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溪山琴況之「清」

溪山琴況之「清」

溪山琴況之「清」 點擊播放 GIF/69K



來自巫娜古琴專輯《閑雲點點》

溪山琴況之「清」



「彈琴不清,不如彈箏」 ——《溪山琴況》


這句話可以探知,徐上瀛先生(《溪山琴況》作者,明代)對於琴和箏之間的這種區別是極為看重的,當然我們不去深究這句話到底是否在褒琴而貶箏,但應知道琴與箏之間從音色上的要求是有本質的區別的,所以無褒貶之意。

「故清者大雅之原本,而為聲音之主宰」


——《溪山琴況》


「清」是大雅的根本,也是聲音的至高準則。所謂「大雅」,是雅的高層次,如《詩經》分為大雅、小雅。

溪山琴況之「清」


接下來,徐上瀛先生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對如何才算「清」與「不清」做出解釋。


01


第一,外在條件的清濁之別。即第一段中的「地不僻則不清,琴不實則不清,弦不潔則不清。這三點很好理解,在上一講「靜」況中有講到過彈琴對於環境的要求。琴面板如過薄,音質空而且餘音過長,或琴置於琴桌上不夠穩有雜音,音也將不清。另就弦而言,在前面分享古琴的保養時也講到過彈琴之前要擦琴凈手,否則可能會因為手出汗琴面不潔等因素而使走音生澀,影響出音的清亮。

溪山琴況之「清」


02


第二,演奏者內心的清濁之別,在前一況「靜」況中有講「心有雜擾,手有物擾,以之撫琴,安能得靜」。在此況中,又進一步講「心不靜則不清,氣不肅則不清」,這裡其實又回到之前一直強調的彈琴前要靜心、調息,只有內心專註集中、呼吸平穩順暢的才能夠彈出清音。


前兩點屬彈琴的狀態,與嘈雜紛亂之「濁」相對應的「清」可以稱之為「清靜」。

溪山琴況之「清」


03


第三,「指上之清」。「指求其勁,按求其實」,此處學到左手按音及以後部分的同學應該都會有所感受,加入左手按音之後不僅右手觸弦要求乾淨有力,左手按音如發虛則會出現不潔的雜音。我們常說按弦時要求「入木三分」但這個力量的控制在自身,最佳的按弦感覺應是「用力而不覺」,如琴弦本身已經按實,我們再人為給它過多的力量反而會過多消耗,手臂手腕也會發緊而出生硬的「濁」音。所以,手指與琴弦之間,琴弦與面板之間的力量恰到好處就好。在實踐中,找到大臂松沉的感覺,大臂肩部自然下垂放鬆落於琴面上,按於弦上的力量,及最佳的力量。


「手不下徽,彈不柔懦,才能清音並發,進而挑必甲尖,弦必懸落,方顯清音益妙。」右手彈奏的位置要在一徽的右側,弦必懸落,需凌空落下的指法,比如「挑」大家可以仔細聽一下,懸空落下和提前放到弦上彈出的聲音是不同的,提前放上去聲音會「濁」會「悶」,而懸空落下挑出的聲音是清亮的。兩隻手要做的如同鸞鳳那樣交相鳴叫、配合默契,不摻雜絲毫的濁氣。所以,這一段要求下指做到「清實」。

溪山琴況之「清」



04


第四, 「曲調之清」。 最忌連連彈去,急急求完但欲熱鬧娛耳,不知意趣何在,斯則流於濁矣 。上段講的是指法,下面講的是節奏和布局謀篇如何做到「清」。探究曲調之「清」,最忌諱不分節奏一股腦的彈下去,恨不能急匆匆的彈完曲子,這樣彈只是追求聲音的熱鬧好聽,全不知「清」的意趣何在,這樣就流於混濁的品類了。所以,想得到「清」的格調,必須從全曲的處理上以貞靜宏遠為度,後把握好氣息和節奏,做到從容不迫、婉轉悠揚。「氣候」二字應理解為氣息和節奏,二者之間的關係便是「調氣」,也就是在「靜」況里所提到但未深究的。


這一段主要是講彈琴時對全曲要有一個整體結構的概念,注意節奏,切記不可彈完一個音急於彈下一音。這裡又回到一直強調的呼吸和留白的重要性,越是初學的同學越是要慢下來細細的品味每一個音。

溪山琴況之「清」



本文來自殷悅老師於【巫娜古琴傳習】全國學員群內的分享。

溪山琴況之「清」



殷悅老師


殷悅,自幼學習民樂,後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音樂教育專業,曾在中央音樂學院研修兩年,後跟隨巫娜老師學習古琴至今。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員兼考級比賽評委,曾多次獲中國音樂學院優秀教師獎和園丁獎。現為巫娜古琴傳習主課老師。

溪山琴況之「清」 點擊播放 GIF/200K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巫娜古琴 的精彩文章:

《琴操》導讀(上)
巫娜清談 續談松沉
清夜聽琴 憶故人
道在器中—閑話琴桌
《臨流撫琴圖》

TAG:巫娜古琴 |

您可能感興趣

溪山琴況之「遠」
溪山琴況之「古」
溪山琴況
古琴傳習-《溪山琴況》之「靜」
《溪山琴況》第三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