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做不到聞過則喜 也別老在心裡犯嘀咕了!

做不到聞過則喜 也別老在心裡犯嘀咕了!

騰訊儒學·明德講堂


朱高正先生講《近思錄》


改過遷善 克己復禮 第三

九、做不到聞過則喜 也別老在心裡犯嘀咕了!




做不到聞過則喜 也別老在心裡犯嘀咕了!


好,接著我們來看下一條。


明道先生曰:「子路亦百世之師。」明道先生讚揚子路也是百世之師。大家要知道,孔子是萬世師表,那明道先生為什麼會讚揚子路是百世之師呢?


這個朱熹在原著裡頭就在下面寫著:「人告之以有過則喜」。


子路聞過則喜,只要有人告訴他哪裡有過錯,他一聽到,就很高興。明道先生說,子路也是百世之師,就是專門針對子路這個人格特質而言。孔子讚揚子路勇,不是講他那種孟賁之勇,不是,是指他知過能改為勇。所以說,子路聞過則喜。

大家想想看,一般人是怎麼樣?一般人聽到人家講他哪裡不對,他就不高興,表面上不高興,心裡就在那裡嘀咕,就很不高興。這是一般人的大毛病。那有的人呢?聽到人家講他怎麼樣,他比不高興更糟糕,他還要找借口,文過飾非,也就是要替自己辯解。


我在這裡要告訴大家,一個有志於修養自己的人,講句老實話,我們常常犯了過錯我們自己不知道,如果有人能告訴我們,我們要感謝人家。你如果能夠不斷地把自己的這些毛病、過錯不斷地改,改到都快沒有,你不就變成聖賢了嗎?


所以說,大家有沒有記住?張載就講,很多人不願意不恥下問,老認為我已經老成了,我已經都有這麼樣的地位了,不能說我還有不知道的事。那你越不願意去跟人家問問題,你不知道的你就要問,而你不問那你就越糟糕,搞到最後,很多事情你終身也不會了解。相反的,不知道就問,到了一個地方,你越願意跟人家問,你知道的就越多。你知道的越多,將來你的判斷會犯的錯誤就越少。這是一樣的道理。


所以,明道先生稱讚子路是百世之師,就是這個道理。我們每個人要養成這個習慣,聞過則喜,大家知道嗎?荀子都說過,「攻吾之短者是吾師」,也就是說能夠指出我短處的人,就是我的老師。你如果能夠有這種心胸,聽到人家說你有什麼缺點,我告訴你,就算他講的只有兩分是對的,其他八分是不對,無所謂。


你那八分一定要謙虛,也許那八分是他誤解,無所謂,但是另外那兩分真的講到你不對的地方,你就要謹記在心,看怎麼樣徹底把它根治改過,這才是努力於求道的人應有的心態。不要聽到人家指責你有什麼短處,有什麼過錯,就惱羞成怒,這是最要不得的。去文過飾非,還找一大堆理由來掩飾,那是更要不得的。

好,我們來看下一條。


有人就問了:「人語言緊急,莫是氣不定否?」有人問明道先生,說有人講話講得很急促,嘰里呱啦嘰里呱啦,這是不是心氣不定?


明道先生跟他這樣答覆,「此亦當習」,說像這一種也要好好來學習。「習到言語自然緩時,便是氣質變也。學至氣質變,方是有功。」什麼意思呢?說你如果講話很急促的話,那你這個要好好學習。一定要學習到言語自然緩,也就是你要學到講話自然緩和、柔和,這樣的話,就是表示你的氣質變了。


他說「學至氣質變,方是有功」,張載不是講嗎?「為學大益,在於自求變化氣質」,所以說,哪裡可以表現出來?從一個人的言談是最快的。孔子不是講嗎?「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視、聽、言、動,講句老實話,因為我們看,別人不知道我們看了多少;聽,聽是受,接受嘛,別人也不知道。但是言、行這兩個,為什麼我們常常言行並舉,你要看一個人品德如何,一定是看他的言、行,也就是看他的言語和舉動。

舉動,沒有花比較長的時間還看不到,最簡單的就是你的談吐嘛,所以為什麼常常有面試,面試就是考你的談吐,因為一般人,人家厲害的會面試的老師,有經驗的面試老師,光光看你的談吐,大概對你這個人的性格可以斷個七八成,所以說,我們在修身的時候,講話——我們不是早就講過了嗎?——一定要和緩,要穩定。


這樣,一個人講話和緩、穩定,就代表他的心氣是定的。也只有他心氣定,沒有把握的他不會講,不知道的他也不會亂講,表示這個人心境沉穩,所以說是比較可信的。所以說大家要記住,一定要把我們的談吐講到和緩,這樣就是代表氣質已經變好了。


好,再來,我在這兒要跟大家講,明道先生在下一條,有一段話很值得我們來學習。


明道先生說聖人的怒,也就是聖人發脾氣,不是聖人在發脾氣,而是因為這件事情該發脾氣,所以他發脾氣。比如說,「舜之誅四凶,怒在四凶,舜何與焉?」他就說,比如說,舜,他之所以把那四大惡人給誅殺了,因為那四大惡人做了該誅殺的事,大舜在這個過程當中,他沒有絲毫的私意夾雜在裡頭。


因為「人有可怒之事而怒之,聖人之心本無怒也」,也就是那四大惡人做了可怒的事,所以他是按照因為你做了可怒的事,所以我來發怒。聖人的心本來沒有發怒的,你做了該誅殺的事,所以我就把你給誅殺掉。


這就好像我們的鏡子一樣,美麗的東西來,鏡子照出來就是美麗嘛,醜陋的東西來,鏡子照出來就醜陋,這個鏡子哪裡有特別的偏好呢?沒有的。所以說,他在這兒要講,我們人在修養的時候,比如說你發張三的脾氣,你就不要對張三的脾氣轉到李四去,你會對張三發脾氣就說明張三做了可惡的事,所以說你是對張三發脾氣,人家李四又沒有做可怒的事,你在跟李四發什麼脾氣?是吧?所以說,如果你懂得這個道理,這就是「不遷怒」,這樣就很懂得義理了。


所以說,聖人處理事情是,「物各付物」,該怎麼處理我就怎麼處理。所以,明道先生在這裡講,「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也就是說,君子他是來駕馭外物的,小人是被外物所駕馭,對不對?所以說,有人「見到可喜可怒之事,自家著一分陪奉他,此亦勞矣。」明明跟你無關,你也在那裡跟人家瞎搞,何必如此呢?


最後他講,「聖人之心如止水」,也就是說聖人的心就像靜止的水一樣,水波不興。


講者簡介


朱高正,1954年出生,南宋大儒朱熹的第26代孫。1977年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1980年赴德國波恩大學深造,1985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98年9月獲聘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特邀教授。博覽群籍,學貫中西,向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重建中國文化主體意識、推動中國全方位現代化為己任。著有《近思錄通解》,德文著作《論康德的人權與基本民權學說》,易學專著《周易六十四卦通解》,《易經白話例題》,作品精選集《中華文化與中國未來》等。


本文及視頻為騰訊儒學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親近儒家文化


成就君子人格


明德讀經群:227656451


投稿或合作請聯繫:3210187736@qq.com


微信號:ruxue_qq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八氣」浩蕩,自為人中豪傑
美人何處——讀書是女人最美的妝容
你是吉人 自有天相
真正的君子絕不可能討好所有的人

TAG:騰訊儒學 |

您可能感興趣

教科書出現「致命錯誤」:是聞過則喜,還是「大爺在此」?
物無美惡,過則為災:把牛奶當水喝不僅對身體無益,還有害處
共享單車面臨兩道坎,邁不過則活得難
佛說:人生有度,過則為災!
做事不求完美 人生有度 過則為災
佛說:人生有度,過則為災
人生有度,過則為災!
凡事過則損,需把握分寸
善則稱人,過則稱已
人生有度,過則為災。
人生有度,過則為災
人生有度,過則為災 經典
人生有度,過則為災經典
過則改之,經典里的節奏感
養生那些事兒-物無美惡 過則為災
中則養 過則病
人生有度,過則為災(經典)!
人生有度,過則為災。(經典)
《弟子規》——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