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楊曉陽:風骨駿爽,氣韻沉雄

楊曉陽:風骨駿爽,氣韻沉雄

楊曉陽:風骨駿爽,氣韻沉雄



楊曉陽

1958年出生於陝西西安,1979年考入西安美術學院國畫系,1983年畢業,同年考上研究生。1986年畢業並留校任教。曾任西安美術學院國畫系副主任、主任。1994年出任西安美術學院副院長,1995年主持全院工作,1997年任西安美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2009年調任中國國家畫院。


現任中國國家畫院院長,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聯全委,國家三五人才一級,四個一批人才,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教育部高教名師。


楊曉陽:風骨駿爽,氣韻沉雄


王鏞

初見楊曉陽,我覺得他好像古代西域人,相貌奇偉,體魄雄健。其實他是漢族,生於西安,長於西安。前些年,我多次到西安美術學院參加他指導的博士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2009年他調任北京中國國家畫院院長以後,我們的學術活動交往更加頻繁,我對他的人品與畫品的了解也逐漸加深。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名士注重人物品藻,並由此引申出「風骨」「氣韻」等審美範疇和品評標準。根據我對楊曉陽的人品與畫品的綜合觀察,我反覆推敲,把他的性格氣質和繪畫特徵概括為「風骨駿爽,氣韻沉雄」。「風骨駿爽」典出劉勰《文心雕龍·風骨》:「結言端直,則文骨成焉;意氣駿爽,則文風清焉。」「氣韻沉雄」典出敖陶孫《詩評》:「魏武帝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曹子建如三河少年,風流自賞。」我認為「風骨駿爽,氣韻沉雄」大致可以形容楊曉陽的性格氣質,也可以描述他的繪畫特徵。


1958年12月31日,楊曉陽出生於陝西長安的一個書香門第家庭。他的曾祖父是西安德高望重的老中醫,博通經史;他的父親楊建果是西安美術教師和古建築研究專家,詩書畫兼擅;他的母親從事文物工作。在古都長安的傳統文化氛圍和家學淵源的熏陶下,楊曉陽從小顯露出藝術天賦。他愛讀文史經典特別是《老子》,這種文化修養為他日後傳承中國傳統藝術的寫意精神埋下了種子。他1979年考入西安美術學院國畫系,1983年本科生畢業考取劉文西的碩士研究生,1986年研究生畢業留校任教,1994年出任西安美術學院副院長並在1995年全面主持工作,1997年起任西安美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2003年當選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他在學術建設上銳意改革,在繪畫創作上也成就斐然。


告別過去


2002年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大型畫冊《告別過去:楊曉陽美術作品集》。所謂「告別過去」,是指畫家決心告別過去西方模式的學院寫實繪畫,回歸中國傳統藝術的寫意精神。這本畫冊收錄了畫家此前創作的500多幅繪畫作品,既是對他早期寫實風格的繪畫創作的回顧和總結,也顯示了他的繪畫從寫實風格經過半寫實的裝飾風格向非寫實的寫意風格演變的軌跡。《告別過去》分為「寫生篇」「主題畫篇」「壁畫篇」「寫意篇」四輯,從寫實到半寫實再到寫意風格演變的脈絡清晰可辨,但並非截然分開。寫實性與裝飾性結合的壁畫形成了從寫實到寫意風格的過渡,而有些寫生和主題創作也接近裝飾或寫意風格。

楊曉陽:風骨駿爽,氣韻沉雄


楊曉陽 人物頭像


楊曉陽是從素描寫生入手進入繪畫創作的。早在少年時期他就在父親指導下學習俄羅斯素描和中國畫。在西安美術學院國畫系本科生和研究生學習期間,他受到學院寫實繪畫的嚴格系統訓練,熟練掌握了中西融合的素描造型與筆墨技法,潛心研究過人體解剖結構。留校任教以後他出版過《速寫教程》(1991),主編過《基礎素描教學》(1997)等教材。楊曉陽早期寫實風格的繪畫創作,遵循「寫實主義」或「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以素描寫生為基礎,保留著以他的老師劉文西為代表的陝西「黃土畫派」的生活氣息和質樸本色,同時又擺脫了「文革」時期那種粉飾現實的虛假浮誇畫風,更加貼近原生態的生活真實,也符合畫家本人豪放不羈而又含蓄內斂的性格。1982年他到陝西綏德、米脂、吳堡縣下鄉兩個多月體驗生活,與黃河船工同吃、同住、同拉縴,搜集創作素材,畫了大量速寫。他的本科生畢業創作《黃河艄公》(1983)和主題創作《黃河的歌》(1983),繪畫題材與人物形象都來源於他親身體驗的黃河船工的真實生活。《黃河艄公》的老船工造型如同鐵鑄一般,線條粗獷,筆墨奔放,力度和動感非常強烈。《黃河的歌》背景山河壯闊,霧氣迷濛,在船上靜靜聆聽陝西後生吹奏嗩吶的父老鄉親造型嚴謹、細膩而逼真,群像組合錯落有致,畫家以濃重水墨渲染的明暗光影增加了空間深度,也烘托出人物沉浸在嗩吶聲中的深邃情感。

楊曉陽:風骨駿爽,氣韻沉雄


楊曉陽 黃河艄公135cm×200cm 1983年

楊曉陽:風骨駿爽,氣韻沉雄



楊曉陽 黃河的歌 270cm×200cm 1983年

楊曉陽的繪畫風格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不斷地探索新的風格,尋求變化和突破。繪畫風格的變化也與繪畫題材和種類有關。1986年他的主題創作《大河之源》組畫,更多借鑒了西畫的明暗光影素描造型,青藏高原的人物形象圓潤、豐滿、渾厚,炭筆素描式的筆墨又富有西方經典石版畫的視覺效果。1987年他與劉文西合作的歷史畫《黃巢進長安》(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藏),畫面氣勢宏偉,筆墨兼工帶寫,人物造型和景物描繪已多少游離純寫實風格。楊曉陽主攻人物,兼擅山水。他為西北飯店繪製的15米壁畫《阿房宮賦》(1987),採用中國傳統的工筆重彩界畫方法與青綠山水設色,空間透視則是鳥瞰透視與焦點透視的混合,畫面上秦朝阿房宮「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的宮室建築並非憑空虛構,而是參考唐代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和大量建築史料進行想像的復原,構圖、線條與色彩都傾向裝飾韻味。

楊曉陽:風骨駿爽,氣韻沉雄



楊曉陽 大河之源之一110cm×82cm 1986年

楊曉陽:風骨駿爽,氣韻沉雄



楊曉陽 黃巢進長安 250cm×110cm 1987年


楊曉陽 阿房宮賦 250cm×1500cm 1986年


- 請橫屏欣賞 -

楊曉陽:風骨駿爽,氣韻沉雄



20世紀90年代是楊曉陽壁畫創作的盛期。我把他的壁畫作品界定為半寫實的裝飾風格。現在的畫家往往諱言裝飾性。殊不知裝飾性乃是東方藝術的傳統特徵(古代中國、埃及、印度、波斯、阿拉伯、日本的繪畫都強調裝飾性),裝飾性也是西方藝術從傳統向現代過渡的重要環節之一(例如歐洲新藝術運動和克利姆特、馬蒂斯等人的裝飾畫風)。裝飾性是從寫實圖像中抽象出來的,脫離寫實而走向抽象。楊曉陽壁畫半寫實的裝飾風格,恰恰充當了他的繪畫風格從寫實過渡到寫意的中介。這些壁畫的題材以絲綢之路為主,包括中國與西域的神話傳說、歷史遺迹和風土人情,為畫家提供了調動多種造型元素、自由馳騁藝術想像的天地,也促使他擺脫了寫實繪畫風格的束縛,從寫實風格向裝飾風格和寫意風格演變。

楊曉陽:風骨駿爽,氣韻沉雄



楊曉陽絲綢之路(局部)


古都長安是絲綢之路的起點。楊曉陽從小就與絲綢之路結下了不解之緣。張騫通西域的故事,唐僧取經的傳奇,盛唐的邊塞詩,敦煌、克孜爾石窟的壁畫,激發著畫家對絲綢之路的浪漫幻想。1985年7月楊曉陽在讀研究生期間,與同學結伴騎自行車從西安出發赴新疆採風寫生,重走絲綢之路,考察石窟藝術。他們途經甘肅、青海,翻山越嶺,到敦煌莫高窟、榆林窟考察,又經哈密、鄯善、達坂城到烏魯木齊。同伴陸續返回,他單車獨行,前往庫車,考察拜城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拉石窟,又到吐魯番盆地高昌、交河故城等處寫生。「胡天八月即飛雪」(岑參),11月初新疆大雪,畫家賣掉自行車買了皮衣禦寒,返回西安。4個半月的新疆之行,雖然不如當年玄奘西行「踐流沙之漫漫,陟雪嶺之巍巍」驚險,但也跋山涉水、旅途勞頓、備嘗艱辛。這段傳奇經歷加深了畫家對絲綢之路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認識和現實感受,也為他日後直至今天的絲綢之路題材繪畫積累了大量寫生素材和創作靈感。今天,楊曉陽在回顧自己的藝術歷程時,發現他的大部分繪畫創作都沒有脫離絲綢之路的主題。

楊曉陽:風骨駿爽,氣韻沉雄



楊曉陽 寧夏寫生


1993年楊曉陽為西安利園飯店創作64米壁畫《絲綢之路》,1994年他又為北京八達嶺中國長城博物館創作72米壁畫《絲綢之路》。陳列在中國長城博物館的巨幅重彩壁畫《絲綢之路》,是楊曉陽絲綢之路題材繪畫的代表作。壁畫採用超時空的幻想式構圖分割與連接畫面空間,開頭追溯中華文明的起源,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神話,紅山文化的泥塑,青銅饕餮的面具,三皇五帝的傳說……組成了中外文化交流史雄渾交響樂的序曲。壁畫的整體色調從黃褐色向藍綠色逐漸延伸,象徵中國的黃土文化與西方的海洋文化逐漸融合。印度的佛塔、羅馬的教堂、阿拉伯的清真寺與長安城的宮闕遙遙並列,佛教文明、基督教文明、伊斯蘭教文明與中華文明交相輝映。壁畫主體全景式地展現了漢唐時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大場面,猶如一首浪漫的長詩,融會了漢賦的鋪陳排比、唐詩的典麗高華和西域的奇情異采。大宛的駿馬,沙漠的駱駝,草原的牛羊,海上的帆船,西域的胡商、胡姬,天竺、波斯、龜茲的樂舞,敦煌壁畫的伎樂……一一奔赴到畫家筆下。畫家善於抓住中外不同民族人物的相貌特徵,尤其善於捕捉奏樂、舞蹈、聚會、禮拜、梳妝、出行、勞作、遊戲人物的各種身姿動態,在建築、車馬、服飾、樂器、酒壺、餐具等細節刻畫上也各有特色。這固然參考了大量中外圖像資料,也得益於畫家長期速寫、寫生的經驗。畫家充分發揮了運用中國畫線描的特長,畫面上400多個中外人物在時空交錯的超現實構成中已不能保持純寫實狀態,多少傾向於裝飾韻味,儘管那些歐洲基督教人物形象借鑒了米開朗基羅壁畫的素描人體,但基本上仍屬於中國畫傳統的線條造型。楊曉陽的重彩畫《波斯迎親》(1995)是他根據壁畫《絲綢之路》的局部創作的,也展示了中國畫線描的魅力,波斯車馬人物造型和色彩都帶有波斯藝術特有的濃厚的裝飾韻味。1995年楊曉陽為台灣一家慈善機構設計的長達80米的壁畫稿《生命之歌》,可以說是《絲綢之路》的變體畫,把中國畫線描發揮到極致,所有古代和現代的男女人物,均以簡括的白描式線條勾勒,這些平面化的人物形象都被納入花團錦簇的裝飾圖案。1999年他為鄭州火車站創作的重彩壁畫《遠古足音》,裝飾色彩異常濃郁,把敦煌壁畫、民間彩繪、剪紙等造型元素熔為一爐,其中的神話人物不以線條勾勒輪廓,而以色彩塗染,近似沒骨畫法。


楊曉陽 絲綢之路 380cm×6400cm 1994年


- 請橫屏欣賞 -

楊曉陽:風骨駿爽,氣韻沉雄



20世紀90年代後期至21世紀初年,楊曉陽的繪畫創作逐漸從裝飾風格向寫意風格演變。1997年他創作的山水畫《終南競秀圖》(中南海陳列)、《高風圖》(陝西體育館陳列),氣勢雄壯,筆墨蒼勁,顯然是從中國傳統的北派山水中脫化而來。此期他創作了《仕女》《春韻》《酒逢知己》《懷素書蕉》《草原之夜》等水墨寫意人物小品。他的寓言畫《愚公家族》(1999)也屬於水墨寫意風格,令人聯想起徐悲鴻的中國畫名作《愚公移山》(1940)。徐悲鴻採用寫實手法描繪愚公移山的古代寓言,那些叩石墾壤的裸體男子都是根據印度模特兒寫生加工;楊曉陽則採用寫意手法表現這一寓言,想像中的男女老少人物類似非洲黑人,造型古樸單純。徐悲鴻的《愚公移山》場面活躍熱烈,頗有幾分喜劇色彩;楊曉陽的《愚公家族》氣氛凝重肅穆,蘊涵一種悲劇意味(可注意畫面上哀悼死者的人物和撒落地上的紙錢等細節)。這些作品孕育著他後來創作的大寫意水墨人物畫的雛形。

楊曉陽:風骨駿爽,氣韻沉雄



楊曉陽 酒逢知己千杯少

楊曉陽:風骨駿爽,氣韻沉雄



楊曉陽 愚公家族 185cm×170cm 1999年


寫意精神


楊曉陽自幼抱負遠大,心雄萬夫,渴望干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加之他生活在大西北,又受過古都長安漢唐雄風的洗禮,所以他特別喜愛「大」。他從1995年起就針對中國的美術學院的西方模式的寫實藝術教育體系進行反思和質疑,提出了「大美術,大美院,大寫意」的三大構想,此後他陸續在各種報刊上一論再論以至十論「大寫意」。他的大寫意理論在中國美術界影響很大,但尚未形成共識,而且不無爭議。我認為,楊曉陽的大寫意理論主要依託於中國傳統文化資源,吸收了儒道釋三家思想特別是老莊哲學和禪宗觀念,把寫意從筆墨技法提升到文化精神層面,從繪畫理論提升到藝術哲學高度,力圖宏觀地把握中國傳統藝術的本質和特性,在當代文化全球化的語境中彰顯中華民族藝術獨特的文化身份,啟發我們深入思考當代中國藝術如何傳承中國傳統藝術的寫意精神,作為「百家爭鳴」的一家之言,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學術參考價值。尤其可貴的是他不僅不斷建構和完善他的大寫意理論體系,而且躬行實踐,致力於大寫意水墨人物畫的創作。正如他在2005年一次訪談中所說:「從寫實到寫意,我經歷了30年的探索、研究過程,幾乎跨越了多半個地球,我曾經把國畫畫得像西畫,曾經深入研究素描、色彩、解剖等一些純屬西畫系統的要素。但是我現在徹底畫成中國畫,徹底畫成一種線描和沒骨的。線描和沒骨完全是中國的,這些東西跟西洋繪畫完全是兩個路子,完全是接近中國幾千年的寫意傳統。我生長在古都西安,深受古都西安文化的滋養。近20年,我幾乎走遍了全世界的著名美術學院和博物館,經過對比後得出結論:『東方藝術是世界各種文化形態中最好的一種形態,它的成就最高,而且從開始就是最高的』。於是就形成了我自己獨特的繪畫追求——大寫意。」(白振華、昌龍利《東方之子——楊曉陽·大寫意》)

楊曉陽:風骨駿爽,氣韻沉雄



楊曉陽 農民工 190cm×190cm 2004年

楊曉陽:風骨駿爽,氣韻沉雄



楊曉陽 鷹笛 190cm×146cm 2014年


楊曉陽的繪畫創作與他的寫意理論是同步發展的,互相印證、補充和促進。從他幾十年來的繪畫創作,可以看出從寫實到半寫實,再到寫意、大寫意風格演變的脈絡。進入21世紀,他的畫風日益向大寫意風格演變。寫實——半寫實——寫意——大寫意,畫家彷彿從「作繭自縛」到破繭而出,脫離了寫實規範的束縛,獲得了寫意表現的自由,創作心態和筆法都從沉重拘謹變得輕鬆自如。他畫了大量欽奇磊落的古人,諸如《學書圖》《面壁圖》《品茗圖》《茶有道》《茶博士》等;也畫了不少儀態嫻雅的仕女,諸如《欄外春風》《春妝圖》《萬金難買春顏色》等。同時,由於他對陝西農民生活的熟悉,創作了很多表現憨厚直爽的陝西農民形象的作品,代表作有《關中正午》(2003)、《關中夏日》(2004)、《農民工》(2004)、《農閑》(2005)、《生生不息》(2008-2012)等,還有表現藏族同胞生活的《雪域》(2004)。這些作品並不是要機械地反映現實生活,而是藉助古人或今人的形象表現畫家自己的情感心境、所思所想。有時畫家還把人物大膽處理成虛幻的影子,與實體的人物並置對照,匪夷所思,別饒奇趣(例如《農民工》《雪域》)。他這些水墨寫意人物畫,已屬於大寫意風格,關注對中國畫傳統的筆墨技法和寫意精神的探索。在筆墨技法上,他主要通過線描與沒骨的整合,創造自己個性化的筆墨語言;在寫意精神上,他主要追求「大美為真」,通過「形、神、道、教、無」五種畫境,表現宇宙人生生生不息的生命境界。中國畫傳統極其重視用筆的骨力和超越形似的氣韻。謝赫的「六法」把「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排列在先。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若氣韻不周,空陳形似;筆力未遒,空善賦彩,謂非妙也。」楊曉陽的大寫意水墨人物畫也非常重視「骨法用筆」的「線描」和「隱沒的骨法用筆」的「沒骨」。中國畫的線描與西畫的素描有所不同,中國畫「骨法用筆」的書法式線條變化豐富,比西畫的素描式線條更具有抽象意味,更適合表現寫意精神。沒骨不等於無骨,儘管沒有用筆勾線,但色彩暈染或水墨暈染也是用筆完成的,沒骨僅僅是隱沒了筆跡,仍然保留著用筆的骨力和內在的結構。楊曉陽的大寫意水墨人物畫的線描,主要採用中國畫傳統的勾勒法、勾皴法和書法用筆(他曾經長期臨摹石鼓文、二王草書等碑帖),力求「去西方化」,徹底拋棄西畫素描式的線條。他的沒骨通常以水墨暈染,主要採用中國畫傳統的潑墨法、破墨法和積墨法,類似梁楷的減筆人物《潑墨仙人圖》,而較少像徐崇嗣、惲壽平的沒骨花卉那樣以色彩暈染。他的線描集中用於人物的面部(第一表情)和手(第二表情),沒骨多半用於人物的身體和其他陪襯的景物。他通過線描與沒骨——中國畫傳統兩大要素的整合,創造了自己個性化的筆墨語言。


楊曉陽 生生不息之二 95cm×450cm2011年


- 請橫屏欣賞 -

楊曉陽:風骨駿爽,氣韻沉雄



楊曉陽雖然已經「告別過去」,揚棄寫實畫風,追求寫意精神,但過去的一切並非一無是處,寫實與寫意也並非水火不容。松年《頤園論畫》說:「凡名家寫意,莫不從工筆刪繁就簡,由博返約而來」,「古今名人寫意之作,真作家未有不從工筆漸漸放縱而來,愈放愈率,所謂大寫意是也。」我認為,寫實造型與意象造型外在的表現形式是相反的,內在的抽象結構是相通的。楊曉陽的大寫意水墨人物畫的意象造型,是在他多年速寫、素描寫生練習和創作的寫實造型基礎上「刪繁就簡,由博返約」而來的,否則他的意象造型恐怕不會如此左右逢源、得心應手。他引為同道的畢加索的立體派構成,也是在古典素描寫實造型基礎上把內在的抽象結構抽取出來,提煉成高度簡化的現代形式。

楊曉陽:風骨駿爽,氣韻沉雄



楊曉陽 生生不息之三198cm×600cm 2012年


近年來,響應國家關於「一帶一路」建設、文化先行的倡議,楊曉陽帶領中國國家畫院啟動了「一帶一路國際美術創作工程 」,多次組織畫家們重走陸路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考察採風,他沿途也畫了大量陝西、青海、甘肅、寧夏、新疆、福建等地和烏茲別克、希臘、南非、印度等國寫生,並創作了巨幅水墨寫意畫《絲綢之路》(2013)、《絲綢之路·陝北紀行》(2014)、《社火》(2016)和小幅水墨寫意畫《水墨人物》系列(2015)等作品。以絲綢之路題材的繪畫創作為主線,楊曉陽繪畫風格演變的脈絡可以看得更加清晰。在這批水墨寫意畫之前,他還創作了工筆重彩畫《絲路長安》(2005年,人民大會堂陝西廳陳列)、《塔里木風情》(2011)、《絲路風情》(2012)等作品。這些工筆重彩畫比他的重彩壁畫更富有裝飾韻味,唐代長安與現代新疆人物的半寫實、半裝飾的造型更為華貴優雅,線條更為纖細精緻,設色更為典麗明艷,可能也比他的水墨寫意畫更受一般觀眾欣賞。他最近這批絲綢之路題材的水墨寫意畫作品,與重彩壁畫和工筆重彩畫半寫實的裝飾風格相比,純屬於大寫意風格。這種大寫意風格最顯著的特徵是構圖、筆墨和造型的高度簡潔單純。構圖排除了敘事因素和繁瑣細節,筆墨屏棄了重彩,簡化為純水墨的線描和渲染,造型徹底脫離了西畫的素描造型和明暗光影,類似誇張變形的簡筆寫生,完全是自由隨意的意象造型,接近畢加索的立體派構成。如果說畢加索的立體派構成受到了非洲木雕的影響,那麼楊曉陽的意象造型則受到了他收藏的陝西民間拴馬樁、石獅子的啟發。由此可見,原始藝術和民間藝術的元素,都可能轉化為現代藝術的形式,中國民間藝術的元素甚至比傳統文人寫意畫的元素更可能轉化為現代藝術的形式。現代藝術的兩大特徵是強化個性與簡化形式。楊曉陽的大寫意水墨人物畫個性鮮明、形式單純,已具備中國本土的現代藝術特徵,為我們研究中國藝術的現代性問題提供了一個典型的案例。值得注意的是,楊曉陽的巨幅水墨寫意畫《絲綢之路》《絲綢之路·陝北紀行》《社火》和小幅水墨寫意畫《水墨人物》系列作品,並不是絲綢之路的圖解,而是寫意精神的表現,但在楊曉陽的作品中這種寫意精神與現代生活特別是民間基層群眾的日常生活、風俗習慣(例如陝北農村的場景、民間社火的慶典)存在密切的關聯。他那些簡筆水墨人物的造型雖然已誇張變形,但其原型大多依舊來自畫家深入民間生活的速寫、寫生。藝術畢竟植根於特定的生活環境與文化土壤。幾十年來楊曉陽的繪畫藝術從寫實走向寫意,在大寫意階段似乎又復歸「寫實主義」或「現實主義」的原點,只不過他是在更高的藝術哲學層面上以水墨寫意的形式表現了「黃土畫派」的生活氣息和質樸本色。


楊曉陽 絲綢之路·陝北紀行208cm×1000cm 2014年


- 請橫屏欣賞 -

楊曉陽:風骨駿爽,氣韻沉雄



我在西安美術學院曾經詢問楊曉陽的博士研究生:「你們覺得楊老師的大寫意水墨畫有什麼與眾不同的特點?」他們幾乎異口同聲地回答:「頑石、老玉、古陶、陳茶」。《頑石老玉古陶陳茶》是楊曉陽一篇文章的題目,也是他鑒賞、收藏和生活的興趣所在。他激賞霍去病墓石刻一類渾樸厚重的頑石,珍愛比喻君子之德的樸素而高貴的老玉,喜歡收藏質樸淳厚的古陶而不是表面漂亮的瓷器,不嗜煙酒,惟好飲茶,尤其愛喝令人回味無窮的陳年普洱茶。他的大寫意水墨人物畫也刻意追求「頑石之形,老玉之質,古陶之品,陳茶之味」,約略相當於我所描述的駿爽風骨、沉雄氣韻。畫中的風骨氣韻也是畫家性格氣質的投射和外化。楊曉陽不僅創造了個性化的筆墨語言,而且創造了個性化的造型程式,這種程式化的造型是通過程式化的筆墨來塑造的意象造型而不是寫實造型。這種意象造型不求寫實,脫略形似,人體結構比例不符合西畫的解剖學和透視學,一切都根據畫家表現自己的內在情感意蘊的需要隨意誇張變形。而相對不變的是他的人物特別是男性造型大多渾樸厚重、敦實堅固,好像他收藏的陝西民間拴馬樁、石獅子,或者像米開朗基羅所說的從山上滾下來摔不碎的石雕,這種造型大概就是畫家追求的「頑石之形」。同時,他的人物造型也十分講究筆墨黑白、濃淡、虛實關係的對比。他的人物面部和手通常用濃墨線描勾勒、勾皴,輪廓清晰,身體和其他景物通常用沒骨水墨暈染,輪廓模糊,形成了強烈的虛實對比。沒骨的水墨暈染或濃或淡,在潑墨、破墨、積墨的水漬墨痕中隱隱約約透露出類似鈣化包漿的玉石的瑩潔質地,這種質感也許就是畫家追求的「老玉之質」。至於「古陶之品,陳茶之味」,不過是形容古樸醇厚的精神氣息,只能細細品味,似乎不必膠柱鼓瑟、一一坐實。如果非要坐實,我想可以借用李開先《中麓畫品》的詞句,來概括楊曉陽的大寫意水墨人物畫的筆墨造型的兩個特點:一個是「清」,一個是「老」。「清」指虛、陰,適用於他的沒骨,墨法「簡俊瑩潔,疏豁虛明」,亦即「老玉之質,陳茶之味」,相當於我說的「風骨駿爽」;「老」指實、陽,適用於他的線描,筆法如「峻石屈鐵,玉坼缶罅」,亦即「頑石之形,古陶之品」,相當於我說的「氣韻沉雄」。當然,在他的畫中「清」與「老」、虛與實、陰與陽是對立、相生、交感的統一整體,所以我統一概括為「風骨駿爽,氣韻沉雄」。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我希望楊曉陽的寫意理論和創作實踐日臻完善,以海納百川、雄視古今的胸襟氣魄,促進當代中國美術事業的發展。


(王鏞,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華書畫家雜誌社總編輯、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

楊曉陽:風骨駿爽,氣韻沉雄



楊曉陽 關中農閑


弘揚中國美術精神 彰顯中國美術氣派


關注美術前沿熱點 報道中外美術新聞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單位:中國國家畫院


國內統一刊號:CN11-0292


國內郵發代號:1-171


海外發行代號:C9257官方微信:izgmsb


聯繫我們:zgmsbvip@163.com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美術報 的精彩文章:

胡竹峰:《霜天帖》
王鏞:「藝術是唯一的世界性語言」
胡秋萍:書法的美與永恆
杭間:中國設計與包豪斯 誤讀與自覺誤讀
呂婷茹:塑繪G20之門 G20專機樓美術創作與組織

TAG:中國美術報 |

您可能感興趣

氣韻生動 婉美華麗:徐浩楷書《陳尚仙墓誌》
趙孟堅《自書詩卷》:縱橫雄逸,氣韻淳古
王羲之小楷《樂毅論》,氣韻高逸,筆致婉麗,不愧書聖第一小楷
王羲之小楷《樂毅論》,氣韻高逸,筆致婉麗,不愧是書聖第一小楷
宋高宗趙構書法《賜岳飛批剳卷》欣賞:氣韻清和,妍媚多姿
魏碑《李謀墓誌》,氣韻蒼古、意態端嚴
集王羲之行書《岳陽樓記》,單字精彩,氣韻流暢
胡應明:觀邱漢橋繪畫藝術的「氣韻 氣勢 氣象」
山嵐靄色,氣韻淋漓—張大千《雲山古寺》領銜佳士得香港春拍
勻紅點翠 氣韻天成——孫瓏珈的山水畫與詩歌
一代大家謝稚柳的書法:氣韻靈動 俊逸流美
李雲龍書法欣賞:氣韻高古,功底深厚
集王羲之行書《岳陽樓記》,單字精彩,氣韻流暢,堪稱佳作
白蕉寫蘭,氣韻非凡!
這花鳥,清新飄逸 ,氣韻脫俗,贊!
一起學習白描的「頓挫剛柔」,神風氣韻之美!
宋詩:含羞低吟,氣韻悠長
骨子裡的東方氣韻
高清《德忱帖》,氣韻酣暢,痛快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