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牟鍾鑒:儒道互補是人生的大智慧

牟鍾鑒:儒道互補是人生的大智慧

牟鍾鑒:儒道互補是人生的大智慧



儒道互補是人生的大智慧

文/牟鍾鑒


儒家道家共為中華思想的底色


我們今天面臨一個問題,就是怎麼重新認識我們的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思想文化。中華文化的核心是儒、釋、道三教。「三教」之「教」是指道德教化,不是今日宗教之教。而其中源於古老中國的,更深層的是儒和道,孔子儒家和老子道家。佛教進來以後,吸收了儒、道兩家的思想,注入了道家的超越精神和儒家的入世態度,形成中國化的佛教,不過中華思想的底色是由儒、道兩家構成的。


就我自己的生活態度而言,主要受儒家道家的影響,覺得很受用,能夠改善自己的人生,能夠提升自己的精神生命。人的生命是由兩個生命組成的:一個是生理的生命,一個是精神的生命。生理生命需要生存,追求享受,這和物質文明結合在一起。物資匱乏時要發展生產,由窮變富。但一個人的生存問題基本解決以後,他肯定要有精神的追求,如果沒有,他不會感到幸福,會出現很多的問題。我個人認為,物質的需求是有限的,精神生命的豐富性是無限的。在精神領域,有人過得多姿多彩,有人比較貧乏空虛,關鍵在個人的選擇。而儒、道兩家可以給中國人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儒道互補是人生的大智慧


儒道互補是一種人生的大智慧,可以使人安身立命,活得積極而又瀟洒。


哲學也好,宗教也好,它們是什麼?它們是同一個層面的文化,是社會上層建築里最高層次的。哲學和宗教,與一般社會科學都不一樣,更與自然科學不一樣。那麼它們是什麼呢?第它們面對宇宙、社會、人生種種問題,要窮根究底。自然科學解釋世界,都是局部的問題,但是哲學和宗教要追尋的問題是根本性的問題,宇宙的起源問題、人性問題、社會發展根本規律問題,都是根本性的,這是終極關切,窮根究底,問一個為什麼,還要繼續追問下去,打破砂鍋問到底,這就是哲學和宗教。第二,它們可以使人安身立命,也就是能安頓人的心靈,提供人生的意義。八個字——窮根究底,安身立命,哲學和宗教都可以起到這個作用。但是兩者又不一樣,哲學是用理性的智能方式來做這件事,宗教是用信仰的情感方式來做這件事


1


儒學使人生積極樂觀向上

那麼儒家呢,是哲學還是宗教?現在有爭議。我認為它雖有宗教性,而不是宗教。它也是信仰,但它是以人為本,不是以神為本。儒家是進取的哲學,所以我們學了點儒學以後,你的一生就會是積極的、樂觀的。大家看《論語》,到處都是「樂」這個字,講樂學,講教育的快樂、人生的快樂。它讓人怎麼完善自我、關心他人、改進社會、實現人生的最大價值。它有盡性之說。盡性之說,就是把你自身的,父母給你的種種潛質充分發揮出來。人的一生不要去和別人比,想同某某一樣,不可能的。像錢鍾書先生,我看他的書,充滿智慧,那是不可學的大天才,他過目不忘啊,我的記憶力就不好,這個沒法學,因為他天生就有這個天賦而我沒有。每個人把父母給自己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就可以了。盡己之性,我要把自己的本性里的先天的東西充分發揮;盡人之性,有條件的人你要幫助別人發揮他的本性;盡物之性,就是物盡其用,這個物本來可以發揮這個作用,你浪費也不好;還有贊天地之化育。你看儒家這個盡性鏈條由近及遠,最終目標是要使天地萬物的本性得到充分發揮。這就是儒家的盡性之說。


宋代有個大哲學家叫張載,他有四句有名的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被稱為「橫渠四句」。這很了不起啊,我的老師馮友蘭先生,經常引用「橫渠四句」來鼓勵我們。「為天地立心」,天地沒有心啊,天地生就人,人就是天地的頭腦,人要起這個作用;「為生民立命」,「為生民,就是為老百姓,「立命」就是命運,人民要有一個好的命運;「為往聖繼絕學」,以往聖賢學不要讓他中斷了,在我們這一代手裡要繼承,要發揚;「為萬世開太平」,中國人對「太平」的嚮往古今一貫,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和諧、和平、富裕、公正。這是儒家的一個胸懷。張載是大儒,張載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相當於西方康德的地位,影響非常巨大。


儒家要成就這樣一個人:有理想、有追求、有尊嚴、有社會責任與參與意識,有仁、智、勇三達德的獨立人格。向聖賢看齊,但是不是要你做聖賢,聖賢是最高目標,一般人做不到。但是要做有德君子,不做缺德小人,這是—般人通過努力可以做到的。大家看《論語》裡面,孔子講到君子有一百多處,例如「君子和而不同」、「君子懷德」、「君子坦蕩蕩、「君子義以為上」等等,講怎麼做君子,我覺得這是我們的目標吧,我們可以做個君子。


儒家講的忠恕之道是平等的愛,但儒家平等的思想在等級社會發揮不出來。有人說儒家是專制主義,錯了,儒家有等級思想,但不是專制主義,專制主義是法家的。儒家講君臣父子,是相互有責任,不是單向服從。它講的禮是以和為貴,也是相互的。它沒有擺脫等級觀念,但是它要和諧。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文革」里搞錯了。孔子是說君要行為君之道,臣要行為臣之道,它有規定的。「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是相互的;君為輕,民為貴,它不是專制主義的。父子之間要父慈子孝,也不是單向的。忠恕之道講平等之愛,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愛是社會生活的情感紐帶。人情冷漠不好,金錢最容易使人情冷漠,它可以使家庭解體,夫妻反目,父子為仇。我們現在看電視上家庭成員打官司,不就為點錢、為點財產嗎,世情太冷了,社會這樣不行的。但另一方面我們講愛,又出現另一個偏向,就是片面的、強加的愛。特別是現在父母對子女過於溺愛,獨生子女多,父母以「我為你好"為理由,什麼都要加在孩子身上,孩子的感受是痛苦的。所以愛必須是平等的,互尊的。

這裡我引《渴望》的主題歌,在座的年紀大點的都可能看過這個電視,當時很受歡迎啊,表達了人們一種強烈的渴望,就是要過真情的生活。它說:「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心中渴望真誠生活。」苦難已經過去了,「恩怨忘卻,留下真情從頭說,相伴人間,萬家燈火」,我們還要在一起生活啊,我們把真情找回來。人需要愛,相互的愛。


2


道學讓人生活恬淡內斂清靜


道家是內斂型的,是內收的哲學,恬淡通脫的哲學,使人在進取時不忘後退,在獲得時不忘捨棄。我將之概括為,儒家是進取的智慧,道家是放棄的智慧。有人說了,放棄還需要智慧啊?人放棄都感到痛苦,錯了,你貪得無厭,什麼都想把著,其實對你沒好處,太累了、負擔太重了,事情也做不好。有所不為而後有所為,必須要善於放棄,必要時該放棄要放棄。在入世時不忘超脫,在向外追求時不忘回歸自我。在做主人時不忘做旁觀者,做主人應該有擔當,同時要像道家一樣,脫開一點,以道觀之,從旁邊再看一看,你可能更清醒。你在位的時候,當領導的時候,不忘在野退休,做一個老百姓,你時刻做這個準備,臨到離崗就不會痛苦。在服務社會時不忘調適休閑,可以旅遊、可以有自己的業餘愛好。在加強社會管理時不忘無為而治。

儒家是有為的管理,就是咱們說的宏觀調控。道家是現代市場經濟,是一種無為的管理、軟性的管理,就是放開市場,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你在順利和輝煌的時候不忘記逆境和曲折,因為老子講「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它們是互相轉化的。人如果能這樣想,就會保持一個比較健康的心態。


用有為的智慧和無為的智慧來對應人生的艱難多變,進退皆遊刃有餘;有剛健之氣,也有柔韌之性,增強生命的活力和彈性。生命應該像彈簧一樣,碰一下它彈回來。你看玻璃就不行,一碰就碎。現在有很多人看起來體魄很健康,但心理不健康,沒有承擔力。我們現在很多青年人沒吃過苦,遇到一點問題,就有跳樓的、有離家出走的、有得抑鬱症的。現在學生得抑鬱症的比我們青年時代多得多,在大學裡面這是個很大的社會問題。讓我們感到很痛心。一個邊遠地區、民族地區的家庭,很窮困,供一個孩子出來上大學,又上了研究生,太不容易了,當然國家也給―此助學金幫助。但有些學生剛剛要成才的時候,得了抑鬱症,有的嚴重到不能夠學習、工作,就回家了,你說怎麼辦?看來人的生命要經受些挫折的磨練。為什麼我能經受住「文化大革命」的衝擊,因為我在少年時期經歷了戰亂和困苦。從1939年到1949年,生活在社會大變動和戰亂中,還有就是貧困,吃不飽,要勞動。我們那一代人都經受了一些苦難,再遇到一些困難,就有一個底兒,有一點鍛煉。所以我覺得現在年輕人真的要有挫折教育,要他們吃點苦。人就是這樣一種動物,光享受不行,成熟不起來。儒道兩家會給你應對順逆的兩種智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詹純新:儒學對現代企業文化建設的三重意義
做人如水:處世、交友、行善中的水之道
寫字都學王羲之,王羲之又是跟誰學的?
張立文:日用儒學與國民精神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樑餘音

TAG:大道知行 |

您可能感興趣

禪解儒道 會通三教:以佛家的智慧解讀儒道
竇太后、賈誼和晁錯:儒道之爭的本質
張應杭:儒道禪與現代管理
儒道大學詮釋:之一
通訊:鄭州文廟十年祭孔人:辦教育、傳儒道、弘國學
儒道釋大融合,歷史上的「儒」家來源以及變革!
西漢儒道之爭,皇帝的好朋友因反對黃老被太后抓去喂野豬
乾嘉大儒修道證果 兼修儒道者不可不知槐軒學說
書法里的儒道精神
雙生花種植日記:儒道並行下,看人與自然
她是《聊齋志異》最美的女子,竟深藏儒道兩家玄機!
苏东坡:半世江湖游,一生儒道佛
《菜根譚》中的九句儒道真理
半世江湖游,一生儒道佛
蘇東坡:半世江湖游,一生儒道佛
不懂儒道就不能成為風水大師!儒道對風水的影響
儒道所說的四靈都是那些?有什麼不同?
《菜根譚》的九句儒道真理,值得一看!
周易儒道釋三家三句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