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奇異超越夢想,化學亦文藝——2016諾貝爾獎得主如是說

奇異超越夢想,化學亦文藝——2016諾貝爾獎得主如是說

奇異超越夢想,化學亦文藝——2016諾貝爾獎得主如是說



快速關注「另一片星空」

奇異超越夢想,化學亦文藝


——2016諾貝爾獎得主如是說


作者:徐海娜


優秀人才之所以能夠在芸芸眾生中脫穎而出,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必然有一些共同特點。我想,這其中最不可忽視的就是他們對於我們這個世界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世界的極大熱情。今年的諾貝爾獎評獎結果剛剛宣布,我們從諾貝爾的官方網頁上發布的對得獎人的電話訪問中就可以感受到這一點。因為卓越的人總是有相似的地方。

10月3日,2016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布,71歲的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因為他發現細胞自噬機制獨得這一大獎;10月4日,諾貝爾物理學獎頒布, David J. Thouless和F. Duncan M.Haldane 以及J.Michael Kosterlitz因為他們對物質的拓撲相變和拓撲物質形態理論的發現而共享這一獎項;10月5日,諾貝爾化學獎頒布, Jean-PierreSauvage,Sir J. FraserStoddart和Bernard L. Feringa三位科學家因「設計和合成分子機器」獲得這一獎項。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前,這些科學家已經在他們各自的領域的領域耕耘了幾十年,也曾獲得多項科學大獎。那麼,他們是如何做到幾十年如一日在科研領域堅持不懈,為人類社會做出卓越貢獻的呢?


「量子力學的豐富性超越我們的夢想,它是那樣的奇異和匪夷所思」,今年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之一鄧肯 ·霍爾丹( F. Duncan M. Haldane )在接獲來自諾貝爾媒體首席科學官亞當·斯密斯(Adam Smith)的恭賀電話時說。在談及他所從事的基礎科研的短短的對話中,可以感到他對於他所從事的基礎研究的那份激情,正如他所說,「很難確定某事物是否有用,但毫無疑問的是,那是令人興奮的」。也許正是這一份因深植內心而溢於言表的對世界的永恆好奇和熱愛驅動人類在科學研究上不斷有突破。


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教授是在27年前就開始研究細胞自噬機制的,他從一個當時鮮有人關注的領域入手,儘管到43歲時他才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儘管剛開始的時候不知道這項研究究竟會有什麼用,但他甘於寂寞而持續專註地觀察顯微鏡下的酵母細胞,默默為細胞自噬的研究做出了卓越貢獻。在接獲諾貝爾媒體首席科學官亞當·斯密斯(Adam Smith)的恭賀電話時,他說,「剛開始的階段,世界上每年關於細胞自噬的論文只有二十篇甚至更少,現在每年有關論文超過了五千篇,這是近15年來的最大變化」,在簡短的電話交談中,他持續地表現出一個科學家對這個世界不斷探究的精神,他說,「我們仍然面臨很多問題,其實現在的問題比我剛開始研究之時的問題更多」。問題的背後是非同尋常的好奇心,以及對這世界認知的永不滿足,這大概就是科學家的一種執著吧。


類似的熱忱也可以在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之一Sir J. FraserStoddart所接受的電話採訪中感受到,那是剛剛獲宣布折桂諾貝爾化學獎之後,他說,人們總是把化學研究工作和爆炸以及刺鼻的氣味聯繫起來,而實際上化學研究非常強調創造性,這是這一學科中頗為文藝的一面。他說,那種能夠以具有藝術美感的形式表達自己的絕妙能力,正是自己從事化學研究的內驅力。


世界各地都有很多學者研究卓越人才的特徵以及如何培養卓越人才,其中很多人都注意到「熱忱或專註(Commitment)」這項特徵。美國教育心理學家任汝理(Joseph Renzulli)曾在1978年提出一個資優三環理論。他說,一個人如果要有卓越的表現,通常離不開三大要素:中等以上的智能;創造能力;專註和熱誠(Task Commitment)。此後他不斷發展這一理論,1986 年,他在三環底層加上千鳥格(Houndstooth)花樣,表示三項資優的基本條件,可以受到個人以及環境等因素交織影響。2006 年,他建構完成自己的「千鳥格經緯系統」,其中認知交織特質中就包括對主題或學科的熱情(romance with a topic or discipline),並包含全神貫注(absorption)及熱衷(passion)兩種屬性。

其它還有非常多的教育和心理學領域的學者如Davis、Rimm、Clark、Haensly等等也都特別看重有卓越表現的人士他們那不同尋常的興趣和好奇心,以及由此帶來強烈的學習動機和毅力。這些都致使他們能夠真正地出類拔萃。


如此而言,在我們的教育中,激發和保護孩子們的好奇心和對大千世界的熱情就是無比重要的事情,因為熱情與卓越是那樣地密不可分。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另一片星空 的精彩文章:

TAG:另一片星空 |
您可能感興趣

誰能獲得2017諾貝爾化學獎?
2017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得獎的是物理學家?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揭曉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永遠不會介意被得諾獎的消息吵醒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會是誰?
2016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歷屆化學獎得主一覽
2013諾貝爾化學獎:多尺度模型是什麼?
「跨界」出奇蹟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三位得主都是「物理工匠」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花落誰家?
解讀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
瑞士科學家獲得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終於發給了純化學:什麼是「超分子機器」?
哥大教授約阿希姆·弗蘭克獲得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
結構生物學家的「好幫手」,拿了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
讓分子轉起來:解讀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
專訪198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約翰·戴森霍費爾:結構生物學的前世今生
最新出爐: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