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經濟學家怎麼看劉慈欣的《贍養人類》?

經濟學家怎麼看劉慈欣的《贍養人類》?

經濟學家怎麼看劉慈欣的《贍養人類》?



劉慈欣(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普通人都能對身邊的經濟現象有所認識,於是對經濟學不是全然一無所知,然而又往往只是一知半解,卻因此而自以為全懂。大劉的小說《贍養人類》中展現出來的觀念正是如此。


在展開評論之前,為免「大劉」粉絲的誤解,要先澄清一下:我對劉慈欣的科幻小說的評價是他的短篇小說其實比長篇小說更好。這一點,我發表在《南方周末》「2015年我的書單」上列的第一本書就是大劉的《鏡子》可作證明。也就是說,我這篇評論並不針對大劉,而只是就事論事地針對《贍養人類》這一篇小說。


《贍養人類》在大劉的短篇小說里應該算是蠻有名氣的,因為懸念感強,但更主要的原因應該是它很好地「迎合」了一般人的仇富情緒。以思想而論,其實它不過是「私有制、資本主義是造成貧富懸殊的根源」觀點的翻版,要是寫成議論文,大概只會泯然於一大堆左憤言論之中,大劉將之寫成科幻小說,卻因其想像力之奇幻,引起了強烈的共鳴。


小說梗概

這篇小說以一個職業殺手「滑膛」的經歷為主線。地球上的富人們突然向窮人大肆派錢,另一面卻又僱用「滑膛」去殺害某些窮人。隨著劇情發展,懸念逐步解開。原來外星人要佔領地球,以澳大利亞為圈養人類的「保留地」(這個情節後來在《三體》里再次出現),而外星人給予每個人類都一樣的「贍養」標準——是他們調查到的地球上能活著的最窮者的「最低生活標準」。富人為此拚命把錢分發給窮人,以圖提高「最低生活標準」。但個別窮人「寧窮不屈」,不肯拿他們的錢,於是他們要僱用殺手把這些「死硬分子」殺掉。


但外星人為什麼會制定如此古怪的贍養標準呢?原來他們來自一個徹底推行私有制、嚴格保護私有產權的文明(「第一地球」),結果貧富不斷分化,財富越來越集中到少數人手上,最終整個地球都被一人(「終產者」)獨佔。那裡連空氣的使用量也被機器(「執法單元」)精確量度,嚴格收費。其他人的財富漸漸耗盡在購買空氣上,為了減少消耗空氣而不外出工作,就更加沒有收入,更加越來越買不起空氣,惡性循環。最終,一部分人活活窒息而死,其餘人拚死衝出戶外盡情呼吸新鮮空氣。太多人「違法」導致「終產者」不便依靠機器懲罰所有人,而是將他們都驅逐離開「第一地球」。他們於是到處尋找新的地球落足,並執意要推行那人人享有一樣的「最低生活標準」的贍養標準,以防止「第一地球」的前車之鑒重演。


共同貧窮,真的好嗎?


與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人人都享有能充分滿足其需求的財富的「共同富裕」夢想不同,在這篇小說所無限嚮往的外星人贍養人類的「保留地」里,人人享有的是最低生活標準,可謂「共同貧窮」。


作者借小說中的人物朱漢楊(富人代表)之口說:「如果人類社會不存在貧富差距,最低的生活水準與最高的相差不大,那保留地就是人類的樂園了。」似乎是想表達,只要人人一樣,實現了絕對的平均主義(他所定義的「公平」),一樣地窮就是天堂。這哪有馬克思的境界高啊?分明是更進一步地倒退到「不患寡而患不均」那裡去了。

然而,錯的就是錯的,不管用什麼體裁寫出來。奇怪的是,一些讀者一邊面對計劃經濟時代的「大鍋飯」使國民經濟遭受嚴重挫折、不得不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的事實;另一方面卻對書中這一已被事實所推翻的觀點,依然深信不疑。


保護私有產權會造成貧富懸殊嗎?


認為以保護私有產權為基礎的市場經濟(所謂的「資本主義」)會造成貧富懸殊,這是對經濟學一知半解之徒很容易犯的錯誤。價格準則(即俗稱的市場經濟)的成立,需要保護私有產權的法律制度作為遊戲規則來支撐,這就是所謂的「市場經濟的法治基礎」。事實上,在有完善的法律保護私有產權而使價格準則得以確立的社會裡,不可能有嚴重的貧富分化或貧富懸殊。因為在這樣的社會裡,靠損人獲得收入的途徑基本被法律所杜絕,人們主要是通過利他——為社會創造財富——來獲得收入,因運氣(無論是靠買彩票還是靠剛好生於有錢人家裡)而獲得收入的情況在統計學上屬隨機因素,對整體的影響既不大,也互相抵消。而又因為一個社會裡的人群的智商呈正態分布,則他們為社會創造財富的能力也呈正態分布,其收入水平自然也是呈正態分布,不會是兩極分化。


也就是說,市場經濟下會有貧富分化,但這分化是個人能力所決定,並不會極端嚴重到「貧富懸殊」的地步。凡是貧富分化到嚴重程度堪稱「貧富懸殊」的,其實都是「偽市場經濟」的結果,根本不是真正的市場經濟——私有產權得到嚴格保護、人們只能通過市場創造新財富去利他才能獲得收入——的結果。保護私有產權的法律可不僅僅是阻止「竊鉤者賊」的強搶豪奪,也要阻止「竊國者侯」之輩以權謀私、貪污腐敗,因為這已經在實際上推翻了價格準則。


正如剛剛過去的里約奧運會,一邊以吃禁藥之名封殺所有俄羅斯運動員,另一邊卻以治病——往往是治哮喘病——之名允許吃禁藥的一眾歐美明星運動員參加各大比賽,人數佔比之多讓人不禁疑惑:難道歐美國家的哮喘病人都從事各類體育運動了?體育運動的競爭準則哪裡還是奧運會所標榜的「更快,更高,更強」者勝出?分明是已經被「偷換」成更會玩政治、更能控制國際興奮劑檢測機構者勝出。

人們看到很多發展中國家貧富懸殊,而它們實行的是市場經濟,於是就認定市場經濟造成貧富懸殊,這完全是一知半解。許多發展中國家盛行以權謀私、貪污腐敗,哪裡有嚴格地保護私有產權,哪裡能算是真正的市場經濟?這好比你買了個假LV,沒用多久就壞掉,於是你抱怨LV這鼎鼎大名的奢侈品牌是名不符實,這豈非天大的冤枉?


空氣能賣出高價嗎?


《贍養人類》最後講的那個「第一地球」的故事,只是更進一步地說明大劉對經濟學的一知半解。先不管嚴格保護私有產權會否導致財富逐漸集中到一人身上,即使退一步姑且接受這個假設,也絕不會出現小說里所描述的人們的財富耗盡在購買空氣以至於窒息而死的情節。要知道產品價格的高低,主要取決於其稀缺性,而不是壟斷與否。像空氣那樣稀缺性不高的產品,雖然是人類生存必不可少之物,卻不可能收取高價——這是早在斯密的時代就已經注意到的現象,他還為此深感困惑而提出「水鑽之謎」:水是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鑽石卻是可有可無的。但水的價格很低,鑽石的價格反而很高。這是因為水雖然需求量大,但供給量更大。而鑽石的需求量雖少,可供給量相比之下更少。


空氣的價格如果高到人們買不起,以至於死光光(小說的結局是全部趕走,跟死光是同樣的效果,那個「第一地球」上再也沒有「終產者」之外的其他人),那終產者還能從誰身上賺錢?這對他根本沒好處啊!這富翁也太蠢了吧?這樣的人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擊敗所有對手,爬上佔有所有財富的「終產者」的位置?這裡有明顯的自相矛盾。

說到水,其實我們已經找到明顯的事實來推翻這個虛構的「空氣也要花錢買」的假定情境中發生的事情。現實世界裡的空氣沒有直接交易(其實間接交易是有的,如空氣清新的地方或綠化做得好的小區,房子會賣得更貴,就是把清新空氣的價格打進了房價之中捆綁出售),確實是因為沒有小說里那樣的「執法單元」能以足夠低的成本(交易費用)量度空氣的使用量。但自從有了自來水,水的使用量的量度就變得很容易(交易費用足夠低),於是以前沒有收水費這回事(人們自己從河裡打水,或自己鑿井抽水),現在都用水表精確地量度用水量,精確地收取水費。水對人類生存的不可或缺性比空氣只差一些,比糧食還更重要——人可以絕食很久,絕水卻很快就會死。但人有因為被水表精確量度著用水量、要為每一單位的水都精確地支付價格而使得財富大量集中到自來水公司,並因自己的財富都耗盡在支付水費上而逐漸買不起水,以致最後大批死亡嗎?顯然沒有嘛!


窮人的工資與生活必需品的價格


為什麼呢?除了因為上述提到過的空氣雖然對人類生存不可或缺,但並不稀缺,因此賣不起高價之外,還因為只要私有產權保護得當,使市場能自由運作,市場絕對不會讓最窮的人買不起生活必需品而死去。這一點與經濟學中講解「價格管制理論」時解釋為什麼沒有政府以行政指令管制價格、人為規定最低工資,窮人也絕不會因為生活必需品太貴、工資太低而活不下去時所使用的邏輯是共通的。其實早在古典經濟學時期,就已經有經濟學家提出「生存工資理論」,指出所有窮人的工資收入合起來形成對生活必需品的購買力,因此窮人的工資與生活必需品的價格是互相決定的。生活必需品就是靠窮人的工資收入買下來的,所以如果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太高、窮人的工資收入太低,以至於窮人買不起生活必需品,這些生活必需品就會無人購買而供過於求——不要說富人會來買,富人當然也需要生活必需品,但他們會買高質高價的,不會來跟窮人爭奪低質低價的,窮人和富人之間根本不構成競爭關係。富人吃的是山珍海味,而不是饅頭黑麵包;富人穿的是香奈爾愛馬仕,而不是地攤上擺賣的廉價衣服。


空氣這種有錢也不需要多呼吸的東西,一般情況下更是不可能出現富人跟窮人爭奪搶購的現象。生活必需品供過於求當然只能價格下跌,一直跌到窮人對它們的購買力恢復過來。另一方面,如果窮人的工資低到連生活必需品都買不起,窮人在這個地方就待不下去,只能「用腳投票」離開這個地方——在《贍養人類》的假定情境里就是「第一地球」上除「終產者」之外的其他人死掉或被趕走。於是窮人本來所從事的工作會因為缺乏人手而不得不提高工資來吸引勞動力進入,所以市場一定會讓最窮者的工資上升到至少能購買足夠的生活必需品以存活下去。總之,窮人的工資收入與生活必需品的價格之間,就如同水和魚的關係:魚吐水,水養魚;窮人的工資收入買下生活必需品、其購買力支撐起它們的價格,生活必需品養活窮人以確保有人來買它們。


窮人為什麼致窮?


造成窮人活不下去的,恰恰是干擾市場的惡法(本質是侵犯私有產權),如政府的價格管製表面上壓低了商品的價格,但由於侵犯了賣方的產權而導致他們不願意再供應商品到市場上,於是供不應求導致更嚴重的稀缺,買方實際負擔的成本不降反升,使得他們從原來的負擔較重變成甚至完全負擔不起。又如最低工資法表面上提高了工人的工資收入,但由於侵犯了企業的產權而導致企業主不願意再聘用工人,使得工人從原來收取較低工資變成失業、收入大跌至零,反而更加貧窮……所以貧富分化的真正原因並不是什麼私有產權、市場經濟,而恰恰是市場的運作被政府所干擾,而政府干擾市場運作的本質就是侵犯私有產權。


專研經濟思想史的斯蒂格勒曾感嘆,向外行人說自己是經濟學家是一件很麻煩的事。因為如果外行聽說你是物理學家,他會說:「物理學?我不懂,您才是專家,請您指教。」然後洗耳恭聽物理學家說話。可是如果外行聽說你是經濟學家,他會說:「經濟學?我不懂,但我認為……」然後就開始對經濟問題大放厥詞。為什麼會這樣?原因之一(注意:不是原因的全部,只是「之一」)正在於確實每個普通人都能對身邊的經濟現象有所認識,於是對經濟學不是全然地一無所知,然而又往往只是一知半解,卻因此而自以為全懂。大劉這篇《贍養人類》小說中展現出來的觀念正是如此:他知道有了私有產權就可以進行市場交易,即使是空氣也可以買賣;他卻不知道市場的運作會照顧所有人的需求,而絕不僅僅是富人,一定也包括窮人,但市場能正常運作恰恰取決於私有產權得到保護。由於一知半解,最終造成嚴重誤解:造成貧富懸殊的罪魁禍首其實是侵犯私有產權的偽市場經濟,棍子卻居然反而打到了有效保護產權、讓市場能自由運作的真市場經濟身上。


傳統經濟學很冤枉,但最冤枉的是市場


所以我才說,傳統經濟學(家)很冤枉,但最冤枉的是市場!明明它根本沒錯,明明是人類用錯誤的貨幣政策扭曲了它的價格信號,又是人類用最低工資法等制度廢掉它以價格變動來調節供求平衡的功能,人類(以凱恩斯為首)卻還是把導致大蕭條的一切罪過推到市場頭上……好吧,市場不是一個人,它不會出聲反對人類的指責,它不會站起來為自己受到的污衊誣告而抗辯。但是不要緊,經濟規律才是最終的裁決者。人類可以胡亂地諉過於市場,但人類逃不過違背經濟規律的懲罰——正如人類不可能違背牛頓定律而不會從天上摔下來跌個頭破血流,甚至粉身碎骨一樣。大蕭條三十年後,經濟規律的懲罰翩然而至!1970年代西方國家因長期使用凱恩斯所主張的政府干預政策,而紛紛患上了「滯脹」之病。


大劉的這些觀點,幸好也只是在小說里。「贍養人類」的「保留地」會是樂園?我說:以為能通向天堂,其實最終通向地獄的道路是一知半解,卻無知者無畏鋪成的!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周末 的精彩文章:

張鐵志:鮑勃·迪倫與崔健從不直白地談論愛情和政治
西川:鮑勃·迪倫不寫遠方,而是直接處理問題
古代儒生怎樣開展自我批評:功過不可相抵
吳宗憲:想快點老成老爸那樣
著名華語音樂人姚謙:歌與詩的距離,誰說了算?

TAG:南方周末 |

您可能感興趣

你真的了解《經濟學人》嗎?
經濟學家告訴你:人類有多愚蠢
為什麼民工的孩子還是民工?斯坦福經濟學家告訴你驚人的真相!
為什麼民工的孩子還是民工?斯坦福經濟學家告訴你驚人的真相
林毅夫、張維迎、許小年和陳志武,他們在人文經濟學會說了什麼?
女經濟學家告訴你,為什麼歡樂頌里的老譚不會去追安迪
《歡樂頌》中的戀愛經濟學,看看你跟誰最像?
大學生「懶人經濟」,你怎麼看?
楊小凱:華人經濟學界的「驕楊」
美國的經濟學博士是如何培養出來的?
養雞人談經濟!誰在為國家做奉獻,誰在抹黑養殖人?
馮學榮:寫給中國人的經濟學常識
劉鶴:經濟學者的歷史責任
《魔鬼經濟學》:如何用經濟學思維來聰明地生活?
神馬才是健康的共享經濟?
經濟學家馬寅初為了抗戰得罪孔祥熙,被蔣介石無理囚禁
從郭德綱和曹雲金師徒談學徒制中的經濟學原理
英國經濟學家:中國企業為什麼不賺錢?
幫林黛玉算筆經濟賬:龐大的家產都哪兒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