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關係」文化:中國文化中的一種痼疾

「關係」文化:中國文化中的一種痼疾

「關係」文化:中國文化中的一種痼疾



最近電視劇《中國式關係》播出,引起熱烈討論。今天就跟小喵一起來看看中國自古以來的關係文化有哪些體現吧~

「關係」文化:中國文化中的一種痼疾



「關係」文化:中國文化中的一種痼疾


趙九九

「關係」文化:中國文化中的一種痼疾



武王伐紂成功之後,周公被封在魯地,姜太公被封在齊地,姜太公問周公打算如何治理魯地,周公說:「親親尊尊」,意思是親近親近的人,尊敬尊敬的人,姜太公曰:「魯國,從此衰矣。」果然,魯國一直是一個弱小的國家,還出了一個魯哀公;周公問姜太公如何治理齊地,姜太公說:「舉賢,尚功」,周公說,齊國會比魯國強大,但後世必有劫殺之君,「齊國後世必有劫殺之君」。後來齊國確實很強大,春秋五霸第一霸便是齊桓公,可是春秋末年,田氏代齊,國君果為卿大夫所殺。


這個故事一方面說明最初決策者的治國理念對後世的影響,另一方面也闡明了自古以來的用人關係,孔老夫子是周公的粉絲,自然對周公處理人際關係的方法推崇備至,所提他提出了「和」的概念,但這個「和」絕不是簡單的自我完善,而是有傾向性的。它向外,傾向於政治,國家上下和諧;它向內,傾向於倫理,家庭朝暮和諧。所以當關係和權力相結合,便形成了中國特有的以「人」為調節槓桿的處事標準。

「關係」文化:中國文化中的一種痼疾



而這種理念經過演變,中國式「關係」卻最終形成了「托關係,找門路」的「傳統」,即便是可以順理成章辦成的事,也要靠某人的關係予以維繫。這又涉及到一個「面子」問題,中國人最好面子,給面子,失面子,項羽自刎烏江岸是因為無顏再見江東父老,這是死要面子。面子常常和關係聯繫在一起,「我和誰誰是什麼什麼關係,看在他的面子上,你就怎樣怎樣吧」或者「咱這關係,你就給點薄面吧」。

「關係」文化:中國文化中的一種痼疾


關係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有突破,古代的「舉孝廉」導致士族門閥對官場形成壟斷,使平民出身的人無法進入這個「關係圈」,循環的關係網必然會招致許多人的不滿,於是有了「運動關係」「走關係」。統治者為了建立一個穩定的關係圈,便有了科舉制度,不要以為科舉制度和現在的公務員考試是為了打破關係,它們依然是一種裙帶關係的建立,過去皇上親點三甲,你便是天子門生,官員之間的互相提攜也講究派系、師生、同窗或報知遇之恩。


公務員考試如今自然規範得多,但進入之後依然需要「站隊」,這也是一種新的關係的建立,至於生活中其他「靠關係」「走後門」也多是一種你敬我一丈、我助你一尺的互相依靠關係,往好了說此人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網,代表著一種能力,批判來說則是一種不正之風,旁門左道。但倘若班固不是仗著班超的關係,恐怕就被皇帝斬了,也就沒有了流傳後世的《漢書》;倘若朱自清要不是靠著胡適的關係,恐怕一直會在中學待下去;倘若李邦彥要不是靠著父親散金結緣家門前路過的秀才,這個「浪子」也不會在仕途一帆風順,直到做了北宋宰相,玩丟了大宋江山,自古風氣如此,也不必哀嘆當今的世風日下。

「關係」文化:中國文化中的一種痼疾


「關係」文化:中國文化中的一種痼疾



當然因為關係的破裂,或者站錯隊而落魄甚至丟命的人亦皆有之。比如蘇軾,先是不同意王安石的新政,於是被貶,接著復古的司馬光上來了,他又不同意司馬光把新政全廢除了,於是一貶再貶;著名詩人李商隱受恩於牛黨令狐楚之後,本來前景大好,但李商隱才華出眾,被李黨看重,成了李黨王茂員的女婿。在政治鬥爭中,決定前途的往往不是你的才幹,而是你站的團隊和你的堅持與品行。所以李商隱這個中國詩壇上傳奇的鬼才,生存在牛黨和李黨之爭的夾縫中,無論誰得勢,他都得不到重用,一直受到排擠和打壓。


關係不是酒肉朋友,也不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而是一種共進退的連鎖。班固在評價《史記》的時候說:「序遊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批評的是「遊俠列傳」,班固認為安定的治世,遊俠破壞了社會的秩序,但司馬遷認為他們維護了一部分社會的正義,是最講義氣的;「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貧賤」反對的是「貨殖列傳」,班固指責司馬遷把經濟的地位放得過於高了。其實很容易理解司馬遷這麼做的原因,當年替李陵辯護而鋃鐺入獄,要受宮刑,想想就蛋疼,按照大漢律典,只要交一些錢就可以免刑的,可是平時那些朋友無一肯出錢幫助,不講義氣,不夠「哥們」,所以還是「關係不夠硬」。


中國古代的關係圈子傾向於政治性,西方的古希臘也是如此。古希臘分為貴族、公民和奴隸,柏拉圖是一個貴族,而蘇格拉底則是一個公民,處死他的理由便是教壞貴族青年,其實他不過是貴族政治和公民民主政治的犧牲品罷了。公民是有人身自由的,是不需要做事情的,所以公民一般都很窮,而奴隸因為要經常做一些瓦匠、木工之類的,積累了一些財富,所以許多奴隸都很有錢,但他還是奴隸,他只有贖身之後,通過道德的自我完善,靠向真理,有一定的政治意識,才可被公民這個關係圈子所接受。


可見「關係」不僅影響到政治社會,也影響到人自身的發展,同樣也會影響到家庭。曹操殺孔融的罪名便是孔融不孝(孔融說母親與孩子的關係,就像容器和裡面裝的東西一樣,分開就沒有什麼關係),而嵇康被殺的原因則是因為他的朋友不孝。

「關係」文化:中國文化中的一種痼疾



除了政治上的關係,經濟上也是講究關係的,例如歷史上有名的晉商、徽商、潮汕商會,如今的長江商學院等等。天津每年舉辦的企業家聯盟晚會,就是搭建一個大家建立關係的平台,把大家組織起來的這個人用天津方言叫做「大了(liao)」。其實王林大師就是一個大了,登門拜神的無非想在他這裡尋求自己想要的關係罷了,他那個能戳死人的神功估計是沒多少人信的。


道德和法律所要保護的東西,往往暗含著一種殘忍,比如有才華的人得不到重用,比如有關係的人風生水起,「內舉不避親」今日尤顯,私人和公共領域的結合,使得更多人開始憤世嫉俗,某某靠關係獲得了怎樣的好處,某某因為沒有找關係而落榜失敗等等。巴赫金說,人只能是歷史、社會的一部分,總是在一定的關係當中,中國式「關係」,目前來看,沒有誰能逃脫,如果你有關係,利用好你的關係,但父輩和朋友為你搭建的關係只是你進入其他關係的一個門檻,你還要學會處理自己的關係才行,而要想處理好自己的關係則既要靠自己的情商和品行,也須使自己具備一定的技術或才華;如果你沒有關係,當然你不可能沒關係,如果你沒有關係,沒關係,多元發展的社會,已不再是以權力為中心的關係才叫有關係,生活中自有適合你的路,生活是門藝術,生活雖然是不平等的,人也是有等差的,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不要因不公而放棄,也不要因不平而墮落,或許如今的看不慣是因為我們太年輕,既缺乏足夠的資本,也缺乏足夠深邃的目光。或許終究會有一天,我們不僅活在電影中,還會是那個看電影的人。

「關係」文化:中國文化中的一種痼疾



【作者簡介】


趙九九,北京師範大學古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師從李山老師。


特別鳴謝


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


敦和基金會

「關係」文化:中國文化中的一種痼疾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章黃國學 的精彩文章:

錢鍾書:談中國詩
國慶節:漢字中的「祖國」
在人大附中,老師這樣教學生寫古詩詞
《孔子曰》:孔子的舉一反三
向孔子學習如何成為真正的學霸——《論語》閱讀心得

TAG:章黃國學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風水文化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文
中國的「門」文化
中國人的犬文化
中國的「福」文化
中國文化中的性歧視
中國的傳統文化的作文
中國傳統文化——扇文化
銅鏡中的中國歷史和文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作文
中國的傳統文化作文
傳統文化:中國傳統代表文化——中藥
姓氏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符號
中國文化裡面的最文化1
「九」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神秘性
中國茶道的歷史文化
中國的鬼文化,深刻影響了中國文化
文化丨中國文化 國粹的遺留 麻將
中國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