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溪山琴況之「古」

溪山琴況之「古」

溪山琴況之「古」 點擊播放 GIF/69K



《樂志》曰:「琴有正聲,有間聲。其聲正直和雅,合於律呂,謂之正聲,此雅頌之音,古樂之作也。其聲間雜繁促,不協律呂,謂之間聲,此鄭衛之音,俗樂之作也。雅頌之音理而民正,鄭衛之曲動而心淫。然則如之何而可就正乎?必也黃鐘以生之,中正以平之,確乎鄭衛不能入也。」

溪山琴況之「古」



按此論,則琴固有時古之辨矣!大都聲爭而媚耳者,吾知其時也。音澹而會心者,吾知其古也。而音出於聲,聲先敗,則不可復求於音。故媚耳之聲,不特為其疾速也,為其遠於大雅也;會心之音,非獨為其延緩也,為其(疑脫「不」字)淪於俗響也。俗響不入,淵乎大雅,則其聲不爭,而音自古矣。


然粗率疑於古樸,疏慵疑於沖澹,似超於時,而實病於古。病於古與病於時者奚以異?必融其粗率,振其疏慵,而後下指不落時調。其為音也,寬裕溫龐,不事小巧,而古雅自見。一室之中,宛在深山邃谷,老木寒泉,風聲簌簌,令人有遺世獨立之思,此能進於古者矣

此況的開頭,徐上瀛就引用了北宋陳暘《樂書》中的一段論述,確定了此況的基調。


「琴有正聲,有間聲」 間聲,指變宮,變徵等不入正調的樂聲。


在前期分享中有講到過五音中的宮商角徵羽,這些都為正調。不協律呂,謂之間聲,此鄭衛之音,鄭衛,春秋時期鄭、衛兩國的詩歌風格輕靡淫逸,故後世以鄭衛之音代表俗樂。第一段講述的是彈琴時要追求古人的「古」,而二段中又提到 古與時的矛盾,此處的「時」指的便是當今所流行、即前所講的作者認為的俗樂。

溪山琴況之「古」


古、時之別,在文中說的明白。古的標籤是:聲澹、會心、延緩,而時的標籤是:聲爭、媚耳、疾速。


為何速度的快慢竟會成為辨別古、時的標準,可理解如下:彈的過快,聲尚未完全發出便被下一聲所阻斷,聲與聲之間互相干擾,音自然就形成混亂之勢,失去了「和、靜、清、遠」的境界,便流之於俗。


但速度的快慢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無比較,就無從說 快或慢,這又是一對矛盾。不如將延緩說成從容反而易解。雖慢但不鬆散,雖快但不急迫,就不僅僅是速度的問題了。


當然,這個「古」字也非易做的。追求古固然不錯,倘若一味東施效顰般的模仿,恐怕也是南轅北轍了。我以為 古 主要指韻味方面,而非具體為節奏、指法等方面。當然,今人現所能聽到的最古的錄音資料也不過是百年之前的,更不用說明清以前了。


所以,究竟何為古?無人能講,也只能靠古籍中的記載來在我們頭腦中還原。這個古就非真的古,而是今人以為的古,也許和真正的古相差甚遠。

溪山琴況之「古」



比如《烏夜啼》這首琴曲在當時的年代曾被視為怪異不入流的琴曲,但今人聽起來亦是一種古韻。所以不可盲目從「古」。


在今人看來,徐上瀛的時代可算是「古」了,但其看來,那卻還是「時」,所以古跟時根本無法嚴格的區別開來。

我們所要追求的「古」,究竟是明,是唐,還是周?恐怕也無人能曉。我想所謂的古,也只能是一種內涵的追求,風格的歸屬了。


有詩言道:腹有詩書氣自華,讀的古書多了,自然會在潛意識裡接近古人,領悟其思,了解其性,知曉其言,到那時所彈音聲些許也有古意了。而不是單純的效仿。


正如古況最後一句所言:「一室之中,宛在深山邃谷,老木寒泉,風聲簌簌,令人有遺世獨立之思,此能進於古者矣」遺世獨立指超然獨立於塵世之外,蘇軾《前赤壁賦》中:「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雖在斗室之中撫琴,但演奏者心中如有山林清泉,指下出聲便能令聽者有所感受。心中無境,只求於指上,雖能模仿出流水的聲音,但意境卻是大為不同,又如何能讓他人感同身受呢?


本文來自殷悅老師於【巫娜古琴傳習】全國學員群內的分享。

溪山琴況之「古」



殷悅老師


殷悅,自幼學習民樂,後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音樂教育專業,曾在中央音樂學院研修兩年,後跟隨巫娜老師學習古琴至今。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員兼考級比賽評委,曾多次獲中國音樂學院優秀教師獎和園丁獎。現為巫娜古琴傳習主課老師。

溪山琴況之「古」 點擊播放 GIF/29K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巫娜古琴 的精彩文章:

精神分析與古琴
巫娜:古琴帶給了我整個的生活
巫娜:告別喧囂
古琴傳習 《琴道》導讀
清夜聽琴 漁樵問答

TAG:巫娜古琴 |

您可能感興趣

溪山琴況之「遠」
溪山琴況之「清」
溪山琴況
古琴傳習-《溪山琴況》之「靜」
《溪山琴況》第三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