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終於知道了上海最大的影迷黑幫到底是怎麼來的

終於知道了上海最大的影迷黑幫到底是怎麼來的

文 | 徐鳶


1995年10月28日至11月6日,第二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舉行。此時,普通影迷在上海可以觀看到海外最新電影的影院方式只有剛剛開始的引進大片、上海國際電影節、小型的國別展、各個心照不宣的內部電影放映點。


錄像帶是人們在家裡觀看海外電影的主要途徑,但片源卻是個大問題。通過人際傳播的方式往往換來換去只有幾個品種,只有資深的玩家才會在小巷裡找出隱藏著的錄像帶租賃點,那裡的品種與港台甚至美國保持了延遲一周的同步率,老闆偶爾高興的時候會為最高級別的客戶展示一種被他們稱為「未來」的新音像製品載體:VCD。

電影節提供了最為廣泛的交流渠道,因為引進大片、內部電影放映點、錄像帶,基本流通的都是美國電影和香港電影,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電影只有通過電影節才能看到。


由於媒體稀缺,或者說媒體的娛樂時代還沒有到來,因此關於電影節的提前報道也是少之又少,電影節首個個人售票日前對展映影片的選定,是對影迷知識面的重要考驗。


在首個個人售票日之前,先去各家影院的售票處索取其自行印製的該影院排片表,根據從報紙雜誌廣播電視這裡看來聽來的電影資訊,鎖定幾部必看的片子後,就必須等待首個個人售票日去上海影城這樣的熱門點,聽門口三三兩兩聚集起來的影迷推薦一些可能會被遺漏的片子。


片子說不準是否真的好,但至少說者眉飛色舞,聽者無法不為之神往。隨著電影節的舉行,有些人盲打誤撞看了一部冷門佳作後,也會在影院門口四處傳播。每當看到這樣的場面,我就想是否存在一種新的交流傳播方式來突破這樣的模式?

1995年第二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結束後,我在上海岳陽路與桃江路交叉口處的書報亭買了一本1995年11月號的《電影故事》,這完全是個意外之舉,因為此前從未購買過這本雜誌。



終於知道了上海最大的影迷黑幫到底是怎麼來的



在翻閱雜誌時,發現一篇譯自《時代》雜誌的關於香港電影人進軍好萊塢的文章里存在著不少錯譯,於是寫了一封指出錯誤的信,從雜誌上刊登的編輯部人員名單中選擇了一位名叫嚴蓓雯的,寄了出去。


嚴蓓雯很快回信了。信中提到了希望我去編輯部聊一聊,電話聯絡了嚴蓓雯後確認某個工作日的中午見面。約定見面的那個中午,我走出太倉路上海海關保稅處辦公室,打車到《電影故事》編輯部。

編輯部設在安福路上海市電影發行公司內的一棟小樓里,進門的時候因為穿著海關制服,所以門口的保安也沒多問,走上三樓,看到狹小的編輯部里坐著兩個人,女的是嚴蓓雯,男的是編輯部主任鄭向虹。聊的時間不長,但內容很多,鄭向虹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建議:像我這樣的影迷在上海甚至全國應該還有很多,編輯部考慮成立一個影迷會,並提供版面給這些人。


《電影故事》編輯部很快在1996年1月號上刊出了尋找「超級影迷」的啟事,歡迎影迷寫信自薦,據嚴蓓雯說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幾十封來信。我也接到了嚴蓓雯的電話,通知於1996年3月23日星期六下午在《電影故事》編輯部召開部分在上海的「超級影迷」座談會。


3月23日六點半起床後,換乘三輛公交車前往曲陽路574號上海影視文獻圖書館。我是在《電影故事》雜誌的讀者來信一欄發現這個圖書館的。3月16日那天首次登門拜訪,差點吃了一個閉門羹。


圖書館主任刁沛忠說這個圖書館是專業圖書館,不對公眾開放,若要查詢資料的話必須攜帶研究課題或介紹信,幸虧館員關依萍聽說我換乘三輛公交車來一趟不容易,建議可以坐著瀏覽,這才有第一次機會看到台灣《影響》雜誌、遠流電影館叢書、《視與聽》等圖書刊物。



終於知道了上海最大的影迷黑幫到底是怎麼來的


《視與聽》


之所以要去上海影視文獻圖書館,是因為此時在上海海關保稅處工作時接觸到了軟體foxbase,想用它來製作一個簡單的電影資料庫,包含中英文片名、主要角色、劇情簡介。


資料庫的數據來源主要是在福州路外文書店購得的一本《萊昂納·馬丁之電影與錄像帶手冊》,此書中的很多影片沒有現成的中文譯名,而且大部分影片的中文譯名至少有大陸、台灣、香港三種譯法,作為資料庫而言,需要滿足至少四種查詢方式,上海影視文獻圖書館的港台報刊書籍正好可以提供這些內容。3月16日,整整一天在上海影視文獻圖書館的主要工作就是把熱門影片的不同譯名抄下來,晚上回家後對應英文片名輸入電腦。

3月23日上午在上海影視文獻圖書館繼續抄錄工作,中午跑去隔壁麵館吃面,考慮下午是不是要去《電影故事》編輯部開會,因為那天是陰天,而我沒有帶傘。坐車回家的時候,想著假如轉車時下雨了,那就直接回家,若沒有下雨,那就去《電影故事》編輯部。


那天沒有下雨。


嚴蓓雯張羅了一間樓下的小會議室,鄭向虹主持會議,到場的影迷除了我之外還有周健蔚、蔣浩、虞立煒、陳石韞、殷之儀。周健蔚在醫藥公司工作、陳石韞是在讀大學生、虞立煒自由職業偶爾做做安利、殷之儀即將退休。


虞立煒因人高馬大、扎一個長馬尾,開會時攜帶了一厚疊電影書籍到會,給所有人留下最深印象。座談會非常成功,大家七嘴八舌說了不少自己對電影的看法,鄭向虹當場確認將拿出《電影故事》的兩個版面給「超級影迷」發揮,名為「超級影迷沙龍」,第一期的撰稿內容也針對當時越來越多的青年觀眾喜歡看原聲對白的外國電影而定為「外國電影該不該配音」。


1996年5月號的《電影故事》刊出第一期「超級影迷沙龍」的文章,每個作者還附帶一張黑白小照片。當時的報刊雜誌很少有類似讓讀者的文章佔據兩個版面的做法,而普通觀眾的文章登上平面媒體也存在一定的門檻,因此對於我們幾個人而言,幾塊豆腐乾湊成的兩個整版是一次莫大的鼓舞。


5月14日,嚴蓓雯提出「超級影迷沙龍」這個欄目是否可以徹底實現影迷自治,因為5、6兩月的內容都是編輯出題,7月號希望可以讓我們自己定選題和作者。我拿著一份從嚴蓓雯這裡複印來的影迷通訊錄,開始給一個個素未謀面的影迷打電話,通電話並沒有獲得多少靈感,但因此卻跟好幾個人談得投機,其中包括在通用電氣工作的李欣和在揚子江大飯店工作的楊一敏。


5月16日,我與嚴蓓雯討論之後確認選題為「假如你來拍《雷雨》,你會選擇誰來演」。回家之後,把自己是誰、事情起因、徵稿要求、時間緊迫等都寫了出來,因《雷雨》的情節記不清楚,當時沒有互聯網,只能向資深影迷殷之儀求助,她在電話里詳述劇情,我縮寫了簡介,一併附在信中。第二天列印出來後寄出,其中上海的十九封,其他城市的三十封。



終於知道了上海最大的影迷黑幫到底是怎麼來的



《雷雨》 (1984)


6月1號,「超級影迷沙龍」在《電影故事》編輯部再次開展座談會,李欣和在水產大學工作的戴偉敏分別因對英文台詞的熟記和對音響功放的了解成為這第二次座談會的主角。開會當晚,我在上海音像資料館給海關同事包場放映《兩生花》和《今生情未了》,特意留了一些座位邀請大家一起去看,但絕大多數人因彼此間不太熟悉而沒去。



終於知道了上海最大的影迷黑幫到底是怎麼來的



《兩生花》 (1991)


《今生情未了》(1992)


6月26日,母親病世。我處理完喪事後,從上海海關保稅處調往上海浦東海關工作。《電影故事》這裡有一件6月初跟虞立煒等人聊天時提及的事懸而未決:每期兩個版太少了,而且題材比較單一,假如我們可以自己做一本刊物,那自由度會更大。


7月上旬,虞立煒希望我出面向《電影故事》申請製作一本影迷自製刊物。7月17日,我遞交了《關於創建超級影迷沙龍會刊的申請》給嚴蓓雯,由她轉交給《電影故事》主編楊代藩,一個星期後,楊代藩批覆同意。


我把這本刊物規劃為每月出版一期,包含四大塊內容:第一是國內外電影最新資訊介紹、第二是當月或上月公映影片的影評、第三是無時效性的影評、第四是內部信息交流內容。製作經費來源於會費,每期的製作費要有明細賬冊,並由專人負責管理。


我盤點了一下潛在的作者:虞立煒、李欣、戴偉敏、陳石韞、殷之儀、之前在辦公室里與之討論了一個下午《肖申克的救贖》的楊一敏、少年時代的好友平輝、加上一些其他城市的投稿者,這幾個人做得出一本刊物來嗎?


8月24日,衡山電影院重映《陽光燦爛的日子》,我與同是此片忠實粉絲的李欣一起前往衡山電影院重看,他帶了一本通用電氣公司訂閱的最新一期美國《娛樂周刊》雜誌。



終於知道了上海最大的影迷黑幫到底是怎麼來的



《娛樂周刊》


此時國內電影資訊主要依靠外電外刊,包括《電影故事》編輯部也必須通過中國圖書進出口公司上海分公司訂閱外刊,但這種統一進口的手續既複雜又不及時,因此國內電影雜誌的資訊內容普遍滯後,有一些譯者依靠特殊渠道拿到最新的國外報刊編譯的內容就很容易「上頭條」。


通用電氣公司訂閱的書報直接美國空運,因此這幾乎就是當時大陸所能看到的與美國同步率最高的一期《娛樂周刊》了。


這期《娛樂周刊》主打專題是其四季特刊之美國秋冬季上映的電影前瞻,看到這個專題後,我知道我們雜誌第一期專題肯定就是它了。當時按照國內的資訊周期,介紹美國秋冬季上映電影的來源主要是《首映》雜誌,但內容並沒有《娛樂周刊》那麼齊全,在《文匯電影時報》這樣的電影類報刊上發表也肯定是9月中下旬的事了,所以用它來做專題肯定最合適。


8月25日,虞立煒、李欣、陳石韞、我等人在楊一敏家聚會,周健蔚還拎來個西瓜。聚會上先觀摩了科波拉妻子執導的紀錄片《黑暗之心》,映後討論雜誌到底要做什麼,最終確認兩件事:第一、雜誌暫時沒有合適的名字,先叫內刊;第二、專題為1996年秋冬季美國上映新片介紹。



終於知道了上海最大的影迷黑幫到底是怎麼來的



《黑暗之心》 (1991)


李欣、陳石韞和我認領秋冬季美國上映新片的翻譯任務,戴偉敏、虞立煒、平輝、楊一敏都答應會交影評。戴偉敏搞定了水產大學的排版、印製和裝訂設備,紙張暫時只能用考捲紙。所有人都沒有稿費,大家確認會拿出之前在《電影故事》上寫稿的稿費作為內刊的印刷費用,我暫任這本內刊的主編。


9月中旬,因翻譯和組稿看稿的壓力太大,我發了一次高燒,三天病假換來的時間用於校對稿件和反覆起稿推翻了十幾次的刊首語。所有稿件包括電腦輸入的和手寫稿件總計兩萬七千多字彙總到戴偉敏這裡,李欣和我利用休息日去水產大學盯著戴偉敏,共同完成了校對工作。


內刊不能沒有名字,雖然我們可以這麼叫它。我建議把這本刊物叫做「電影101辦公室」,因1996年是電影誕生101周年而取名101,101同時也有初級、進階的含義,代表了我們現在的狀態,它的出版時間預計會在10月1日。



終於知道了上海最大的影迷黑幫到底是怎麼來的



虞立煒提出是否應該叫做工作室,我說因為我們是沒有牌照的刊物,萬一有人查起來既會給《電影故事》也會給我們帶來麻煩,叫「辦公室」會讓人覺得這大概是什麼部門的內部材料。


9月28日,戴偉敏讓我們到他家去取貨,第一期「電影101辦公室」雜誌誕生了,以「電影101辦公室」為名的影迷組織也由此成立,它有七個創立人:虞立煒、李欣、戴偉敏、楊一敏、平輝、陳石韞和我。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虹膜 的精彩文章:

這部喜劇片是挺業餘,但它比《夏洛特煩惱》重要百倍
最美妙的電影聲音就是幫助觀眾進入人物的大腦
到底什麼是娛樂?終極的疑問

TAG:虹膜 |

您可能感興趣

曾被稱為上海之源的青龍鎮,後來為什麼衰落了?到底是現在什麼地方?
「遺產日」來到上海大世界,去看看蹴鞠是怎麼踢的
上海灘最讓男人心底痒痒的四大交際花,她們最後都嫁給誰了?
為什麼沒人來上海看海?去了之後我懂了
曾是上海三大亨,他們最終都有什麼樣的結局?
上海最不應該去的是外灘,最應該去的大家都不知道,看這就明白!
維密終於要來上海開秀了,然而你還是只能在屏幕前看看
上海有這麼一處景點,來到這裡的遊客都說滿足了他們的明星夢
曾經的上海灘一哥,最後淪落到掃大街,只因他做過這些事
終於明白為什麼上海的「生煎包」如此的好吃了,原來是這樣製作的!
你知道上海這麼多,可以說是很優秀了
90秒知道:誰是上海電影節的最大贏家?原來是流光溢彩的她們
鹿晗最近經常來上海的原因?粉絲們腦洞大開,竟是為了一個女人
他曾經是上海最大的黑幫幫主,卻獲得了毛澤東的高度評價!
上海申花哭了!上港搶不過恆大,這次將目標轉移到他們來了
來上海玩怎能不知道這些魔都的老字號
漁民在海上海釣沒想到上來一個大傢伙,拉起來東西讓他們流口水!
上海教授:總算從河南回來了,而且是活著回來了
上海到底好在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