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金匱要略》論治風濕病

《金匱要略》論治風濕病



中醫書友會第1126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此篇當與《運用《金匱要略》方、法治療風濕病》一文參考學習。(編輯/張亞娟)



《金匱要略》論治風濕病探析

作者/林昌松




風濕類疾病簡稱風濕病,是指以肌肉、筋骨、關節疼痛為主的疾患,屬於中醫痹證範疇。《金匱要略》首先提出了「風濕」的病名,而有關風濕病的論述見於濕病、血痹、歷節病、虛勞病、痰飲病等篇中,其理、法、方、葯對後世影響很大,一直有效地指導著臨床,茲整理探討於下。






  • 病因病機




仲景秉承《內經》「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認為風寒濕等邪為致病外因,但更強調「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而突出以「正氣虛」為內因。




1、風寒濕邪侵入,不通則痛



風寒濕邪侵入,流注經絡、關節,阻滯氣血流通,不通則痛。濕病「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歷節病「諸肢節疼痛」均為風濕之邪痹阻所致,腎著「腰以下冷痛」則為寒濕之邪停留於下焦引起。




2、虛而感邪



「虛」指正氣虛,這是發生風濕病的先決條件。仲景在書中反覆強調衛表氣虛,腠理不密,或氣血不足,因而風寒水濕之邪乘虛入侵,發為歷節病、黃汗病、血痹等。如「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黃汗出,故曰歷節」;「盛人脈澀小……歷節痛,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黃汗病「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卧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即疼痛如掣」。造成「虛」的原因有先天不足、久病、產後失血、房室不節、飲食居所等等。




3、肝腎氣血不足,不榮則痛




肝腎精虧,氣血不足,素體陽虛,經脈失於濡養、溫煦而致肢節疼痛。如腎氣虛衰,外府失於溫煦之「虛勞腰痛」。「病人脈……浮者在後,其病在里,腰痛脊強不能行」為腎虛精髓不充,腰脊失養。歷節病「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脈弱則血不足」闡明其病機為肝腎氣血不足,筋骨失於濡養。




4、體質偏勝,合邪不同




素屬陽盛之體,內有蘊熱,感受風寒濕邪之後易於化熱或易於感受風濕熱邪;「盛人」痰濕之體,易內外合濕;陽虛之體,感邪易於寒化等。






  • 辨證特點




辨證論治是仲景學說的精髓。仲景對風濕病的辨證,運用了《內經》陰陽、表裡、虛實、寒熱、臟腑、經絡、三焦的理論,以辨明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病勢,而重點在以下三方面。




1、辨病性




風寒濕為風濕病的主要致病之邪,風、寒、濕邪之偏勝,證候表現不同。風性善行數變,風勝則表現為多關節遊走疼痛;風又為百病之長,風邪致病,易兼寒、兼濕;風性燥烈,風濕相合,易於傷陰化熱。如濕病「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風濕歷節「諸肢節疼痛……頭眩短氣,蘊蘊欲吐」,兼見低熱、咽干口燥等症為風濕俱盛,日久傷陰化熱的表現。濕性黏滯重著,濕勝則腫或身體困重,如溢飲水濕流於四肢肌肉「身體疼重」,暍病兼夾濕邪痹阻肌肉經絡「身重而疼痛」,黃汗病濕郁肌腠「身疼重」,防己黃芪湯證。




「風濕,脈浮身重」等均為濕勝的表現。寒性收引,寒性凝滯,寒勝則痛。感受寒邪,易使氣血凝滯,經脈不利而肢體疼痛,如寒濕歷節突出表現為「病歷節疼痛,不可屈伸」。濕病風濕表實與太陽病風寒表實,合邪不同,證候迥異。如「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說明風寒多傷肌腠,濕則易流關節,痹著陽氣,則關節疼痛而煩。只有辨明病邪性質,才能立法正確,或以祛風,或以散寒,或以除濕。




2、辨病位




《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云:「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可見,仲景將邪入臟腑為內,客於肌表為外,示人辨證時,須首先辨明病之在表在里,在臟在腑,入經入絡。如濕病辨風濕在表之麻黃加術湯證;在上之麻杏苡甘湯證;濕病在里在下,「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辨明病位,治療上因而採用因勢利導的方法,風濕在表用微汗法,在上用宣肺法,偏於中下用通利法。




3、辨虛實




虛實是辨別正氣強弱和邪氣盛衰的綱目,決定治療用攻用補的依據,對指導臨床治療有很重要的意義。《金匱要略》首篇即引經云:勿令「虛虛實實」,應「補不足,損有餘」。示人辨別虛實的重要性。濕病風濕在表,仲景即列出表實之麻黃加術湯證,表陽虛之桂枝附子湯證,表裡陽虛之甘草附子湯證。闡明同病異治,虛實異治的精神。更以「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即久患瘡瘍,津血虧虛,復感外邪不可用汗法,如此看仲景對虛實辨證可謂用心良苦。病之初多實,病久則由實轉虛,虛實夾雜。風濕歷節之桂枝芍藥知母湯證,風濕日久,正氣虧虛,漸次化熱傷陰之虛實錯雜證候:「諸肢節疼痛,身體尫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蘊蘊欲吐。」亦有虛多邪少之血痹黃芪桂枝五物湯證;虛甚之虛勞小建中湯證、腎氣丸證。總須辨明虛實之多寡,或以祛邪,或以補虛,或攻補兼施。






  • 治則治法




1、微汗法




是一種因勢利導的方法,風濕之邪位於肌表,通過汗法使邪從汗解,但濕性黏滯,應取微汗法。仲景曰:「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風濕俱去也。」汗法為風濕正治法,且應以微微汗出為度。尤在涇云:「微汗使陽氣內蒸而不驟泄,肌肉關節之間充滿流行,而濕邪自無地可容矣。」若過汗則風邪雖去,而濕邪滯留,久則化燥傷陰,寒化傷陽。仲景運用微汗法治風濕病又有以下幾法:




(1)發汗祛風勝濕法




此法用於風濕表實證。濕病「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術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為感受風寒濕邪,寒濕痹阻,陽郁不伸,故身體疼痛而煩擾不寧。用麻黃湯加白朮。麻黃得術雖發汗而不致過汗;術得麻黃並能行表裡之濕。




(2)輕清宣氣化濕法




此法宣通肺氣,透化濕邪。「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風濕阻滯經絡,風為陽邪,與濕相合,濕易化熱化燥,故身疼發熱。邪在營衛,仍當得汗而解,熱象已生,治宜輕清宣化,解表祛濕,方用麻杏苡甘湯。方中用量甘草倍麻黃以緩麻黃之峻,勿令發汗太過。




(3)益氣固表除濕法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風濕在表,未用藥而汗已出,此乃衛氣已虛,皮毛不固。故不任麻黃等發汗,而用防己黃芪湯益氣除濕。方中防己祛水濕,黃芪溫分肉、實腠理,術、草溫補脾氣,姜棗調和營衛,全方具扶正祛邪之功。然本方作用偏於滲利,而欲使陽氣達表,微汗祛濕,必須服後以被覆以「溫令微汗」,仍屬微汗法的具體運用。




(4)溫經助陽,祛風除濕法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風寒濕在表,濕滯不去,表陽已虛,故脈浮虛而澀。治以溫經助陽,祛風化濕,方用桂枝附子湯:桂枝祛風,附子溫經助陽除濕,姜、棗、草實中氣,和營衛,充表陽。以此扶正祛邪,使表淺之風濕得以外散。服藥後若見「大便堅,小便自利」而身痛仍在,是風邪漸去,濕氣仍存,但里和無濕,濕仍在表。故去桂加白朮,各藥用量減半,即白朮附子湯,白朮合附子,並走皮中而逐水氣。若症見「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為表裡陽氣俱虛,風寒濕邪俱盛,方用甘草附子湯,溫經助陽,祛風散寒除濕,方後雲「得微汗則解」,亦屬微汗之劑。




2、通利小便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脾陽不運,內濕自生,招致外濕,濕流關節,陽氣不通則關節疼痛;濕邪阻礙三焦氣化,則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治當利濕通陽,使三焦氣化得展,則濕邪自去,即「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之意,可用五苓散。




3、溫通散寒




《素問·至真要大論》「寒者熱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損者溫之」是本法的依據。具體為以下幾法:




(1)溫陽行痹法




因素體陽虛,腠理不固,風寒外襲,阻滯經脈,血行不暢,而見肢體麻痹不仁的血痹病,內治以黃芪桂枝五物湯以溫陽行痹,補氣行血;外治以針引陽氣,令脈和陽通痹除。




(2)溫散寒濕法




寒濕歷節劇痛,不能屈伸,治以烏頭湯溫經散寒除濕止痛。方中烏頭溫經散寒、除濕止痛,麻黃宣散透表以祛寒濕,芍藥宣痹行血,配以甘草緩急止痛;黃芪益氣固衛,助麻黃、烏頭溫經止痛,亦制麻黃過散之性;白蜜甘緩,以解烏頭之毒。共奏宣通陽氣,祛散寒濕之功。




(3)溫經通絡,祛風除濕,佐以滋陰清熱




歷節病,風濕流注經絡關節,日久漸次化熱傷陰,用桂枝芍藥知母湯調和營衛,溫陽祛瘀,祛風除濕。




(4)溫腎益陽法




虛勞腰痛,為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治以腎氣丸。腎氣丸方中大量滋腎藥物配以附子桂枝溫補腎陽,意在微微生火,溫而不燥,滋而不膩。此陰中求陽之法是仲景溫腎法的一大特色,開溫補腎陽之先河。




(5)溫脾建中法




「虛勞……四肢酸痛……小建中湯主之。」虛勞病,陰損及陽,或陽損及陰,終則陰陽兩虛,氣血虛衰,四肢失於濡養而疼痛,治以溫脾建中的小建中湯,方中以甘草、大棗、膠飴之甘,姜、桂之辛溫,芍藥之酸斂,共奏甘溫建中扶陽,酸甘化陰,陰陽雙補,氣血得復,則肢疼可解。




4、清熱解肌




「溫瘧……骨節疼煩……白虎加桂枝湯主之」,為內熱表寒,寒伏於筋節,故骨節疼痛,治以白虎湯清熱,桂枝解肌和營衛。後世多用本方治療風濕熱痹。






  • 結語





1、祛邪注重溫散




風濕病初期或急性發作期,常因感受風寒濕邪,困郁肌表,陽氣被郁,痹而不通,出現關節疼痛,伴有惡寒發熱、無汗或汗出不暢。此時只有通過開腠發汗,宣散肌表之風寒濕邪,使陽郁得通,氣血暢行,痹痛方止。開腠發汗,首推麻黃。麻黃加術湯、麻杏苡甘湯,均以麻黃為主。然麻黃配白朮、薏米則雖發汗而不致過汗,並可行表裡之濕。「寒勝則痛」,若患者表現出關節劇痛,畏寒喜溫等寒凝之象,又當溫經散寒,外除寒濕,內振陽氣,俾能使氣血周流,疼痛乃止。溫經散寒,首推烏頭、附子,大辛大熱,氣性雄烈,逐寒止痛之力最強。烏頭湯、桂枝芍藥知母湯、桂枝附子湯、白朮附子湯、甘草附子湯均取烏頭、附子等葯溫散寒濕之功而止痛。現代藥理證明,附子、烏頭所含烏頭鹼具有很強的抗炎鎮痛作用。




2、扶正注重脾腎二臟




脾胃是後天之本,主運化水濕,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氣虛,氣血虧虛,則肢體筋脈失養;脾濕不化,易與外濕相合。故風濕病脾虛者,或為形體瘦弱,或為濕困納呆,肢節腫痛綿綿。縱觀《金匱》治風濕病諸方,或伍以姜、棗、炙甘草、黃芪甘溫扶脾,或伍以白朮、薏米、山藥、茯苓健脾化濕。顧護脾胃乃風濕病治療中的一大原則。臨床上屢見一味苦寒攻伐而不識顧護中陽,終致脘痛綿綿,病轉虛頑者。腎是先天之本,藏精主骨。肝主筋,肝腎同源。腎精又有賴後天水谷精微的充養。風寒濕熱諸邪為風濕病外因,正氣虧虛方為內因。既病之後,機體無力驅邪外出,使邪氣由表衛、皮毛、肌腠,漸次深入經絡、血脈、筋骨。肝腎精虧,不能充養筋骨,使筋攣骨弱而留邪不去。故益腎填精是風濕病穩定期、恢復期治療要法。仲景在虛勞病篇立「虛勞腰痛」腎氣丸方,開後世治痹補腎法之先河。




3、虛實夾雜,宜攻補兼施




虛與實是正邪矛盾鬥爭的兩個方面。虛實夾雜,須分辨虛實的孰多孰少,決定攻補的主次。




仲景對風濕病的治療,注重扶正祛邪,而以祛邪為主。




仲景對風濕病的論治,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華,有關理法方葯一直有效地指導著臨床。陳紀藩教授根據他多年臨床經驗,運用仲景理論,認為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表現與歷節病相似,其病因病機為肝腎不足,氣血虛弱,復感風寒濕邪所致。基本病理特點為正虛有邪,寒熱錯雜。以桂枝芍藥知母湯加味製成「通痹靈」片,經臨床和實驗研究,證明對類風濕關節炎有確切的療效。




可見,探索經方今用,在疑難病證治療中不失為一有效途徑。








I 版權聲明




  • 本文摘自《中國經方名師大講堂系列叢書·經方臨床運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作者/林昌松。編輯/張亞娟,校對/勤莉、居業。



  •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協商。


I 投稿郵箱  tg@linglan.com


【全能搜索】解惑,【精選文章】授業,【經典誦讀】傳道,【臨證參考】實戰。歡迎下載靈蘭中醫App,給你的中醫「裝備」升級。請長按識別下圖二維碼或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直接下載,也可在各大應用商店搜索【靈蘭中醫】。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書友會 的精彩文章:

經絡醫學套裝限時限量優惠,即將截止
岳美中談中醫根本:辨證論治與專方專葯相結合
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的驗方及其他
桂枝茯苓丸在婦科的應用研究

TAG:中醫書友會 |

您可能感興趣

運用《金匱要略》方、法治療風濕病
運用《金匱要略》方、法治療風濕病!
風濕病的中醫治療法則是什麼
治療風濕病的十大偏方
風濕病止痛堅持標本兼治
治療「風濕病」的小絕招
國醫正骨:治療風濕在夏季!談風濕病的保守治療
風濕病之「四化」管理
風濕病為什麼叫「風濕」
風濕病冬季防護要注意什麼?
大連治療類風濕病最好的中醫院
蒼朮一味,諸症皆消:有健脾、明目、治療糖尿病、風濕病等功效
風濕病人生活宜忌與飲食調治
寒風刺骨 謹防類風濕病來襲
風濕病心腦血管疾病高發 入秋莫忘預防五類「秋季病」
什麼是風濕病?風濕病的發病原因,臨床表現及中醫分類
傳統中醫療法讓您在家就能防治風濕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2大注意事項 遠離風濕病困擾不是夢
一種美化街道的植物是治療風濕病痛、高血壓、痔瘡的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