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氣候變化導致王朝更迭?

氣候變化導致王朝更迭?

縱觀中國歷史,自秦漢歷唐宋至明清,中國北方游牧民族與中原農業王朝之間,由於政治、經濟和文化衝突而伴隨著軍事征討,形成波濤滾滾的歷史大潮。一方面,以漢唐為代表的中原農業王朝國勢鼎盛,「偃武修文」,登上了世界封建文化的頂峰;另一方面,歷代王朝治亂相間、盛衰更迭周期循環,游牧人步步南遷、衝擊著華夏神州。本文試圖從歷史時期氣候變遷的角度,探討上述問題。


1、中國北方游牧民族南遷的歷史過程


根據《中國歷史地圖集》提供的歷代行政區劃沿革情況,系統研究了秦漢以來北方游牧民族南遷過程中所建立的民族政權疆域南界的緯度變化,游牧民族的南下過程大致可劃分4個階段。

一是中國北方游牧民族偏居塞外。秦漢時期,北方游牧民族處於奴隸社會發展階段,它的南方屹立著封建農業文明大國。北方游牧民族時時侵擾秦漢王朝北疆,秦將蒙恬和漢將衛青、霍去病等馳騁大漠,追殲犯境鐵騎。游牧民族和農耕政權兩個世界的界線基本上維持在長城一帶。


二是中國北方游牧民族割占黃河流域。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民族從三國鼎立到司馬炎代魏立晉的近百年間,匈奴、鮮卑、羯、氐和羌族紛紛內遷。晉室偏安江南,內遷各族則割佔中原,相互混戰,黃河流域出現了「五胡十六國」的混亂局面。前秦疆域南界推進到淮河一線。到南北朝後期,北齊政權的南界甚至擴展到長江岸邊,中國歷史上出現了第一次南北「畫江而治」的政治格局。



氣候變化導致王朝更迭?


▲抗擊北方游牧騎兵的北府兵


三是中國北方游牧民族政權與農業王朝長期分庭抗禮。如果說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北方游牧民族政權還只是混亂而短暫地佔據黃河流域的話,到宋、遼、金時期,從遼與北宋的對峙(邊界在河北省中部的淮河一線)都表明,一個單獨的游牧民族政權已經能夠穩居黃河流域並敢於同農業王朝分庭抗禮。


四是中國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農業王朝。從蒙元帝國到滿清政權(其中明朝為例外)時期,游牧民族入主中原農業王朝。公元13世紀,歐亞大陸的游牧人之王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在半個世紀中,先後滅亡了西夏和金,傾覆了宋室江山,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牧者王朝」。在朱明滅元270年之後,清軍入關,定都北京,北方游牧民族再次登上金鑾寶座,建立了第二個「牧者王朝」。


2、近2000年來的氣候變化


將數千年來氣候的冷暖波動、乾濕變化與中國北方民族政權疆域南界的緯度變化三者用一個時間座標繪製在同一圖上後發現,無論是王朝的興衰,還是游牧民族的階段性南下及其南遷的幅度,都與氣候的周期性變化及其變化程度存在著大體同步的共振關係。

最近四、五千年來,中國氣候經歷了3個主要的溫暖濕潤時期。第1個暖濕期為「仰韶暖期」(約公元前3000至1000年),它與全球性的「大西洋氣候期」相對應。黃河中下游游地區當時為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溫度高出現代2℃~3℃。先民在這裡創造了仰韶-龍山農業文化,繼而出現了光輝的黃河流域文明。


秦漢時代為第2個暖濕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初)。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的生長於黃河流域的桔、竹、漆和桑等亞熱帶經濟作物今天在這裡已無法種植。歷時七、八百年的溫暖時期,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高峰。


第3個暖期為「隋唐暖期」(公元600年至1000年),對應於歐洲的「中世紀暖期」。黃河流域氣候溫暖,國都長安的冬季無冰無雪,梅、桔等亦可在皇宮中生長、結果。由於黃河流域雨量豐沛,水利事業發達,農業豐收,經濟繁榮、政局穩定,出現了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


綜上所述,大凡社會穩定、經濟發達、國勢強盛的大一統農業王朝時代,都與上述的氣候暖濕時期大體一致。與暖濕氣候期相間隔,2000年來中國氣候經歷了3個寒冷乾旱時期。


第1個寒冷期為西周冷期(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850年)。河南淅川下王崗遺址的第1個文化層與該時期相當。其環境考古分析表明,當時氣溫明顯下降。《竹書紀年》中有周孝王七年(公元前903年)江、漢結冰的記載。

第2個寒冷期為魏晉南北朝冷期(公元初~公元600年)。當時的年均溫比現代低2℃~4℃。《齊民要術》中記載的物候,約比今天推遲10天至15天。這次冷期引發了中國歷史上歷時最長的動亂歲月。


第3次寒冷期出現在北宋初年到清末(公元1000年至1900年)。其中北宋初年到南宋中葉的100年出現了本次寒冷期中第1次明顯的降溫;南宋中葉到元朝初年(公元1200年至1300年)有1個短暫的回暖期;從15世紀開始,氣候進一步向乾冷方向演進,直到20世紀初氣溫才有所回升。最後這個連續500年的乾冷階段,即為「明清小冰期」,其中17世紀最為寒冷,尤以公元1650年至1700年最甚,形成中國最近四、五千年來氣溫下降的最低谷。黃河流域從1627年到1641年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連續14年的流域性乾旱。第3次寒冷期幾乎經歷了中國2000多年封建社會的最後1000年。它最初引發了遼、金與宋室江山的對峙,後期導致元、清兩代「牧者王朝」對黃河-長江流域農耕世界的統治。


由上可見,最近幾千年來我國氣候雖然表現出以數百年時間尺度為周期的冷暖波動,但總的趨勢是暖期不斷縮短,冷期愈來愈長,冷期降溫的幅度逐漸加大。如,「仰韶暖期」歷時幾千年,秦漢暖期延續七、八百年,而「隋唐暖期」只有三、四百年。相反,最初的西周冷期只有100多年,魏晉南北朝冷期則經歷五、六百年,而第3次寒冷期則長達八、九百年,到17世紀中葉又形成了中國最近四、五千年來最寒冷的氣候。


眾所周知,中國季風氣候的特徵表現為溫暖與濕潤同期,寒冷與乾旱同期,歷史時期亦復如此。因此,最近幾千年來,由於寒冷氣候期經歷的時間越來越長,降溫的幅度越來越大,歷史時期以來我國氣候乾旱化的程度愈益加重。根據歷史上的旱澇記載,我國北方在9世紀以前,乾旱年份出現的幾率不超過17%;9至14世紀增加到27%;15~17世紀上升到43%;18世紀則為46%,乾旱年份幾乎隔年出現。尤其是處於明清小冰期間的公元1431年至1820年的390年間,旱期竟長達320年。

如果將我國氣候的冷暖乾濕變化與歷代王朝的興衰榮枯進行對應分析,發現,正是由於2000多年來溫暖濕潤氣候期的不斷縮短、寒冷乾旱氣候期的不斷延長和乾旱化程度的日益嚴重,才一次又一次引發了塞外游牧民族步步深入到黃河-長江流域。


3、氣候變化在中國北方游牧民族南遷中的作用


自然界的變化,尤其是氣候的冷暖乾濕變化,對於從事農耕和游牧的民族來講,尤其是在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的古代,不可能不對其生產效率和經濟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從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國勢的強弱、社會的治亂、王朝的更替乃至游牧人與中原農耕世界的關係。當中國北方的氣候由溫暖濕潤轉向寒冷乾旱以後,以農業為基礎的中原農業王朝必然受到自然災害襲擊,農業歉收,民不聊生,貪官污吏橫行,階段矛盾激化,國勢一天天衰微。與此同時,氣候的變冷變干同樣使地處乾旱半乾旱地區的游牧民族面臨牧草枯竭、水源乾涸、生態環境惡化的嚴重威脅。他們向南部的農耕世界發起攻擊,尋找擴大新的宜牧地區。儘管游牧民族在經濟發展水平、軍事組織才能和人口的數量、素質方面都落後於農業民族,但其強悍的民族性格、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等軍事優勢是農業民族所無法比擬的。而此時,中原農業王朝又因國勢衰微無力抵禦北方游牧民族的攻勢,棄都南逃,偏安江南,形成南北對峙局面。


到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由於寒冷氣候周期的延長和寒冷程度的加劇,促使北方游牧民族向農耕世界的進攻,中原農業政權步步退卻,出現了北方游牧民族統治農耕世界的王朝。寒冷氣候結束之後,溫暖氣候期接踵而至,黃河流域氣溫回升,降水增加,農業復甦,經濟發展,國勢增強,出現太平盛世。游牧人退出中原,重返這時同樣水草豐美的草原世界。兩者各得其所,相安無事,彼引進行和平友好的經濟、文化交流。


應當指出,歷史發展,包括王朝的興衰更迭、北方游牧民族的南進北撤等,是多種因素相互影響、綜合作用的結果,氣候的變化只是誘發因素,只能決定其發展的方式、方向、速度和進程。在歷史過程中,應該承認氣候-生態-經濟-社會的連鎖反應或反饋機制對於社會和歷史發展的重要影響。縱觀2000多年的歷史,歷代王朝的興衰和游牧民族政權疆域南界的變化等,都與氣候上冷暖乾濕的波動變化之間呈現出大體同步的相關或共振關係,而且不只局限於一朝一代或某一特定時段。因此,中國歷史發展與氣候變化之間,具有一定的內在聯繫。


轉自「中國國家歷史」微信公眾號(zggjls),騰訊文化合作媒體,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英國為什麼脫離他的朋友圈?
和珅到底有多少家產?換成人民幣有多少?
談毛澤東領導藝術中的「剛」與「柔」
日本為何一再干涉南海問題用意何在?
流沙河:可怕的曾國藩

TAG:中國國家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氣候變化導致北極馴鹿瘦身 還拉得動聖誕老人嗎?
氣候變化將讓飛行更顛簸
氣候變化正讓南極變綠
氣候變化是導致魚龍滅絕的主因
氣候變化是巨大的陰謀嗎?
藍鯨為何體型巨大?研究稱氣候變化導致
氣候變化影響麵包口感?
如何掌握變化的原則變得更強壯?
氣候變化會誘發偏頭痛嗎?
應對氣候變化——二氧化碳變「石頭」
全球變暖,南極變綠,特朗普還認為氣候變化只是謊言嗎?
對抗氣候變化,氣泡薄膜回收空氣中二氧化碳!
氣候變化推動人類進化?
氣候變化,讓「小寒大寒」趨於消失?
氣候的變化 不可不知道的全球氣候變暖
氣候變化導致全球航班將遭遇更多亂流
氣候變化致傳統節氣「失效」?氣象專家稱「整體吻合」
新研究揭藍鯨為何體型龐大:氣候變化導致「跳躍進化」
唔 佟麗婭張儷的妝發變化,讓氣質都變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