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這個詞竟然來自日語?
微信ID
EYEONHISTORY
漩渦中的國學
一般來說,「國學」又稱「中國學」,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國學包括中國古代的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以及中醫學、農學、術數、地理、政治、經濟及書畫、音樂、建築等諸多方面。
現代意義上的「國學」概念是在與西學的對比下產生的。在江戶時代中期,日本思想界一部分人,如荷田春滿等提倡對日本的古代典籍進行研究,以探明本土的固有文化,遂有「國學」之稱。
章太炎於1906年9月在東京發起「國學講習會」,不久又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國學振起社,他使用的「國學」這個詞,就是直接從日語中拿來的。
章太炎在《國學之進步》一文中說:
中國學術,除文學不能有絕對的完成外,其餘的到了清代,已漸漸告成,告一結束。清末諸儒,若曾國藩、張之洞輩都以為一切學問,已被前人說盡,到了清代,可說是登峰造極,後人只好追隨其後,決不再能超過了。
我以為後人僅欲得國學中的普通學識,則能夠研究前人所已發明的,可算已足,假使要求真正學問,怕還不足罷!
即以「考據」而論,清代成就雖多,我們依著他們的成規,引而伸之,也還可以求得許多的知識。在他們的成規以外,未始沒有別的途徑可尋,那蘊蓄著未開闢的精金正多呢!
總之,我們若不故步自封,欲自成一家言,非但守著古人所發明的於我未足,即依律引申,也非我願,必須別創新律,高出古人才滿足心愿。這便是進步之機。
我對於國學求進步之點有三:
一、經學。以比類知原求進步。
二、哲學。以直觀自得求進步。
三、文學。以發情止義求進步。——畢竟講來,文學要求進步,恐怕難能呢?
」
摘自《北大國學講座》,斯文編輯部授權轉載
1917年的新文化運動,陳獨秀等文學革命派就認為,所謂國學,其實恰恰是阻礙中國進步的東西,必須打倒。
胡適等人在運動後期則針對性地提出「整理國故」口號,主張「研究問題、輸入學理、整理國故、再造文明」,力圖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出中西文明的有機結合點,為中國的新生尋找出路。
胡適在《國學季刊》發刊宣言中說:
近年來,古學的大師漸漸死完了,新起的學者還不曾有什麼大成績表現出來。在這個青黃不接的時期,只有三五個老輩在那裡支撐門面。古學界表面上的寂寞,遂使許多人發生無限的悲觀。所以有許多老輩遂說,「古學要淪亡了!」「古書不久要無人能讀了!」
在這個悲觀呼聲里,很自然的發出一種沒氣力的反動的運動來。有些人還以為西洋學術思想的輸入是古學淪亡的原因;所以他們至今還在那裡抗拒那他們自己也莫名其妙的西洋學術。有些人還以為古文古詩的保存就是古學的保存了;所以他們至今還想壓語體文字的提倡與傳播。至於那些靜坐扶乩,逃向迷信里去自尋安慰的,更不用說了。
在我們看起來,這些反動都只是舊式學者破產的鐵證;這些行為,不但不能挽救他們所憂慮的國學之淪亡,反可以增加國中少年人對於古學的藐視。如果這些舉動可以代表國學,國學還是淪亡了更好!
我們平心靜氣地觀察這三百年的古學發達史,再觀察眼前國內和國外的學者研究中國學術的現狀,我們不但不抱悲觀,並且還抱無窮的樂觀。我們深信,國學的將來,定能遠勝國學的過去;過去的成績雖然未可厚非,但將來的成績一定還要更好無數倍。
」
摘自《北大國學講座》,斯文編輯部授權轉載
在我們擺出支持或者反對國學的態度時,或許我們應該抽點時間,了解國學的範疇和內涵。更多精彩內容,盡在《看歷史》2016年11月刊——漩渦中的國學。
※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成都市分會成立
※是誰出賣了曼德拉?
※「雙十一」限時大促活動,簡單粗暴!
※要給孩子「開蒙」,讀什麼書好?
※中國文化常識你知多少?
TAG:看歷史 |
※國學天天問:論語自相矛盾嗎
※所謂「國學」,竟因亡國而起
※「國學」又到一年三伏天,古詩也是這般熱
※國學常識:原來這些成語被我們誤解了這麼多年!
※想去英國學語言,可以有哪些選擇?
※國學從小學起,要這樣背古詩
※國學是什麼?
※詹寧斯來中國學會的第一句話!
※為什麼一千年前的詞語現在還在網路流行?國學其實就這麼簡單!
※日本第一個天皇,跟中國學取名,卻不敢讓中國知道
※國學名句:知而好學,然後能才
※國學經典語句
※今天我們怎樣學國學
※唐朝時,日本人是怎樣捨命來中國學習的?
※一個日本人問:中國人哪來這麼多錢?中國學者的回應令人振奮……
※日本曾向中國學習,什麼都學唯獨這一樣沒學,歪打正著
※這些日常俗語中,包含怎樣的國學智慧?
※國學經典,至少背下這些句子
※日本慶幸當年來中國學習,唯獨沒有學習中國這個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