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溪山琴況之「遠」

溪山琴況之「遠」

溪山琴況之「遠」 點擊播放 GIF/69K



遠與遲似,而實與遲異,遲以氣用,遠以神行,故氣有候,而神無候。會遠於候之中,則氣為之使;達遠於候之外,則神為之君。至於神遊氣化,而意之所之玄之又玄。時為岑寂也,若游峨嵋之雪;時為流逝也,若在洞庭之波,倏緩倏速,莫不有遠之微致。蓋音至於遠,境入希夷,非知音未易知,而中獨有悠悠不已之志。吾故曰:求之弦中如不足,得之弦外則有餘也。

溪山琴況之「遠」



溪山琴況第四況的「遠」況,意不同於常表示如空間、距離、或時間的含義。在此況原文的開篇所言「遠以神行」 ,其表示脫離了具體的時間、空間,而是精神意識的範疇,下文緊接著「神無候」使我們清楚知曉了,並非指具體指法、節奏的要求,而是一種審美的追求。而為何作者要在清況後面接著提出遠呢?


由此,我們需將在前所講到的三況,提出一併分析。「和」況為二十四況之首,主綜合狀態,「靜」況主氣韻,「清」況主技法,「遠」況主格調。而氣韻、技法、格調,此三個方面是古琴彈奏尤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也可認為是評判古琴彈奏水平的基本要素。

溪山琴況之「遠」



此況第一句:「遠與遲似,而實與遲異,遲以氣用,遠以神行,故氣有候,而神無候。」此句之意,遠與遲相似,實則與遲不同,遲 以氣息調節,遠 憑想像實現,而氣息有節侯把握,想像卻無節候,難以把握。


所謂「神」,是指精神氣質,每人氣質不同,所彈出琴曲的氣候亦不同。如成公亮先生在琴曲憶故人記譜的說明一文中,曾講到與張子謙先生在彈奏憶故人所感。 張老演奏的憶故人平和而纏綿,是沉著穩健的琴風,冷靜而客觀的表達。而我的彈奏速度比老師慢許多,但音樂對比的幅度卻很大,音樂表達非常自我,常在沉思之中呈現激情。


這也即是徐上瀛在遠況中最後一句所講:「求之弦中如不足,得之弦外則有餘」的原因。與其說欣賞一首樂曲,其也是欣賞一個人,因同首樂曲而不同的人表達,定會有不同的風格呈現。

第三句寫道:「至於神遊氣化,而意之所之玄之又玄。」玄之又玄,出自《老子》第一章中:「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意為想像自由翱翔,氣息相應變化,則琴藝更遠,能達到無所不至、玄妙莫測的境地。進入玄妙的境界,不是知音難以理解,但唯有如此音樂,才蘊含著無窮無盡的情志。

溪山琴況之「遠」



後一句:「蓋音至於遠,境入希夷,非知音未易知,而中獨有悠悠不已之志。」希夷是指玄妙之境,亦出於《老子》:「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


常說某人彈琴不好聽,拋開技法不過關的問題。有句老話形容古琴:難學易忘不中聽。琴要彈的好聽,還需從主觀方面下功夫。將琴曲味道表達到位,對於演奏者的要求則需具備理解力、想像力和表達力。

理解力即對於琴曲的理解、題解、和各段的含義,有著非常準確深刻、知曉作者想要表達為何意。 而想像力則要求把自己的理解化作想像的還原,彷彿置身其中,才會有切身的體會。


表達力則要通過彈奏,把自己所理解體會到的東西能夠表現出來,讓聽者易領會。如做不到這點,說明還停留在匠人階段,只是技術層面。當然,即使做到以上所講,也只達到了遠最基本的要求,而未能觸及其本質。更高的要求,則是演奏者可以帶給我們通常所追求的意境,定不僅僅是只存在技術方面了。


本文來自殷悅老師於【巫娜古琴傳習】全國學員群內的分享。

溪山琴況之「遠」


殷悅老師


殷悅,自幼學習民樂,後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音樂教育專業,曾在中央音樂學院研修兩年,後跟隨巫娜老師學習古琴至今。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員兼考級比賽評委,曾多次獲中國音樂學院優秀教師獎和園丁獎。現為巫娜古琴傳習主課老師。

溪山琴況之「遠」 點擊播放 GIF/31K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巫娜古琴 的精彩文章:

畫中琴 松壑鳴琴圖
立冬宜養
溪山琴況之「古」
精神分析與古琴
巫娜:古琴帶給了我整個的生活

TAG:巫娜古琴 |

您可能感興趣

溪山琴況之「清」
溪山琴況之「古」
溪山琴況
古琴傳習-《溪山琴況》之「靜」
《溪山琴況》第三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