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古畫中的古代七夕乞巧文化

古畫中的古代七夕乞巧文化


農曆七月初七是我國傳統的七夕節,2007年國務院已將其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肯定其悠久


的歷史和蘊含的文化因素。七夕節的中心文化內涵是由牛郎織女神話故事引發出來的情結,它從萌


始到形成、發展, 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 在中華大地上也形成多彩多姿的七夕民俗文化,豐富


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和情趣。


牽牛和織女是自然天象中的星宿,但從先秦時期就已將之擬人化。《詩經·小雅·大東》中已出現

了對銀河和牽牛、 織女的簡單描述, 但尚看不出任何神話的內容。至漢代,古詩十九首中的「迢


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 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


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則顯示出牛郎織女相戀相思的雛型。司馬遷《史記·天官


書》中謂「織女,天女孫也」,明確地將織女星說成是天帝之女,是一位身份高貴的女神,她和牽牛


隔河相對而不能相聚,於是發展出「鳥鵲填河成橋以渡織女」(《歲時廣記》轉引《淮南子》)的


浪漫故事。牽牛和織女的美滿結合,男耕女織成為封建農耕社會理想的生活方式。這個故事撩撥著


人們的情感,形成乞巧的民俗事象:「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這種


乞巧的風俗一直延續到近代並表現為多種方式,人們每逢七夕, 女孩們或於月下穿針, 或在白天


投針於水面,視日照針影的形狀粗細以卜巧拙;或祭星實現得巧去拙的願望。


牽牛和織女的形象也出現在藝術作品中,史載漢武帝欲伐滇,在長安鑿築昆明池以習水戰,池兩側

就置有牽牛和織女的石雕像, 這兩件造型古樸的石雕至今猶存。 現存的東漢畫像石中也出現牛郎


執鞭牧牛和織女跽坐的形象,圖中的牛郎織女完全是勞動者的面貌,表現出把星神凡人化、世俗化


傾向。


唐宋時期的七夕節非常隆重並特別重視其愛情的內容,唐代風流天子李隆基與寵妃楊玉環於七夕在


長生殿海誓山盟的故事一再成為詩歌戲曲的題材。人們在七月七日雙星鵲橋相會之夕於庭院設供祭


禱,默祝婚姻美滿,使之成為以女性為主體的節日。北宋時都城開封經濟繁榮人齒浩繁,節日活動


更加豐富多彩,潘樓大街一帶有熱鬧的七夕市,各式泥塑的磨喝樂(執蓮葉的泥娃娃)成為應節藝


術品,又以油麵糖蜜做成花樣點心,謂之「巧果」,成為應節食品,還有以黃蠟製成嬰兒、鴛島雁


等狀置於水上的玩具,名為「水上浮」;有的在木板上敷土種栗,或於瓷容器中撒豆種生苗,配以


小型房屋模型玩賞,裝點節日,增添情趣,說明當時七夕的民俗內容不止乞巧,還包括了求子和祈

祝農事豐收的成分。


開封七夕的夜晚街市上分外繁華熱鬧,宋代名畫家燕文貴畫過《七夕夜市圖》,只是此圖早已失傳,


不然一定能與《清明上河圖》相媲美。金元時期的北京(金稱燕京元稱大都)承襲了不少宋代風俗


文化。《析津志》中記載市場上也搭棚賣磨喝樂巧神泥塑,「人物大小不等,買者紛然」,士庶之


家在庭院搭起大棚,張掛七夕牽牛織女圖,盛放陳列瓜果酒餅等,邀請親眷中的女流,作巧節會,


稱為「女孩兒節」。明清時北京仍流行乞巧的風俗。


漢代



古畫中的古代七夕乞巧文化




古畫中的古代七夕乞巧文化


唐宮七夕乞巧圖 美國大都會美術館所藏《宮宴圖》(又名《乞巧圖》) 亦畫黑漆案上陳碗甚多


(非宴會,乃乞巧之水碗)。《乞巧圖》唐風猶存,是北宋前期(10世紀晚期-11世紀早期)摹本


或改畫本,取全景俯瞰角度,建築庭院重重盡現,仍有敦煌唐代壁畫的空間感。


放滿了樂器



古畫中的古代七夕乞巧文化



布置宴會



古畫中的古代七夕乞巧文化



古畫中的古代七夕乞巧文化




古畫中的古代七夕乞巧文化



宋李嵩漢宮乞巧圖



古畫中的古代七夕乞巧文化



(傳)趙伯駒《漢宮圖》


此幅為一紈扇形式的小冊頁,畫漢宮七夕故事,描寫宮娥彩女們在天階夜色涼如水的七夕,登上穿


針樓乞巧習俗。

宮殿中庭園內設有步障,分隔為內、外。障內穿著紅衣的婦女,象徵高貴與華麗,在拿著雉尾扇的


宮女陪侍下, 徐徐的往樓台的地方前行, 宮娥彩女們在甬道上列隊,排成長長的兩行。因為畫中


宮女各執法器,簇擁著一貴婦人,前有用以禮儀祭祀的生羊,後從樂隊,好像要前往登上畫幅左上


角的高台,所以被認為是登上穿針樓面銀河而乞巧的七夕故事。乞巧習俗是古代社會中婦女界一年


一度的大事,藉牛郎織女兩星七月相會的故事,特地裝扮一番,登高樓向織女乞求得巧,祈禱願望


得以實現。障外則停放牛馬車乘幃幔,等待在宮殿庭園內參與活動的主人。人物雖細小,但姿態生


動傳神,畫面綺麗與浪漫,充滿南宋宮廷中詩情畫意的真實情境。



古畫中的古代七夕乞巧文化




古畫中的古代七夕乞巧文化


明代七夕應節牛郎織女紋方補超大圖



古畫中的古代七夕乞巧文化



明後期 佚名 (傳)仇英 乞巧圖卷


這幅畫的是婦女乞巧的活動,星星高掛於天空,婦女群聚在庭院中,對著星空祭拜,在庭院中擺設


香案,上有瓜果、鮮花、酒、針線等衷心祈望自已能像織女般工巧,其中還有婦女對著星空穿針。



古畫中的古代七夕乞巧文化




古畫中的古代七夕乞巧文化



古畫中的古代七夕乞巧文化




古畫中的古代七夕乞巧文化




古畫中的古代七夕乞巧文化



清代


八月桐蔭乞巧


這是描繪了七月初七京中仕女「乞巧」的場面,

「丟巧針」的遊戲:在七月七日的上午,拿一碗水曝晒在太陽下,過一會兒,水面便產生一層薄膜,


這時平日縫製衣服或繡花的針投入水中,針便會浮在上面。如果這時看到水底的針影成雲物、花朵、


鳥獸的影子或細直如針的,便是「乞得巧」;但是如果水底針影像槌子般粗或彎曲不成形的,就表


示丟針的婦女是個拙婦。



古畫中的古代七夕乞巧文化



丁觀鵬 (誤傳)仇英 乞巧圖卷


此卷用白描法寫出七夕夜間庭院中婦女們燃燭齋供的情景。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載:「七夕,


婦人結綵縷穿七孔針,陳瓜果子庭中以乞巧。有喜網於瓜上,則以為得。」圖中貴夕3成群,或立或


坐,或相互交談,或成群結隊, 或輕盈漫步,或仰穿針線,動態多姿。眾侍女忙於上燈、燒水、執


壺、捧盤、抬桌。畫卷結尾到向天齋供為止,類似連續畫,反映了七夕乞巧的風俗情景及過程。庭院


內以翠竹、假山、松、梧等為布景。七夕聚會,沉浸在秋涼夜靜的氣氛中。婦女髮絲,著墨細勻,衣


褶線條流暢,飾紋刻畫細緻,佩環飄動,得「吳帶當風」之姿。在此選其中兩個場景。



古畫中的古代七夕乞巧文化



緙絲七夕乞巧圖軸(清乾隆)



古畫中的古代七夕乞巧文化



乞巧圖軸 清 任頤


「丟巧針」的遊戲



古畫中的古代七夕乞巧文化




古畫中的古代七夕乞巧文化




古畫中的古代七夕乞巧文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沃德利成書畫院 的精彩文章:

TAG:沃德利成書畫院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上古起源
三晉地區的古代大戲台:中華文化的藝術寶庫代表
玫瑰與中國古代文化
古代漢族傳統文化藝術的歷史瑰寶-郵票上的雲岡石窟!
古埃及的珠寶文化
【談藝】中國古代龍文化
中國古代的「號」文化
盤點中國古史上的九種古文化,神秘悠久,中華文化的起源
中國古典詩詞中的茶文化
中國古代文化典故精選
中國古代文化的邊角料
古城文化與雕塑
古代對聯文化
古都北京的歷史文化
文化藝術:中國古建築中的雕刻藝術
文化藝術:帶你一睹宋紙芳顏與中國古代書籍裝潢藝術之美
中國文化根深蒂固,古代藝術枝繁葉茂!
向世界發信的古巴新銳文化|古巴·文化
古國文化:古埃及與古羅馬的發展史
磧口古鎮攝影藝術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