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中國戰略思想史:春秋霸政時期的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五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春秋霸政時期的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五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春秋霸政時期的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五課



作者|鈕先鍾,著名戰略思想家、學者

來源|《中國戰略思想史》


自周平王東遷時起(770.BC),我國歷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即所謂「東周」,而東周又可分前後兩段,前者稱為春秋,後者成為戰國。我國自西周即已有明確可靠的編年歷史記載,而孔子作春秋則為我國第一部完整編年史,後世遂稱此時期為春秋時期。但由於春秋一書的記載是始於魯隱公元年(周平王四十九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周敬王三十九年),前距平王東遷晚四十八年,後距三家分晉早七十七年,兩頭均不銜接,所以後世史家對春秋遂作較廣義的解釋,而將其前後延伸到銜接為止,即從公元前七七零年到公元前四零三年,共為三六七年。


這三百多年的歷史根據其主要的政治特色可稱之為霸政時期。大體言之,又可分為三段:


(1)、霸前時期,約長八十五年;

(2)、霸權時期,約長一百二十七年;


(3)、霸後時期,約長一百五十五年。


周室東遷所產生的第一個後果就是王室衰微,周公所苦心建立起來的封建制度開始發生根本動搖。周公的目的是長治久安,何為治?治就是秩序;何為安?安就是平衡。而此種秩序與平衡又全賴一個中央權威(王室)來維持。假使王綱不振,王命不行,則結果必然是秩序喪失,平衡破壞,終至於天下大亂。


在沒有王室制裁之下,所引起的第一種現象即為列國的內亂。宗室之間經常互相殘殺,篡亂之變,史不絕書。第二種現象為諸侯兼并。本來在封建制度之下是國無分大小,都可以共存共榮。但後來卻變成強侵弱、大吃小的局面。據顧棟高春秋大事表:楚並國四十二,晉十八,齊十,魯九,宋六,其他不具舉,可以想見諸侯之間攻伐的頻繁。結果是小國逐漸被滅亡或變成大國的附庸,而大國則勢力日益強大,造成各霸一方的趨勢。


列國內亂,諸侯兼并,使華夏民族自顧不暇,於是對於異族也就開始喪失制壓能力,其結果即為戎狄入侵,形成非常嚴重的外患,並與內亂互相呼應,使民族生存受到莫大的威脅。當時中國本尚為華夷雜處的情況。西周封建為一種有計劃的武裝移民,但中原地區遼闊,除幾十個(甚或百餘個)屯墾區有城郭的保護以外(也就是所謂封國),還剩下許多真空地帶,可以容許游牧部落生活其間。當封建盛世,城邦內部安定而且彼此間又有聯防安排,所以夷狄不能為患,可以相安無事。但東遷之後,他們遂開始乘各國內外多事的機會,而發動全面大規模的侵擾行動。

當時最大的威脅為地方千里,已具大國規模的南方楚人,此外還有以黃河北岸太行山脈為根據地的北狄。所以公羊傳上有云:「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這也就是是王權已衰,中原無主的霸前時期的大致情形。這一段時間可以說是歷史上的黑暗期,真實刀兵四起,民不聊生。如果沒有齊恆公晉文公的相繼稱霸,則歷史也就要改寫了。


春秋的霸業是由齊國創始而完成於晉。齊恆公雖然是歷史上的第一霸主,但他稱霸的時間並不長,不過四十年左右,而且也後繼無人。晉國的霸業則遠較長久,自濮城之戰(632.BC)開始,以後八十九年間,大致說來都是晉楚爭霸,而平均都是晉佔優勢,所以也就能維持一段長達百年的安定。


霸政實為封建之延續,霸主代替了過去的王室成為維持秩序的權力中心。在這種權力運作之下,華夏諸邦可以保持內在的和平,並同心協力抗擊夷狄的侵略。對於國計民生而言,應該可以算是一個小康階段。同時,他也是由封建時代到戰國時代之間的過渡期,換言之,在這個階段,國家和社會都逐漸改變其形態,終至於形成新的制度和新的思想。


霸主欲行霸政則必須有思想基礎。這種思想一方面構成政治號召和共識,也可以說是一種主義。另一方面,又構成一種長程戰略目標,使一切行動有所準備。自從管仲相恆公,霸諸侯開始,霸主就都有一套非常簡單有力的號召和目標,那就是「尊王攘夷」。尊王即所以重建國際和國內秩序;攘夷即所以解除安全威脅,確保華夏民族的生存空間。此種容易明了和獲得大多數人擁護的觀念遂成為春秋時代戰略思想之主流。


欲將理想變成現實則必須採取行動,比種行動也就是現代語中所謂的政策或戰略。自從齊恆公以降,霸主用來實現其尊王攘夷理想的手段主要地即為結盟。在霸主號召之下,其他國家紛紛參加同盟,共同形成一股強大力量依賴確保集體安全。當然,加盟諸國是有所收穫,但也有所付出。不過,大致說來,是利多於害,所以此種政策遂能獲得多數的讚賞,而發揮其預期的功效。

同盟國對內科維持政治的安定,亂臣賊子有所畏忌不敢輕形篡弒;對外可維持國際間的權力平衡,國與國之間和平相處,不得彼此侵略,同時更群策群力,對野蠻民族構成聯防陣線。反而言之,同盟國也有其應盡的義務,他們必須出錢出力在盟主領導之下,共同執行同盟真箇,依賴達到安內攘外的目的。


此種集體安全政策,從戰略觀點來看,也可以算是一種長期鬥爭,必須經過相當長久的時間,和不斷的努力,然後始能逐步達到其目的。大約到公園前五百年之後,北方的狄患遂已逐漸消除,而南方之楚人由於長期受到中華文化的熏陶,也終於改變其野蠻作風,而自動要求加入諸夏集團。等到宋向戍在周靈王二十六年(546.BC)發動弭兵大會時,晉楚雙方都參加,並簽訂條約,形成城郭諸邦的第一次和平大團結,尊王攘夷的目的也就算是已經完全達到。


不過,到了此時,霸政本身也就快要功成身退了。到春秋時代的最後階段,霸政開始衰微,各國由於大夫執政,使諸侯變成傀儡,形成大權旁落之勢,並終至於篡位。其最重要的後果即為三家分晉,於是結束了長達三百餘年的春秋時代,歷史也就是隨之而演進。春秋雖然是一個極混亂而緊張的時期,但我國古代貴族文化也積在此時發展到其最高峰。那些貴族也壟斷當時學術思想,極其晚期始有非貴族的學者出現,所以,就學術思想而言,春秋也是一種承先啟後的轉變期,尤其是從這個時代所留下來的文獻資料也比西周時期遠較豐富,所以研究工作也就比較有所依據。


就戰略思想的領域而言,在春秋時代更是極重要的先人遺產。有管仲、孔子、孫子所留下來的事績、言論、和著作,而且還有全世界上最古老的戰史(《左傳》),他們對於後世的價值簡直無法估計。在本章以下的部分將分別闡述管仲和孔子的戰略思想,以及左傳的內容,至於孫子則另開專章(第三章)來加以研討。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首席戰略官 的精彩文章:

海鷹科技情報研究所:美國防部披露「第三次抵消」戰略更多細節
中國戰略思想史:姜太公的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三課

TAG:首席戰略官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戰略思想史:秦時代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四十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戰國時代的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二十七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秦時代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四十一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先秦時代戰略思想的總結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三十九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儒家的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二十八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道家的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三十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秦時代戰略思想之商鞅變法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四十五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道家的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二十九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姜太公的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三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左傳中的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九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元代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六十五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秦時代戰略思想之齊秦爭霸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四十二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魏晉南北朝中國戰略思想的黑暗時期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五十六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明朝開國階段的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六十六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秦時代戰略思想之秦滅六國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四十四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秦時代戰略思想之范睢與遠交近攻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四十七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秦時代戰略思想之趙抗強秦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四十三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秦時代戰略思想之李斯完成統一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四十八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秦時代戰略思想之張儀與司馬錯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四十六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