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我和上帝有個約會

我和上帝有個約會

從人類誕生的那一刻起,世界便打破了以往的平靜,開始悄然發生變化,及至後來,這種變化變得明顯而又快速。以前自發自在的世界越來越多地經歷了人類的勞動和改造。以至於今天,當我們試圖尋找純粹自然的東西時,常常一無所獲——這已經是一個人化的世界。


為什麼唯有人類,而不是其他生物如此巨大的改變了這個世界?越來越多的學者通過研究發現,人類之所以不同於其他生物,關鍵在於人擁有意識。這種意識,使得人類會觀察世界,會反思自身。也正是這種意識,幾乎從人類誕生開始,便有了信仰,可以說,有人的地方,就有信仰。

我和上帝有個約會 點擊播放 GIF/113K


1.征服死亡恐懼


的確,與其它生物相比,人類的高貴之處,在於能夠思想。思想既是高貴的,也是痛苦的。從人類意識到死亡是自己的宿命,避無可避的時候,痛苦就出現了。死亡到底是什麼?人死之後,要到什麼地方?那個地方陰森恐怖還是鳥語花香?這些問題成為人類面臨死亡時,需要經常思考的問題。當時,現實卻無法提供明確的答案,於是信仰就產生了。


宗教信仰虛幻成分中的「生死輪迴」,「死亡救贖」,哲學理念中的「肉體腐爛,精神不朽」都為不同的人提供了面對死亡、征服死亡的精神力量。

2.追尋世界本源


人類擁有的意識和思想能力,使得追問成為人類最普遍的精神訴求。我們從哪裡來?這個世界最初是什麼樣子的?這些問題,成為人類永恆的困惑。


於是追尋世界的本來面目,尋找世界的本源,被人類視為永恆的使命。這種追問精神成為信仰發生的根本原因。在這種追問精神的驅使下,有的人選擇了科學理性的方式去解開世界之謎,有的人則是從心靈感性的角度來解釋這個問題,這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信仰。進化論是一種科學信仰;「上帝」創世論是一種宗教信仰。諸如此類的信仰理念種類繁多,有共同的目的是給人類的追問一個回答。選擇什麼樣的回答,其實就選擇了什麼樣的信仰。


3.反思生存意義


人類從誕生之日起,就面臨著生物性和精神性的雙重規定。一方面,人和其他動物一樣存在著基本的生理需求;另一方面,人類又有著精神方面的價值追求。這種價值追求的直接體現,人類常常會反問自己:「我活著是為了什麼?」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生的目標和意義。

其它動物可以安然自得地度過自己動物的一生:繁殖、生存、死亡,可人類一旦失去精神的支撐,肉體的生存就會變得痛苦而難以為繼。因此,自殺在其他動物身上幾乎不可想像,卻成為人類選擇死亡的一種方式。


這種對人生意義的反思,就使得信仰得以發生,無論答案是什麼,人類的這種需求是必然的。


4.化解不確定性


人的一生充滿著變數,一方面我們不能預知未來之事;另一方面,我們又不得不面對意外之事的發生。所謂「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不確定性幾乎與人生相伴而行。為什麼有的人出於殷實之家,有的人卻流落街頭?為什麼有的人一帆風順,有的人卻命運多舛?為什麼在同一次災難中,有的人可以幸免於難,有的人卻慘遭不幸?太多有關人生的風雲際會,似乎很難找到合理的解釋。一旦這種不確定性發生時,人類就需要可以合理解釋的理由,這種解釋能夠給人力量去面對和接受,可合理不一定是真理,科學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因此,各種用以解釋不確定性的信仰就產生了:古代神話認為人的命運掌控在神的手中,佛教宣揚「因果報應」,基督教則主張「原罪觀念」……

5.確立價值目標


人類意識的可貴之處,還在於對其自身缺陷的清醒認識。人類往往會在神秘莫測的宇宙面前自覺渺小,甚至在自我慾望和理性的衝突之中感到束手無策。之中有限和缺憾,讓人類對自身產生了懷疑和困惑。如何超越有限,走向永恆;如何彌補缺陷,通達圓滿,成為人類的另外一種精神需求。


因此,人類需要信仰來為自己確立價值目標:或塑造完美的英雄,或營造美好的「來世」。以此,人類可以增強生活的信念,確立前進的方向。


當然,嬸兒只是和大家聊聊自己心中對信仰的膚淺的認識,希望從中對各位朋友們能有一點啟發和幫助。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Fai嬸兒色會學 的精彩文章:

不靠顏值靠演技的中國版高俊熙,甩出那些妖艷的賤貨幾條街!
大媽我愛你!別說「等我老了以後」,現在你也沒老人家有范兒!

TAG:Fai嬸兒色會學 |

您可能感興趣

我和壹鷲有個約會
我與你有個約會
我和故宮有個約會
我和春天有個約會
我和自然有個約會
我和早餐有個約會
我們和三亞有個約會
我和椅子有個約會
我和「故事」有個約會
我和濕地有個約會
我與未來有個約會
我和光影有個約會
我與月餅有個約會
我和世博有個約會
秋天裡,我與你有個約會
會會●我和秋天有個約會
我與秋楓有個約會
秋天,我和人大有個約會
我和相機有個約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