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琴文化的延伸

古琴文化的延伸


古琴文化的延伸







古琴文化的延伸


古琴文化在中國文明史中已綿延了數千年,從古琴文化的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到中華民族歷史過程中的興衰,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變革,從有文字以前遠古的傳說和出土文物,到有文字以後的歷史、哲學、宗教、政治、教育、繪畫、建築、文學、詩歌、小說、戲劇幾乎無一不與古琴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古琴文化的延伸



古琴與天文、曆法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農耕生活的國家之一,農業生產要求有準確的季節時令,這就促進了古代天文知識的發展,《尚書》、《詩經》、《春秋》、《左傳》都有關於星象和日食、月食的記載,古代「五行」觀念就源於金木水火土這五個最早實際觀察到的行星,古琴定弦按五聲音階就是與「五行(星)」相配合的。

古琴與詩歌


詩歌的誕生,與音樂有不解之緣。墨子說:「歌詩三百,舞詩三百,弦詩三百。」可見《詩經》中的風雅頌都可入樂。後來一些文人詩主要供閱讀和吟詠,不必引吭歌唱,但也要有音韻和節奏的美,因而古典詩詞都講格律。從本源上講,詩歌、音樂、舞蹈三者在遠古社會密不可分,共同組成了原始圖騰崇拜和巫術儀式的基本內容。


歷來詩人和琴人有著廣泛的聯繫,有的交往非常密切,許多詩歌寫的就是詩人與琴人之間的情誼。如高適在送別著名琴人董庭蘭的詩《別董大》中就有「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唐代很多詩人能夠彈奏七弦琴,從許多專門為某道士、某山人、某尊師、某處士等人彈琴而寫的詩歌中可以看出。著名詩人李白的詩作中提到的琴師有蜀僧睿、岫師、盧子順等;元稹的詩作中提到的琴人有柔子、庚及之,姜宜和他的妻子等。這些詩歌中描寫到的琴人各有特色,有業餘的、也有專業的,所彈奏的琴曲藝術風格各有千秋。專業的琴人在唐詩中有董庭蘭、杜山人、姜宜、穎師等。從這些描寫古琴藝術的詩歌中,我們看到古琴在唐代文化生活中已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全唐詩中有不少反映琴曲藝術的作品。有些詩人對古琴非常愛好,經常彈琴自娛 ,有的自創琴曲,一抒已懷。初唐的王績,盛唐時期的王維、李白、李頎,中晚唐的韓愈、白居易、溫庭筠,以及此後歷代文學家如歐陽修、蘇軾、姜夔、李摯、張岱等,對古琴曲有深刻的理解和體悟,在他們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些生動的描寫和精闢的評論。這些關於古琴的詩歌篇章,可供我們了解琴曲藝術的成就和在當時社會的影響。

古琴與散文


古琴曲的一大特點是其相當的自由節奏,這和文學作品中的散文體句法相似,二者都在自由馳聘中追求內在的韻律和節奏,在自由的節拍中追求整齊統一的美。古琴為什麼會和其他樂種卓然不同?這主要和古琴蘊涵的文化傳統和哲學理念有關。從傳統和淵源上來看,古琴並不是最求聽覺意義上的美,而是對天地宇宙、萬物自然、人神世界的沉思。古琴中的歡愉和憂傷更富有形而上的思考價值,都超越於現實生活本身。

古琴文化的延伸



當然古琴音樂的「散」與「自由」是相對的,古琴曲還是有節奏律動和規律的。彈琴指法本身就有節律作用,含有時值逗頓的區別。無論是就道德倫理層面,還是就個人自娛的層面,古琴都在自身的藝術形式中追求思考和超越。古琴的風格並非單一,是豐富多彩的。在這方面可以與我國傳統文學作品相類比。從先秦諸子散文到兩漢辭賦,從唐宋八大家到明清小說,歷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品中,有關古琴和古琴音樂藝術的文學論述可謂數不勝數。


有些文學家自身就是著名的琴家,不但能對琴曲藝術評點得失,(如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借妙玉之口評論林黛玉彈琴時的心理狀態),而且可以自度曲目,為琴壇增加亮色,如司馬相如、蔡邕、嵇康、蘇軾、姜夔等。文學家的事迹和他們文學作品裡的玄思和意境,人物形象和崇高的思想品質又為琴曲藝術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如著名琴曲《離騷》就來自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作家屈原同名詩作《離騷》。又如琴曲《正氣歌》就來自民族英雄、狀元宰相文天祥。


古琴與繪畫


現代物理學家和心理學家經研究認為,音樂的聲波與視覺色彩的光波都是一定頻率的振動,可聽性聲音的頻率範圍是每秒種16~40000赫茲,可視性光波的頻率範圍是每秒450~780兆。大科學家牛頓也把赤、橙、黃、綠、青、藍、紫等7種顏色與音樂中的7個音相類比。音樂與繪畫藝術間有天然的共性。

古琴文化的延伸



中國的繪畫藝術以直覺的方式來感覺色彩的萬千變化,西方繪畫刻意追求光學、幾何學和物理性的表現。同樣,中西方的音樂藝術也是如此。西方音樂在音色方面更加重視物理方面的價值,以及心理上的相似性聯想。如低音給人以黑暗、沉鬱之感,相對較高的音則令人覺得有光明、朗麗之感。中國音樂對於音、調的認識主要表現為一種情感和直覺體驗。如元代六宮11調的「宮商聲情」之說,即把每一宮調與各種情感感受聯繫對應,如「仙呂宮」「清新綿渺」、「南呂宮」「感慨傷悲」,「黃鐘宮」「富貴纏綿」等。


中國音樂與繪畫都不是單純追求音響或色彩,而是賦予音響和色彩以情感。音樂以聲情為主,音響為輔,繪畫以墨為主,色為輔。我國傳統繪畫藝術與民族音樂有著天然內在的生命聯繫,有共同的文化哲學基礎。古琴是文人化的音樂,與宋元之際文人畫息息相通,追求的是清遠、高遠、曠遠,在簡約、靜謐中獲得豐富的生命,都希圖與天地自然相通,與政務人倫相協,求得人生境界的大智慧。古人追求忘情于山水的精神境界,於是用筆觸來描畫。如琴、畫並優的宗炳嘗卧觀山水之趣,澄懷觀道,與琴為伴。他的《畫山水序》即是一篇完整的富有哲理的山水畫論。與他的琴藝思維相一致。

古琴文化的延伸



宗炳《畫山水序》


中國山水畫與七弦琴在審美傾向上精神氣質相通相合,可謂水乳交融,如在觀賞元人山水畫時,聆聽古琴曲《高山流水》或《瀟湘水雲》,在清遠淡雅的琴音中更可體會到畫中「遠」、「澹」、「雅」的境界,深刻體味傳統音畫殊途同歸相得益彰之妙。


古琴與劍


琴與劍,歷來作為我國文武兩端的象徵,「劍膽琴心」這句常見的成語素被作為人們品格修養的目標和對人氣質評價的標準。彈琴者欲壯其氣,必舞劍,或觀劍舞;有文化的劍客必喜琴或自奏鳴琴。以古琴曲為主題構思的劍舞,體現文與武:樂與舞:琴與劍的藝術處理。


會虞琴社曾編練以古琴曲《華胥引》為主題構思的劍舞。傳說黃帝曾夢遊華胥國,夢醒作琴曲《華胥引》,實為後人託名。但樂曲莊嚴,音韻暢達,琴聲旋律肅穆,音調鏗鏘。舞者短衣窄袖。戎裝履靴,單劍帶穗,架勢穩重,英華內斂。劍走雄特,行站結合。行劍迅速矯捷,止息沉穩。抽帶提格;擊刺點崩;攪壓劈截;洗雲掛撩。身與劍合,劍與音合,音劍渾然一體,出入神化。動如江水奔流,靜如山嶽矗鎮。表達炎黃子孫的豪邁形象;流露中華兒女的英雄氣概。曲終收勢,巍然屹立,給人以壯志凌雲,威武不屈之感;勉人以激越磅礴,搏擊奮進之志。


公眾平台簡介


此公眾平台由禪藝國際藝術機構主辦,為簽約畫家、古琴家、全真派道士郭關道長設置公眾平台號,歡迎關注。本平台發布郭關先生藝術創作內容之外另涉及書畫、音樂、藝評、哲學等文化藝術類內容,您若有好文好畫歡迎來稿,請先關注此公眾平台,再投稿至郵箱:ybbud2008@126.com

古琴文化的延伸


古琴文化的延伸


古琴文化的延伸


古琴文化的延伸



郭關簡介:出生於湖南,畫家,古琴家,道教全真派道士。作品涉及繪畫、音樂、書法、詩文、斫琴、裝置、行為等領域;知周易、曉音律、好古琴、喜操《幽蘭》《廣陵散》;曾閉關參禪一年,出關後系統研習中觀、唯識學,畫風大變;後於龍虎山修道,通齋醮科儀;其曾就學於北京師大、人民大學,宗教哲學碩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收藏。現「郭關繪畫全球巡迴展」已在台灣、佛光山、英國、墨西哥等地圓滿舉行。台灣建立有「郭關美術館」,長年展示郭關作品數百件。《神人暢》 古琴演奏:郭關道長




古琴文化的延伸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郭關藝術 的精彩文章:

才自精明志自高
古琴與書房文化
魏碑精品《爨寶子碑》
山中人兮芳杜若
淡然,最美

TAG:郭關藝術 |

您可能感興趣

古琴譜的文化解說
古琴與書房文化
古埃及的藝術文化
古琴手勢的文化意蘊(上)
古玉的歷史文化與傳承
流传千古的巫文化
古琴手勢的文化意蘊(下)
古畫中的古代七夕乞巧文化
木槿文化:古诗词和花语
宋朝文化藝術的殿堂
南宁举办太极瑜伽茗韵盛会 瑜伽文化、太极文化及茶文化相交融
古樹古宅古文化,神秘穿越大蘆村
古代文化歷史殷墟玉器
龍文化——柳州的龍文化
淺議漢魏石經的文化底蘊和藝術精髓
文化 山東柳琴
汶川,探秘古老神秘的羌族文化
光祿古鎮,一個以歷史文化和農耕文化為主的小鎮
漢服的文化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