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什麼是假的功德?什麼是真的功德?

什麼是假的功德?什麼是真的功德?

功德也有真假?為何這樣說呢?一般人認為功德必然是好的,為何經論又說「相似功德」和「真實功德」?功德是相似的或者是真實的,看看《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六怎麼說:

什麼是假的功德?什麼是真的功德?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六:


相似功德


又諸菩薩略有五種相似功德,當知實是菩薩過失。


「相似功德」,就是與功德相似,若是做了這些事情,那實在是有罪過的事情,「實是菩薩過失」。

何等為五?


一者、於其暴惡毀犯凈戒諸有情所,由是因緣,作不饒益。二者、詐現種種具足威儀。三者、於順世間文辭咒術外道書論相應法中,得預智者聰叡者數。四者、修行有罪施等善行。五者、宣說建立像似正法,廣令流布。


一者、於其暴惡毀犯凈戒諸有情所,由是因緣,作不饒益」。


第一個有過失的事情,由於這個有情,暴惡毀犯凈戒,菩薩以此為因緣,對於這個眾生不發慈悲心,作不饒益。


二者、詐現種種具足威儀」。

第二個相似的功德,「詐現種種具足威儀」。詐,是欺詐,就是欺騙,是指這位菩薩內心說的,不是指外相說。內心裏面有意的欺騙人,現出來各式各樣的很完善的威儀。

什麼是假的功德?什麼是真的功德?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二:「又為貪求種種衣服、飲食、卧具、病緣醫藥、資具因緣,方便顯己有勝功德,矯詐構集非常威儀。為誑他故恆常詐現諸根無掉、諸根無動、諸根寂靜,由是令他謂其有德,當有所施、當有所作。所謂承事供給衣服、飲食、卧具、病緣醫藥、及諸資具。


為了貪求種種的衣服、飲食、卧具、病緣、醫藥這些資具的因緣,就善巧方便的,在大眾之中顯示自己有殊勝的功德。就是有欺騙性的顯現出來不平常的威儀,殊勝的一個面貌、或者是一個怪樣叫人家注意,表示他有道德。

為了欺騙人常常的「詐現」,現出來「諸根無掉」。「威儀進止無有躁擾」這叫做「諸根無掉」。諸根也是能安住不動。「諸根寂靜」,同一個威儀能夠「經久時住」。因為現出來「諸根無掉、諸根無動、諸根寂靜」,使令他人,就認為這個人是有修行的人,有戒、定、慧的莊嚴,這是良福田,應該去布施他、供養他。「當有所作」,應該為他做事情來修福。「所謂承事」能夠隨順他的意思去為他做事情,還「供給」他「衣服、飲食、卧具、病緣醫藥、及諸資具」。


這裡說詐現種種具足威儀,從表面上看,這也是功德,但事實上,他是為求供養而欺騙人,所以這個功德不是真實的功德。


三者、於順世間文辭咒術外道書論相應法中,得預智者聰叡者數」。


讀書多的人,文章寫的很好,世間的文辭寫的好,這是世間人所喜好的,所以叫做順世間文辭。

世間上也有咒術。得了禪定的人,可以說咒,他說了咒,也能夠有靈驗,也可能沒有靈驗。「外道書論」,世間上其它宗教的書論,不是佛法中經書。這位菩薩,對於世間的文辭、世間的咒術和外道書論很有研究,很有成就,為人教授這些事情,那麼世間的人,認為這位菩薩了不起,不是沒有讀過書的人,這個人是有大智慧的人。菩薩也參加到智者數、聰叡者數裡面去了。這也是一個相似的功德,不是真實的功德。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九:「復有一類,棄捨如來所說甚深空性相應所有經典,專樂習學隨順世間文章咒術,而不自察懷聰明慢,又欲令他知己聰敏。當知亦名像似正法。」佛教徒到佛法裡面來,反而不學習佛法,去學習社會上的知識,那應該包括在這裡了。

什麼是假的功德?什麼是真的功德?



四者、修行有罪施等善行」。


這位菩薩行菩薩道的時候,他所修行的施等善行,不符合佛法的真義,那是有過失的,也就是相似的功德,而不是真實的功德了。比如說如果對方是病人,他有不適合吃的東西,若是給了他,這不是真實的布施。布施的時候其心不平等,考慮對方的身份、地位、親疏等等關係,對自己能有多少回報。已經答應給予的東西過後後悔,答應給予多少,少給了,許諾給予好物,後來給以惡劣之物,這樣的布施是不合適的。表面上看,這個人布施,應該是功德,從事情的結果來看是有罪過的。


五者、宣說建立像似正法,廣令流布」。


這位菩薩很有智慧,能夠建立和佛法相似的正法,廣令流布到很多地方去,很多人學習這件事,使令人不能夠栽培善根,不能修學聖道,所以這也是有罪過的事情。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若諸菩薩謗菩薩藏,愛樂宣說開示建立像似正法,於像似法,或自信解,或隨他轉,是名第四他勝處法。」若受了菩薩戒的菩薩,他有邪見謗菩薩藏,毀謗大乘佛法。歡喜宣說開示建立非正法,正法相似的法,使令人迷惑,認為它就是正法。像似的佛法,或者是他自己思考得到的像似正法,或者隨順別人向他宣傳像似正法,也信解了。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九:「云何名為像似正法?謂略有二種像似正法:一、似教正法;二、似行正法。若於非法生是法想,顯示非法以為是法,令他於中生正法想,如是法教實故諦故,非是正法,而復像似正法顯現,是故名為似教正法。若廣為他如是宣說,令他受學亦自修行,妄起法想習諸邪行,而自憍慢稱言我能修是正行,應知是名似行正法。」


一、似教正法。說相似法的人,「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見是內心的想法,論是在語言上說的,心裏面有這樣的想法,發出這樣的的言論。以個人之邪智慧,編成一套道理,說其法是佛的正法,才是對的、其它法是錯的,而且非常的肯定其所說的相似法,使令人生起信心。他所創立的那一套道理,與佛的正法相違背,不合乎正法,看起來似乎是正法,其實是相似佛法。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九:「諸以如來所說法教相似文句,於諸經中安置偽經,於諸律中安置偽律,如是名為:像似正法。」有的人以和如來語相似的文句,在經中安置偽經,在律中安置偽律。


二、似行正法。這個人創立一套邪道理,「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自己依邪法而修行。因為擅長宣傳,很多人就因為他講的似正法而修行。接受其邪說,且以他為師,這些人就是「從他受」相似法,而犯了過失。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九:「又聞世尊宣示稱嘆「節量衣食」,便作是言:斷食而住露體而行,最為妙善。如是亦名像似正法」。聽到佛陀讚歎「節量衣食」很好,就說:「絕食而住,裸身而行,最為善妙」。自己這樣宣說,也這樣而作。也提倡出去這樣的邪知邪見,修苦行,很多人以為這就是真正的修行方式,而且還覺得能這樣修行才是正修行,也就這樣的做了。

什麼是假的功德?什麼是真的功德?



詐現種種具足威儀,於順世間文辭咒術外道書論相應法中,得預智者聰叡者數,這一般人也做不到,都是要有一點智慧的人。修行有罪施等善行,這一定要有福德的人,他有力量做這件事。宣說建立像似正法也要有多少智慧的人,他才能做這件事,做這件事而能廣令流布,那這個人一定也是有大福德,名聲普聞,很多人恭敬讚歎,他才能做這件事。


真實功德


又諸菩薩略有五種真實功德。


何等為五?


一者、於其暴惡毀犯凈戒諸有情所,由是因緣,起勝悲心。二者、本性成就具足威儀。三者、於佛所說凈妙真實若教若證,得預智者聰叡者數。四者、修行無罪施等善行。五者、開示正法,遮滅一切像似正法。


「一者、於其暴惡毀犯凈戒諸有情所,由是因緣,起勝悲心。」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一:「若諸菩薩安住菩薩凈戒律儀,於諸暴惡犯戒有情懷嫌恨心懷恚惱心,由彼暴惡犯戒為緣方便棄捨,不作饒益;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懶惰懈怠棄捨,由忘念故不作饒益,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何以故?非諸菩薩於凈持戒身語意業寂靜現行諸有情所起憐愍心欲作饒益,如於暴惡犯戒有情於諸苦因而現轉者。無違犯者:謂心狂亂,或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或為將護多有情心,或護僧制,方便棄捨不作饒益;皆無違犯。


「暴惡」表示這個人壞到極點了,沒有慈悲心,輕微和嚴重的罪過都不當一回事。菩薩對於極暴惡、犯了很多戒的眾生,菩薩「懷嫌恨心、懷恚惱心」,嫌是譏嫌,恚惱,就是內心裏面很憤怒。由那個人的心性暴惡犯戒,「為緣」,為因緣故,「方便棄捨」,菩薩可能假藉一個理由,就是棄捨了這個暴惡犯戒的有情,他不教化他了。「不作饒益」,不會做一些對他有利益的事情。主動的採取行動,不想要以佛法攝受他,也不想調伏他的煩惱,成熟他的善根;也不願意以財物種種的布施。這樣的話「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菩薩若這樣做的話呢,就是犯輕垢罪了,就是有所違越,就是違犯了佛陀的教誡,「是染違犯」,這是有意的這樣做,就是染污的,就是有過失的。「若由懶惰懈怠棄捨,由忘念故不作饒益」,若無心的,若是這樣不作饒益,「是名有犯」,也是有罪,「有所違越」的,是非染違犯了。


「何以故?」解釋犯這條戒的原因。為什麼菩薩不饒益暴惡犯戒的有情也是犯戒呢?持戒清凈的人,沒有煩惱的動亂的時候,身語意業都是寂靜的。這樣的修行的人,還沒有入聖道,還沒有所作已辦,還有很多問題,所以菩薩「起憐愍心,欲作饒益」,想要利益他們。


菩薩對正在造惡的眾生,起更大的憐愍心,欲作饒益,是超過「凈持戒身語意業寂靜現行諸有情」。能夠清凈持戒的眾生,身語意業都能寂靜,這種人將來當然不會到三惡道去,一定是在人天裡面,或者是到佛世界去,他們並不是那麼需要急於教化的人。若是「暴惡犯戒有情」,現在就有種種罪過的活動,這些人是將來會到三惡道去了,他們是急待菩薩的救護的。對這一類的眾生,要發大悲心,要急急的攝化他才對,但是菩薩棄捨了,不去饒益,這是違犯了這條菩薩戒。


無違犯:若是這位菩薩心狂亂了,當然沒有堪能性持這條戒了。或者菩薩有大方便,對這個有情,他就用這個方便,能「調伏彼」,能令他出不善處,安立善處,那當然沒有犯戒。或者是菩薩若去度化這個犯戒有情,很多的有情會有煩惱,那麼菩薩就不去度化這個眾生了。或者是要保護大眾僧的規矩,僧團作了羯摩,就是規定出來,不準和他有關係。如果這位菩薩若去教化他去,那就違犯了大眾僧的規矩,「或護僧制」。「方便棄捨不作饒益」,就是以如是因緣而棄捨了這個眾生,不去利益他。


煩惱很重的人,他毀犯了凈戒。菩薩若是遇見了這樣的眾生,發起強大的慈悲心,知道他由暴噁心犯戒,將來也是有後患的,菩薩能發心來度化他,而不會做不饒益。

什麼是假的功德?什麼是真的功德?



「二者、本性成就具足威儀」。


這位菩薩,由於長時期的修學戒定慧,有真實的功德顯現出來清凈的威儀,這是真實的功德;不是沒成就殊勝的聖德、詐現虛偽的形相而欺騙人的。


「三者、於佛所說凈妙真實若教若證,得預智者聰叡者數」。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三:「云何凈?謂三清凈性。一、自體清凈性。二、境界清凈性。三、分位清凈性。


《瑜伽論記》卷第五:「三清凈性:一、自體清凈性者,道前真如自體清凈,猶是自性住性。二、境界清凈性者,住在道中,則是引出性,是證智所緣,名境界清凈。三、分位清凈性者,則是道後至得果性,謂無垢如。」


《攝大乘論》卷中:「何等名為四清凈法?一者、自性清凈,謂真如、空、實際、無相、勝義、法界。」這是自性,它本身就是清凈的。在凡夫的時候,凡夫有很多的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這些不清凈的事情,在這裡邊有個真如、空、實際、無相、勝義、法界,他不被這些煩惱的污染,所以叫自性清凈。這也就是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這一種,當然是指理性佛性說的。


「二者、離垢清凈,謂即此離一切障垢。」就是指前面這個自性清凈經過了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遠離了煩惱障、遠離了所知障的垢染,那麼就叫做離垢清凈。


前面兩種清凈實在就是一種,一種為什麼分為兩種呢?就是在凡夫眾生的這個時期叫做「自性清凈」;到成佛的時候,名之為「離垢清凈」。


「三者、得此道清凈,謂一切菩提分法波羅蜜多等。」得此離垢清凈的道,能得、能證悟離垢清凈的道,這也是清凈的。「道」就是道路,從這裡能達到那邊去,就是道路。什麼是這件事的道路呢?「謂一切菩提分法」,「分」就是因,菩提的因,「菩提」是果位;「菩提分法」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三十七道品。「波羅蜜多等」,就是六波羅蜜,或者說十波羅蜜多。一切菩提分法和波羅蜜多,是「得此道清凈」,得這個能證得、能證悟離垢清凈的法門,這樣修行就由凡夫的地方達到無上菩提那裡了。


「四者、生此境清凈,謂諸大乘妙正法教。」佛說的一切經、律、論,這是妙正法教,能作所學習的所緣境。從這個境界,可以修學三十七道品、波羅蜜多,可以離垢清凈,就會證悟了自性清凈了。


「自體清凈性」,就是「自性清凈」。「境界清凈性」,即「生此境清凈」,就是妙正法教,境界清凈性語言文字的佛法,就是經律論。「分位清凈性」是「離垢清凈」及「得此道清凈」,離垢清凈是果,得此道清凈是因。有因有果,有階級的,所以叫做分位。要逐漸地、逐漸地升上去,最後才是圓滿的,所以叫做分位清凈性。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三:「云何妙?謂佛法僧寶,名最微妙。墮最第一施設中故。」怎麼叫做妙呢?妙者好也,最殊勝的。一切法裡邊最好的,就是「佛法僧」,三「寶」是最殊勝、最微妙的。「佛法僧寶」,佛寶,就是無量功德圓滿的人;法,就是佛所說的法;法寶是指佛、菩薩所證悟的涅盤。佛說的經律論,這樣的法,記錄出來就是文字,把它印出來就是書本子,書本子是無常的,很容易就破滅了,但是它有很大的作用,所以也稱之為寶。僧有深也有淺,得聖道,或者是得初果乃至四果,或者得無生法忍,才可以名之為寶的。


「墮最第一施設中故」,墮就是入的意思,或者是載的意思,或者是系屬的意思。一切法本來沒有名字的,就是世間上的智者,給它安立一個名字,叫做施設。一般的事情,不見得是殊勝的,唯有佛法僧名字施設的是最好,因為它的確是最清凈莊嚴,其它的有漏的事情都不是那麼清凈,所以不是殊勝的。在施設的一切法裡邊,也就是說在一切有為法中,它是最殊勝的,最第一的。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三:「云何真實?謂真如及四聖諦」,真實是指真如理及四聖諦說的。真實就是不虛妄,不欺誑,就是靠得住的意思。世間人追求榮華富貴的事情,是人所歡喜的。沒有得榮華富貴的時候,以為榮華富貴很好,得到的時候,還是苦惱的,並不快樂。人們以為當皇帝是快樂,當皇帝其實是很苦惱的。從歷史上看、從現今看世界上領導人,就能知道得清清楚楚,都是苦惱的,所以不是真實的美好。


佛教徒思想改變了,不追求世間的榮華富貴,追求真如、學習四聖諦,它靠得住!要是能夠證悟了真如的時候,永久的安樂自在,完全沒有欺誑性的,所以叫做真實。若是最初說的時候怎麼怎麼好,最後結果並不美好,令人苦惱了,那就不是真實了。


第三個真實的功德,對於佛所說的清凈微妙真實的法義,或者是教,或者是證。教,就是語言文字的佛法;證,依教去修學聖道,成就了,或者是得初果乃至四果,或者得無生法忍。「得預智者聰叡者數」,當然不是凡夫了,他可以入到聖人的範圍內了,這是真實的功德,而不是虛偽欺騙人的。

什麼是假的功德?什麼是真的功德?



四者、修行無罪施等善行」。


《菩薩善戒經》卷第四:「外不施者,火毒刀酒能為眾生作惡因緣,菩薩終不以此施人,若作利益則以布施。菩薩摩訶薩終不為他作惡業使,若知受者受施之後必行惡業,亦不施之是亦名施。何以故?以凈心故,手雖不施其心已舍。所以者何?菩薩定知受施之人受已必作無量惡業墮三惡道,是故不施。菩薩雖知受者得物其心歡喜,然知不免三惡道苦,是故不施。


現實生活中,火、毒藥、利刃、酒,能為眾生做惡因緣,都會成為作惡的幫凶,都在不布施的範圍之內。菩薩不會布施這些東西。但如果是為了利益眾生則可以布施。如用作藥品的麻醉劑,用於開山造路的炸藥,這些屬於利益人的。所以關鍵是東西是在什麼用途的。菩薩不會做眾生惡業的幫凶,如果知道接受的人會行惡業,菩薩不會布施給他。這樣來說,在另外意義上的也是一種布施,因為他的發心是清凈的,雖然沒有布施出實物,但心中已經布施。菩薩如果知道受施之人會做惡業,將來一定會墮落三惡道,就不會布施。雖然知道對方得到物品後會很歡喜,但知道將來不能避免三惡道苦,所以不布施。


第四種真實功德,「修行無罪施等善行」,修行無罪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些善行,這是真實的功德。


「五者、開示正法,遮滅一切像似正法」。


第五個真實的功德,就是為眾生宣揚佛的正法,破除去像似的正法,使令它不要流行,不要障礙眾生,使令眾生在佛法中解脫,這是真實的功德。要從經律論去學習,才能知道什麼是正法。若沒有學習,哪能知道;或者學習了,還沒有畢業,那也不能說決定宣說的是正法。做這件事,還真不是容易的事情。


從兩方面來決定,是有相似功德或者是真實功德。第一就是做這件事的動機,這表面上是不知道的;第二,做這件事的結果,是對人有利,還是對人有害?從這裡來決定,是有功德,還是有罪過。若是外相上很好,內心卻動機不良,只是謀求利養恭敬,這就是相似功德,是有過失的。修行的無罪,就是動機良善,是為了利益人的,結果上那個人也得到利益,那麼就是有真實的功德了。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用酒燒菜,會犯酒戒嗎?
百法略說不定心所之「惡作」
佛弟子得了絕症怎麼辦?
比丘與比丘尼的責任和義務
普鈺法師:從佛學院到搶寺院——廬山海會寺事件人物剪影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

您可能感興趣

什麼是功德?為什麼要積陰德?
速寫的真諦是什麼?
曖昧是什麼?
什麼是淫祀?
感恩,什麼是感?什麼是恩?
真相是什麼?
什麼是智慧?
你們真的是貓嗎?都吃什麼長大的?
愛是什麼?
歷史上真正的尉遲敬德!為什麼他做門神?
佛教的真理是什麼?你知道嗎?
多爾袞為什麼沒有當皇帝?真是孝庄施了美人計?
哲理故事|什麼是真正的完美?
你真的了解乾隆皇帝那時候是什麼樣子的嗎?
幸福是什麼?
財布施有什麼忌諱?可不可以借錢來做功德?
地心說真是錯誤的嗎?霍金為什麼要替托勒密翻案?
乾貨!是什麼讓你的免疫力具有「特異功能」?
真實的史可法是什麼樣的?
琥珀里的琥珀酸到底是什麼?有什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