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做好三件事,不怕30歲

做好三件事,不怕30歲



今天這篇文章來自我的朋友

Spenser,

他是職場里傳奇般的存在。兩年前還是月薪三千的普通職場人

兩年後

年收入上千萬

已經是職場大咖的他

堅持原創寫作

兩期寫作課程賣出

500

萬。





如果你想了解他是怎樣做到的

或者希望和他一樣

實現自己職場的迅速崛起

我強烈建議你關注他個人原創公眾號

:Spenser




這可能是我見過最優質的公眾號之一了。





給你講個恐怖故事:我今年,三十歲了。



不知道突然從哪天開始,讀者都開始喊我S叔。




看來,我再也不能假裝是年輕多金事業有成精力充沛的小哥哥了。




開個玩笑。




去年我寫過一篇《

有一種焦慮叫做三十不立

》,記下了我即將步入三十歲的迷茫——畢業幾年決定不了一生,但卻基本決定未來的走向。逆襲的空間開始收窄;彎道超車的賽道開始閉合,只剩眼前一條路。




這條狹隘的賽道看上去不美好,路上坑坑窪窪,沒法施展開自己的身手。




然而,一年後,很慶幸我的事業迎來了逆轉,做出了些成績。回想起來,當時的我雖然很焦慮,但還是堅持復盤生活經驗。



今天的我,更有必要回顧過往,盤點是哪些事讓我的人生遺憾少了點,增值多了點。




選擇一座重要城市






二十歲的尾巴,我離開老家寧波,揣著一張機票和不到五位數的銀行卡,來到了無數影視劇里演員口中的香港。




對於已經當過幾年英語老師的我,重新步入學堂,讓我迅速從一個舊身份脫離,站在對立面,在陌生的城市裡重新審視人生。




從最初聽不懂粵語的惶恐,到現在和港人吹水的自如,這座城市賦予我的,不是「香港」這個符號自帶裝逼的資本,而是人生更多的可能。




選擇一座重要的城市,能讓你徹底脫離家鄉的庇護。這也是為什麼漂泊在香港、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的青年們,心裡多少會有種沉重感。




接下來的路都要真的靠寄幾了,別再指望小城熟人社會的關係網路了。在陌生的城市裡,才能痛定思痛,想要真的拼出個什麼花樣來。




這座重要的城市必定是多元的,包容的,承載著千萬種生活方式。比如香港,茶餐廳里陌生人擠在一張桌子上,老人喝著幾十塊的奶茶,白領聊著幾百萬的單子。比如北京,二環衚衕里,大爺在遛鳥,年輕人在玩滑板,老外在喝咖啡。




人與人之間物理距離極小,心理距離很大——有人說這是大都市冷漠的通病,我認為這是生活給每個人賦予的無限自由。選擇一條你自己的路,去拼吧,沒人會judge你的選擇。




選擇一座城市,其實是選擇未知的社交圈,重新定義你和自己、他人和環境的關係。




當你真正融入、接納異鄉文化,你才懂得原來人生有這麼多選擇。在價值觀的激蕩中,更加看清自己,打破陳舊的桎梏,給認知撕開一個無限增量空間。




人生,何必被腳下的土地設限。



跳槽,是跳格局






攻讀完語言學碩士後,我沒繼續干教師這個老本行,跑去做金融了。




轉行不易

。夏天穿梭在香港寫字樓間,皮膚在人造空調的極寒,和亞熱帶的酷暑間切換,內心也在冰山和火海間掙扎。




經歷過陣痛期後,我終於嘗到轉行帶來的身份溢價。工資確實增長不少,然而,最重要的還是格局增值——這也是我釜底抽薪的根本原因。




為什麼放棄體制內穩定的鐵飯碗?就教師這個職業來講,它的知識體系是相對完備的,知識的更新迭代速度比較慢,研究領域也會越來越收緊。




這裡絕不否認學界的價值,只是對於我們中的大多數,瞬息萬變的業界更具吸引力。特別是金融融入互聯網後,我的視野、思路都被打開了,看到了更大的發展平台。




跳槽,本質是跳格局。

然而,選擇新職業要注意「技能遷移」,不是所有不切實際的夢想都值得被鼓勵。




古典老師說過,我們每個人的能力中間,都隱藏著可以被回收再造和遷移的技能,稱為可遷移能力。比如,我從教育轉行金融時,我真的是從零開始的么?不是。




不同工種,最表面是一層專業術語構成的知識體系,這其實是最容易在短期通過刻意練習熟記和運用的。最關鍵的是不同行業背後的底層邏輯。




舉個例子,張泉靈轉行做投資,看似跟記者差之千里,實則都是分析事物深層邏輯。教育跟金融也有共通點。老師要博取學生信任,金融也是people business,都是在人際交往中達成共贏。




所以,要挖掘兩種工作之間是否相互裨益,抓住底層邏輯進入一個新領域,增值你的格局。



3

 

打磨你的核心技能






如果在城市和行業條件都不錯的前提下,為什麼總有人混的比較好,出彩的總是少數呢?




雖然很多人確實有潛力,但卻疏於打磨自己的核心技能。這一點,我在去年文章也寫過,我很相信長板理論——你的某項特別優勢,決定你能走多遠。




進入金融業後,我沒有丟掉我的一項核心技能:英語。我能閱讀相當多的一手材料,獲取行業最新諮詢,搭上主流共通語言,降低了溝通成本,快速獲取認可。




我發現一個悖論:學生時代,反倒是我們最努力發展技能的階段。當時熱衷找實習、參加社團、刷各種考試,都是為了在求職的時候,給技能項加分。




然而,很多人進入職場後就像股票一樣漲停板,然後逐漸下滑。

沒有突破,又漸漸被生活其它壓力拖垮,就此認命,了無生機,像是遊盪在職業軌道上的喪屍。




因為,學校遵循短板理論,在統一考核標準下,大家的技能是差不多的。而進入了職場,同樣的方法,只會產出一個平庸的結果。




所以,在職場發展核心技能,才能給自己增值。可以是學好一門語言,也可以是考取專業證書,增加你的含金量。




總之,你要給自己找一個不可替代的理由。




很多人懼怕30歲時,在職業發展上遭遇瓶頸,被更有活力、更有衝勁的年輕人替代。於是在感慨,這個時代更新換代太快,從前一切都慢,一切都很美好。




這是時代的壞嗎?並不是。




我們這一代,難道不是趕上了社會環境最包容,個人風險承受能力最高,犯錯誤成本最低的好時候?




你可以在一天之內,抵達任何想去的城市;在三個月之內,吸收任何行業最新知識;在六個月以內,打磨獨屬於你的核心技能。




這是最好的時代。所以,行動吧。




不要在最好的年紀,沒有選擇做最好的自己。








這篇文章是不是很有深度,長按下方圖片二維碼,和我一起關注Spenser,更快成長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們心裡都有病 的精彩文章:

或許這樣才是愛情最成熟的樣子
中國軍人暴擊印度士兵:對外強大對內悶騷,祖國母親這麼流氓我也就放心了
為什麼渣男總是找上你?
我恨不得早5年聽到:比整容還有用的辦法。
原諒你77次了,你還忍心讓我原諒第78次?

TAG:我們心裡都有病 |

您可能感興趣

女人30歲前一定要做的30件事,做到17件就很厲害
肝臟不好?起床之後先做這3件事,尤其是過了30歲的你!
女人30歲前一定要做的30件事,再不瘋狂就老了
50歲患癌,只因30歲犯傻!看看這些傻事你做過多少?
30歲以後的女人,最忌做這5件事
為何30歲以後的女人老得快?這5件事你是不是每天都在做?
30歲的女人,一定要做好的十件事
30歲前必須做到的4件事
50歲患癌,全因30歲犯傻!看看這些傻事你做過多少?
30年只做一件事,油膩大媽竟讓13億人躲過戰爭!
第219篇:懂得這個,年薪30萬,真不是個事!
這幾個90後用了5年跑遍30個省做了件了不起的事
他僅30多歲就得肝癌,但這樣做,發病率可下降80%!
吃胖到130斤,經過不節食也沒流汗,一個月成功甩掉10斤,就這樣做
靠3元瓜子做到身家30億,這個神一般的男人只做對了3件事!
60歲大爺每天都能賺3000多元,但是每天都要頭疼這些錢花不出去!
這個神一般的男人靠3元瓜子做到身家30億,只因做對了3件事!
92歲老人靠此法,不僅吃掉三高,而且還年輕了30歲
20歲的你,不必去想30歲的生活
陶虹有46歲嗎?看這樣的穿搭,也就只有30多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