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驚奇 > 毛澤東與抗美援朝戰爭:出國作戰決策的艱難出台

毛澤東與抗美援朝戰爭:出國作戰決策的艱難出台


毛澤東與抗美援朝戰爭:出國作戰決策的艱難出台



1950年6月28日,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上發表講話,譴責美國干涉朝鮮內政、阻撓中國人民解放台灣的侵略行徑。

毛澤東出兵朝鮮的決策過程可以說是從「不期而遇」到「出其不意」。


說「不期而遇」,是指中國並不想跟美國打這一仗。不想打又不得不打,決策就非常艱難!


周恩來曾說:「毛澤東下這個偉大的決心,是根據科學的預見、實際的分析」。彭德懷也說過:「這個決心不容易定下,這不僅要有非凡的膽略和魄力,最主要的是具有對複雜事物的卓越洞察力和判斷力。歷史進程證明了毛主席的英明正確。」


這個偉大的決心

成就於遠見卓識


中國對朝鮮半島沒有任何企圖,不願意、更不想與美國對抗。解放戰爭中儘管美國支持蔣介石打內戰,但中國共產黨還是避免跟美國正面對峙。1949年4月渡江戰役後,毛澤東就對35軍在佔領南京的第二天擅闖司徒雷登住宅提出批評;解放上海時,又把「沒有中央命令不得向外國軍艦發炮」,作為「至要至要」告誡部隊。


但是,在避免跟美國發生衝突的同時,毛澤東對帝國主義的本性又有著清晰的認識。他在1949年3月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中國革命勝利後,國外矛盾是「中國和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在6月15日的新政協籌備會上又指出:「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中國反動派對於他們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失敗,是不會甘心的。他們還會要互相勾結在一起,用各種可能的方法,反對中國人民。」因此,「決不可因為勝利,而放鬆對於帝國主義分子及其走狗們的瘋狂的報復陰謀的警惕性」,必須「堅決、徹底、乾淨、全部地粉碎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中國反動派的任何一項反對中國人民的陰謀計劃。」


朝鮮內戰爆發的第3天,也就是1950年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立即宣布派空軍和海軍支援南朝鮮,同時命令第7艦隊入侵台灣海峽,並操縱聯合國通過決議譴責北朝鮮的「侵略」,隨後以美軍為主的16個國家組成「聯合國軍」入侵朝鮮。美國此舉不僅針對朝鮮,也針對中國,這恰恰印證了毛澤東對帝國主義本質的認識。


7月初,美軍地面部隊入侵朝鮮後,毛澤東立即洞察到朝鮮戰爭有擴大和長期性的可能。儘管當時朝鮮解放戰爭勢如破竹,美李偽軍節節敗退,但毛澤東未雨綢繆,從最壞處著想,做好了戰局逆轉的準備。根據他的提議,7月13日,組建了東北邊防軍,隨後立即將駐河南等地的戰略預備隊第13兵團(下轄第38軍、第39軍、第40軍),加上第42軍(原在東北)和炮兵第1師、第2師、第8師及3個空軍團等共255000人,調往安東(今丹東)、輯安(今集安)、本溪。8月上旬,東北邊防軍完成集結並開始整訓。9月6日,第50軍又編入東北邊防軍。毛澤東後來講起這件事說:「戰爭開始後,我們先調去3個軍,後來又增加了兩個軍,總共有5個軍,擺在鴨綠江邊。所以,到後來當帝國主義過三八線後,我們才有可能出兵。否則,毫無準備,敵人很快就要過來了。」並表示:「可惜那時候只有5個軍,那5個軍火力也不強,應該有7個軍就好了。」

8月,朝鮮戰爭呈膠著狀態。這時毛澤東敏銳地覺察到,美國有可能在朝鮮側後海岸登陸,截斷人民軍退路,並提醒金日成應在仁川地區構築堅固的防守陣地,以抗擊敵人登陸。8月4日,毛澤東在政治局會議上指出,如美帝得勝,就會得意,就會威脅我。對朝鮮不能不幫,必須幫助,用志願軍的形式,時機當然還要適當選擇,我們不能不有所準備。


8月18日,毛澤東又電高崗,要邊防軍務必在9月30日以前完成一切準備工作。隨後,根據聶榮臻的建議,決定將第9兵團和第19兵團分別調到津浦、隴海鐵路沿線地區,策應東北邊防軍。9月5日,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作出了「朝鮮戰爭持久化的可能性正在逐漸增大」的重要判斷。出兵準備工作進入倒計時。



毛澤東與抗美援朝戰爭:出國作戰決策的艱難出台



1950年10月2日,毛澤東關於請求蘇聯為志願軍提供空軍掩護給斯大林的電報手跡。

這個偉大的決心


成就於深思熟慮


9月15日,美軍在仁川登陸,朝鮮戰局逆轉。9月29日,美軍進抵三八線。


就在這一天,毛澤東參加完國慶大典回到中南海已是深夜,周恩來急忙送來一封金日成的救援電報。毛澤東接過電報,仔細地看了兩遍,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他認為,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對以朝鮮為主要目標的社會主義陣營發動的這場侵略戰爭,其目的不僅是阻止李承晚集團崩潰,而且要藉機集合資本主義陣營的力量,先佔朝鮮半島,繼而進攻中國及其他國家,實現其稱霸世界的目的。唇亡齒寒,戶破堂危,我們不能不出兵;而且朝鮮人民發出緊急求援的呼籲,我們亦不能見死不救!

毛澤東清楚,出兵朝鮮意味著新生的中國要與頭號帝國主義美國較量,風險極大。但他更清楚,戰爭的勝負還取決於戰爭的指導者能否在客觀條件許可的範圍內,著眼戰爭的特點和發展,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實行正確的戰略戰術。毛澤東把美國的軍事優劣概括為「一長三短」。「一長」是指「鐵多」,「三短」是指「第一,戰線太長,從德國柏林到朝鮮;第二,運輸路線太遠,隔著兩個大洋,大西洋和太平洋;第三,戰鬥力太弱。」毛澤東深知現代戰爭打的是鋼鐵,敵「鋼多氣少」,我「氣多鋼少」,要戰勝敵人,就要揚我之長。他說:「我們中國人民是打慣了仗的,我們的願望是不要打仗,但你一定要打,就只好讓你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彈,我打手榴彈,抓住你的弱點,跟著你打,最後打敗你。」這些話既充滿了必勝的信心,又把戰勝美帝國主義建立在可行、可靠的基礎上。


中國出兵朝鮮,毛澤東的心中有一個「底」,這個「底」就是——美軍「不過三八線,我們不管,如果過三八線,我們一定過去打。」因為這個時候,從政治上、道義上講,志願軍都師出有名,在世界上更站得住腳。而美國關於中國出兵最佳時機「是在美、李軍隊節節敗退的七、八月份,以後就不會出兵了」的判斷,則僅僅是從軍事上考慮的。後來的實踐證明,毛澤東的選擇是正確的,不但政治上站得住,而且軍事上還出其不意,收到了最佳效果。


美軍進抵三八線的第二天,毛澤東就讓周恩來向全世界宣告:「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但是為了保衛和平,從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戰爭。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10月3日凌晨1時,周恩來又對麥克阿瑟向朝鮮發出「最後通牒」一事,緊急約見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再次對美國當局提出強烈警告:「美國軍隊正企圖越過三八線,擴大戰爭。美國軍隊果真如此做的話,我們不能坐視不顧,我們要管。」然而,美國當局把中國的嚴正警告當作恐嚇,根本不予理睬。10月7日,美軍越過三八線。彭德懷在回顧這段歷史時所說:「美軍一過三八線,我就知道不打不行了。」



毛澤東與抗美援朝戰爭:出國作戰決策的艱難出台



1950年10月2日,毛澤東關於請求蘇聯為志願軍提供空軍掩護給斯大林的電報手跡。


這個偉大的決心


成就於民主決策


毛澤東在全黨有很高的威望,堅決主張抗美援朝大家也是清楚的。但當金日成請求中國出兵時,毛澤東拍這個板還是相當難的。畢竟,派志願軍出國同美軍作戰,對中國來說是一件牽動全局的大事,需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確定。


10月2日下午,中共中央書記處開會研究援朝問題。毛澤東認為出兵朝鮮已是萬分火急,會前已親自起草了會議作出出兵決定後發給斯大林的長電,但會上多數人不贊成出兵或者對出兵存有種種疑慮。於是,毛澤東擱置這份電報未發斯大林,而將多數人的意見,通過蘇聯駐華大使羅申轉告斯大林,並決定10月4日召開擴大的中央政治局會議,繼續討論志願軍入朝作戰問題。會上,他在認真聽取各種不同意見後講:「你們說的都有理由,但是別人處於國家危急時刻,我們站在旁邊看,不論怎樣說,心裡也難過。」


會議進行到中間,正在西安的彭德懷趕回了北京。他對這個會議毫無思想準備,連會議內容事先都不知道,只是側耳細聽,沒有發言。10月5日上午,彭德懷來到毛澤東辦公室,表示擁護毛澤東出兵援朝的提議。當毛澤東擬讓其挂帥出征時,彭德懷說:「我服從中央的決定。」毛澤東略帶感慨地說:「這我就放心了。現在美軍已分路向三八線冒進,我們要儘快出兵,爭取主動。」下午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彭德懷鼎力支持毛澤東的意見,說:「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爛了,等於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如美軍擺在鴨綠江岸和台灣,它要發動侵略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政治局一致通過了出兵朝鮮的決議。


10月8日,毛澤東簽署命令:「為了援助朝鮮人民解放戰爭,反對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們的進攻,藉以保衛朝鮮人民、中國人民及東方各國人民的利益,著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迅即向朝鮮境內出動,協同朝鮮同志向侵略者作戰並爭取光榮的勝利。」


11日,因蘇聯不能兌現提供空軍掩護,抗美援朝的決策過程又出現一個波折,但13日,毛澤東就出兵問題與彭德懷等政治局委員再一次商量後,取得了一致意見:既然美國已將戰火燒到鴨綠江邊,即使蘇聯不出動空軍支援,我們仍然出兵援朝不變。


10月18日,毛澤東又一次主持會議,才把志願軍渡江作戰的時間最後敲定下來,遂於當晚9時,電令志願軍按預定計劃19日晚入朝作戰。第二天傍晚,已由東北邊防軍改稱的志願軍4個軍的部隊在天黑後渡過了鴨綠江。接到代總參謀長聶榮臻的彙報後,已幾天幾夜無法入睡的毛澤東只對身邊的衛士說了一句話:「睡覺。」


對於抗美援朝的決策,毛澤東當時曾和王季范、周士釗說:「不錯,我們急需和平建設,如果要我寫出和平建設的理由,可以寫出百條千條,但這百條千條的理由不能敵住六個大字,就是『不能置之不理』。現在美帝的矛頭直指我國的東北,假如它真的把朝鮮搞垮了,縱不過鴨綠江,我們的東北也時常在它的威脅中過日子,要進行和平建設也會有困難。所以,我們對朝鮮問題置之不理,美帝必然得寸進尺,走日本侵略中國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還凶,它要把三把尖刀插在中國的身上,從朝鮮一把刀插在我國的頭上,從台灣一把刀插在我國的腰上,從越南一把刀插在我國的腳上。天下有變,它就從三個方面向我們進攻,那我們就被動了。我們抗美援朝就是不許其如意算盤得逞。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我們抗美援朝,就是保家衛國。」


20年後,毛澤東對金日成說:「我們雖然擺了五個軍在鴨綠江邊,可是我們政治局總是定不了,這麼一翻,那麼一翻,這麼一翻,那麼一翻,嗯!最後還是決定了。」這是對當年中央關於出兵援朝決策過程的一個形象的描述,也足見毛澤東當時下的是一個何等偉大而艱難的決心!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籍收割者 的精彩文章:

使用「原力」的時代真的會到來嗎?用意識控制

TAG:書籍收割者 |

您可能感興趣

絕密:毛澤東是如何決策出兵朝鮮的?
國防大學喬良少將:出兵朝鮮決策內情,毛澤東平生最困難的一個決定
日本為何敢對中美蘇三大國發動戰爭,決策失誤還是另有玄機?
敘利亞事態:美終於對俄羅斯發出最後的警告,中國該如何決策?
鄧小平決策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內情
牛力:對千里躍進大別山戰略決策的研究
張家棟:影響美國對外干涉戰略決策的主要因素
中越戰爭,鄧小平英明決策,越南特工隊有來無回
美國海軍陸戰隊利用VR遊戲訓練戰場決策能力
毛主席怒了!力促最危急紅軍轉戰決策,改變歷史進程
鄧小平決策對越自衛反擊戰內情
圖說:「選擇困難症」?做出決策的最優方法
西方的猖狂逼出了我國軍事的輝煌,西方感嘆決策失誤!悔青腸子!
漢朝崛起之謎:關鍵在於漢文帝的決策,先讓百姓發財而後再談強國
熱河抗戰為何會失敗?張學良的這個決策,埋下禍根
利比亞撤僑艦長:海軍決策果斷,特戰隊員不輸美「海豹」
他才是淮海戰役的幕後決策者,為了勝利把指揮權讓給鄧小平陳毅
二戰中德國的失敗原因:是因為希特勒的七大錯誤決策
抗日戰爭花園口決堤為蔣介石盲動決策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