們進行掠奪,在文化上對我們進行蹂躪。

在列強的眼中,我們生產力落後,被視為原始;我們衣冠裝束古怪,被視為野蠻。

的確,當時中國人的裝扮都是長袍馬褂,剃陰陽頭,腦後拖一條長辮,在世界各民族中,獨豎一幟。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的門戶被打開,英國人看到留著奇怪髮型、穿著奇怪裝束的中國人,幾乎不敢相信這就是傳說中的文明古國里的文明、而認為是一群半開化、半野蠻的人。

特拉維斯.黑尼斯三世和弗蘭克.薩奈羅在所著的《鴉片戰爭》(THE OPIUM WARS》《一個帝國的沉迷和另一個帝國的墮落》中記:鎮海之戰結束,英軍俘虜了幾十個清兵,他們沒有打算殺害或虐待這幾十個清兵俘虜,就想干一件事:剪掉他們的辮子。這些英國士兵的理由是,他們有跟家裡的妻子或女朋友說過中國人的大辮子,女人們都覺得不可思議,所以,他們要寄些辮子回給她們看。

大辮子,成了中國人的標誌,也成了中國人的恥辱。

上世紀九十年代,美女作家陳丹燕曾在旅歐期間編了兩條美麗的麻花辮子。可是,讓她意想不到的一幕發生了,在瑞典,一個四五歲的小女孩遠遠見了她,就指點著對她媽媽說:「大辮子,中國人。中國人,大辮子!」

陳丹燕很想告訴她,此「辮」不是彼「辮」,但舊中國人留給不明真相的外國人印象太深了,太難以磨滅了。

現在,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進行,中國各方面建設日新月異,現代化進程走在世界前列,中國人重塑了自己的形象,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

可是,有個別中國人心中的「辮子」還沒有剪掉,甚至還真的在行動上復起古來,穿長袍馬褂,剃陰陽頭,腦後拖一條長辮。

比如,廣州就有一個名叫周佑錢的男子,在2003年突然高調宣布,自己是大清攝政王愛新覺羅氏多爾袞的後裔,並且穿起了明黃色衣服,束清朝辮子,把身份證上的名字改成了「愛新覺羅?州迪」。

2007年,州迪回遼寧撫順拜祭先祖,途經北京,在拜訪溥儀的弟弟溥任時,溥任對州迪的清朝裝束很不以為然,劈頭就勸他:「不要眷戀清朝,不要搞特殊化,改去清裝,做回一個尋常百姓。」

可惜的是,州迪並不聽勸,他對自己行為的定位是:自己並不是要搞特殊化,而是在推廣滿族文化。

無獨有偶,州迪大叔之外,在大連,還有一個名叫赫慶玲的小鮮肉,也是身穿長袍馬褂,剃陰陽頭,腦後拖一條長辮的裝束,理由也是要推廣滿族文化。

赫慶玲生活在大連泡崖八區玉濃街,未婚,滿族人,一個偶然的機會裡,他從家裡的族譜里驚奇地發現,他們家是滿洲正黃旗人,本姓葉赫那拉。當時,小夥子樂壞了。要知道,《山河戀》、《甄嬛傳》、《宮鎖珠簾》等滿清宮廷戲正在輪番轟炸電視屏幕,充當電視主角的清朝貴族王爺清一色滿滿正能量形象啊!

赫慶玲從此種下了一個夢:恢復祖宗的傳統文化。

小赫的「復古」工作先從穿衣打扮開始。

「我先找了一家髮廊,理了一個剃髮垂辮的頭型。」小赫說,理這個髮型花了他900元,因原來的頭髮太短無法「編結為辮」,美髮師給他做了「接發」,才最終編出一條黑亮如漆的大辮。

對這條大辮,小赫是愛若至寶,經常用各種式樣別緻的小墜角兒系在辮梢上,還時不時拉到胸前長時間地端詳、長時間地撫摸。有時,會情不自禁地連帶著摸一下被剃得青光鋥亮的前額,自戀地讚歎:「真帥!」

小赫說:「滿族先民的這種髮式是非常便於騎射的,前部不留髮,以免馭馬疾馳中讓頭髮遮住了眼睛。頭後留一條粗大的辮子,在野外行軍狩獵時,還可以枕辮而眠,確實有其一定的實用價值。」

不過,嚴格地說,赫慶玲這個辮髮裝束並非原汁原味的清朝辮髮裝束。

清朝推行的剃髮標準是「金錢鼠尾」。

什麼叫「金錢鼠尾」?赫慶玲前所未聞,一下子就懵了。

「金錢鼠尾」,清代《榕城紀聞》中說得很明確:「剃髮,只留一頂如錢大,作辮,謂之金錢鼠尾。」也就是說,不能全部剃光,得留下頭頂的一小綹,面積和金錢一般大小,結成辮子,而四周又必須剃光,不留死角,而且還要經常保持頭頂的乾淨無鬢髮,做到「五天一打辮,十天一剃頭」。

赫慶玲現在這個辮髮裝束完全是按照《山河戀》中劉愷威的皇太極扮相做的,赫慶玲也把自己想像成了劉愷威版的皇太極。

此外,赫慶玲又花了900多元錢從頭到腳置辦春夏秋冬四季清代的滿族服飾,日常上下班的行頭一律換成清朝的。

赫慶玲得意地說:「除了上班時必須穿工作服外,其他時間我一律身穿滿族服飾。」

穿這樣的衣服招搖過市,自然免不了成為別人的話題。

赫慶玲毫不在乎地說:「有人說我標新立異,但是我們的祖先幾百年前就是這樣的,怎麼叫做新呢?有人我是在炒作,但我只是在恢復祖先的裝扮,沒有炒作的意思。當然,身邊的朋友們對我是挺理解的,他們開玩笑,叫我八阿哥!」

不管怎麼樣,赫慶玲的特立獨行還是引起了不少媒體的廣泛關注,好幾個地方電視台邀請他參加了不同類型的多檔節目,其中還有一個是相親性質的,在台上,小赫收穫不了少姑娘的芳心。

從普通的工人一下子變成了公眾人物,赫慶玲高興得不得了,每天都在更新自己的微博,隨時發表自己的感想。「電視台通知明天要來採訪我,心裡好緊張啊,但為了傳播滿族文化我會努力的!」「滿語同學說他兒子在加拿大看到我的照片了。」「今天下課好幾個女孩子喊我好帥啊,給我高興壞了,一定會有女孩嫁給我的。」「我知道有人對我不理解,我所做的這一切都為了保留滿族的民族文化。」

赫慶玲口口聲聲說要「保留滿族的民族文化」,但自己一句滿語也不會說,更別說讀寫滿文了,所以,他趕緊報名了大連滿族聯誼會辦的暑期滿語班學滿語,他說:「現在我每周都要騰時間出來學滿語,簡單辭彙已經掌握幾十個了。將來我還打算與學滿語的滿族人用滿語說日常會話。」

最後,赫慶玲說,自己還得惡補清史,力求掌握更多知識,以免在公共場合鬧笑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沙龍 的精彩文章:

楊家將後代今何處?淳溪有宗譜,代縣有傳家寶,梓潼有「活」證據
凡犯中華者,雖遠必誅,此唐朝使者遭挑釁,上演千里擒王滅國好戲
為何說此省士兵最兇悍?其曾以五萬人抗衡秦始皇五十萬兵長達十年
宋高宗為何無後,就怪金兵來得太不是時候,導致自己落下終生殘疾
清初名將一生忠奸難辨,身後毀譽參半,因一提議,獲後世全民點贊

TAG:歷史大沙龍 |

您可能感興趣

李宇春被授予「大熊貓文化全球推廣大使」榮譽稱號,網友:好樣的
著名武俠作家蕭逸逝世,曾在美國創立洛杉磯華文作家協會,推廣中國俠義精神
內蒙古走進日本,「人文國航」中國傳統特色文化推廣活動盛大開幕
李玉剛跨界化身導演 榮獲「文化推廣大使」稱號
品牌推廣織造的皇帝新衣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記中華傳統文化推廣志願者立心
西漢王朝:桑弘羊是怎麼推廣新式改良農具的?
拳擊展現民族精神國家大力推廣,張君龍改寫拳壇歷史為國爭光
李宇春將熊貓文化推廣到國際,當之無愧的宣傳大使,為她點贊
女書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成立 推廣女書走向世界
茅台在東非舉行最大規模中國品牌活動 坦尚尼亞前總理:「我們會成為茅台的推廣大使」
無棣老鄉一發明,國民黨王牌軍都無計可施,粟裕當場決定全軍推廣
成龍穿唐裝亮相,推廣文化,驕傲的唐裝
波爾多葡萄酒聯合會駐巴黎文化與貿易推廣中心揭牌
搭建中西美食文化交流之橋,《鋒味》成中華美食文化推廣者
使人長壽,為何玉帝不推廣人蔘果,卻讓王母大辦蟠桃會?
被邵逸夫先生寵愛的她 如今政協並回港推廣中華文化
中國文物大盜在美國舉辦這場高古玉器展,卻向全世界推廣了中國文化,美不勝收
此中東土豪國,古時曾向唐朝稱臣納貢,現將全面推廣漢語!
這是中國陸軍的新裝備,在坦克裝甲車輛上作用頗大但尚未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