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覺知究竟是什麼(三) 覺知的本體與無為法

覺知究竟是什麼(三) 覺知的本體與無為法

覺知究竟是什麼(三) 覺知的本體與無為法


平梵/文



6th


覺知是意識之母



意識從哪裡來?

意識也是從覺知而生,也是覺知的一種作用。



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是證明:


為什麼天一冷大家都換厚衣服了?


因為大家都想讓自己感覺暖和。

「我要讓自己暖和的想法」怎麼產生的?


因為我們的覺性對接溫度低的環境,產生了寒冷的感觸。


所以才「讓自己有要暖和」的想法,才有加衣服的行動。


「我冷、我要暖和,我要加衣服」這一串想法


都是從覺性的作用(這裡是產生冷的感觸)而產生的。


一個從來沒有見過、聽過、嘗過火龍果的孩子


不會嚷著要火龍果吃。因為只要他從未感知到過火龍果,


就不會產生任何對於火龍果的想法,

連「火龍果」這個念頭和概念也不會有。




為什麼狼孩不會說人類的語言?


因為他沒見到、聽到、經歷過其他人說話


也沒有經歷過把詞語和對象聯繫在一起


他所看到、聽到、嘗到、覺到、嗅到、想到的是狼的生活


所以,他的覺知雖然跟正常人一樣,


但因為他所感知對象的不同,


就發展出狼的意識和狼的行動。



有所感知,才可能產生思維


沒有覺知,就不可能產生想法。


你所感知到的世界,決定了你思想世界的可能。


覺知是意識之母,意識從覺知而生。



在佛法里,這叫做根塵相對而生識


感知器官(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和感知對象(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相對接


通過覺知發揮作用,引發了各種想法和情緒。



如果感知器官與對象沒有對上,就不會產生想法


這就是我們說的「眼不見心不煩」的原理。


對著一個相對簡單的境,我們的心就會相對安靜


這就是很多人跑到大山裡追求簡單生活的原因。



或許您會問:


有時候我沒看見那個人心裡也煩他,這是為什麼?


首先,


如果您從來沒見過這個人,不知道這個人,您會煩他嗎?


您連「我不知道這個人」的想法都不會有。


沒有人可能煩一個他根本不知道的人。




因為您以前見過、聽過、觸碰過他,所以您有對他的想法。


因為他的某些言行觸犯了您的一些人生標準(想法),所以才讓您煩。


而這些想法,就是法塵(您可以理解為想法、情緒)。


您的意根對上這些法塵,就會產生新的想法或再生過去的想法。


也就是說,這就是意根對法塵而生識。


我們對於某人或煩或喜歡的想法,最終都是從覺知的作用而來


從見到、聽到、嘗到、觸碰到而來。



我們一生下來就能看見文字,就能聽見詞語的聲音


因為他們天生就有見性、聞性(覺知)


但他們卻要經過學習,才能明白文字和詞語的意義。


這就是說覺知先於意識,思維依賴覺知才能建立。


沒有覺知,意識就不可能發生。



到這裡,我想請問您一個問題:


十年前的此刻,一秒不差,那時,


您在想什麼?聽到了什麼?看見了什麼?


是不是想不起來,或者只能大致猜一下?


因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看到的、聽到的,都是現象


都已經過去了。


因為這些看到的、聽到的現象而產生的想法


也已經過去了。


(如果它們不過去,就會像是不流動的水,慢慢變得腐臭…)


但現在您還能看眼前這些字,還能聽周圍的聲音,


還能產生對於這些文字、聲音的想法(思考,喜歡不喜歡,對不對)


這說明什麼?


您的所見、所聞、所覺、所想都是現象,


當時發生過,但現在都過去了。


過去的聲色過去了,您能不斷覺知到新的聲色


說明覺知沒有生滅和來去。


覺知在當下永恆。




7th


覺知的本體?!




那麼,您可能會有這個問題:


既然覺知是意識之母,意識從覺知而生,


那麼覺知本身究竟又是什麼?


它的本體、本源究竟如何?


或換個問法:


既然身體只要被碰到,就能覺到,就會有感觸,


這個能知道感觸的覺性到底是什麼,它到底從哪裡來的?



這是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每個把它當成生命最首要問題的人都值得敬佩。


因為他們有對根本智慧的渴望。



而要解決這個問題,不是去通過思量思索追求到一個答案。


而是需要通過實際體驗,超越覺知作用,體會覺知的本體。






覺知在作用的時候有個覺知的主體(能覺)和對象(所覺)


有覺知的器官(根)和覺知的對象(塵)


又能有所,根塵相對,這不是覺知的究竟真相


佛家的人經常說:根塵兩忘,能所雙亡。


很多人誤以為修行就是去追求這個高深的境界。


其實,這個能所雙亡的狀態是讓我們超越了覺知的作用


從而有機會實際體悟覺知的本體究竟如何。


所以它只是製造一個條件,明了覺知的本體才是宗旨。


不能本末倒置,為了追求那個境界而造作


而是借用那個狀態,體會真覺真知,開啟般若智慧。



體會並了悟覺知本體


是人類自我認知的一個飛躍。




佛陀在靈山會上拈花


大迦葉尊者見而微笑


傳遞的就是這個無法言傳的體悟。



達摩祖師不遠萬里渡海到中國


面壁九年,不惜身命,也無非是為了


讓人明了這個覺知的本體,這個生命和宇宙的究竟。


而這,就是佛法的根本大義,第一義。



那覺知的本體究竟如何?



當那些不明白的參禪者


往往問那些證悟的大禪師們


如何是祖師(達摩)西來意?


他們回答:


「庭前柏子樹」


「你一口氣把整條西江的水都喝乾了我就告訴你」


「你去問虛空。」


或者豎起浮塵,或者一腳踹倒。


他們所默默指示的也是這個層面的體會。



禪宗著名的棒喝,得名於德山宣鑒禪師


德山禪師常說:「說得也打三十棒,說不得也打三十棒」


而當他在棒打弟子雪峰義存之後,告訴他大實話:


「我宗(禪宗)無語句,實無一法與人」。



所以,當百丈懷海說「即此用,離此用」的時候


(即此用,離此用。已經是非常如法的體悟)


卻被師父馬祖道一一聲大喝,震得三日耳聾。



而當百丈的徒孫,創立臨濟宗的臨濟義玄問黃檗禪師


什麼是佛法究竟的大義?


黃檗禪師當頭就用棒子打他。


如此問了三次,被打了三次。



佛陀在《金剛經》里,反覆幾次說無所得。


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正等正覺)實無所得


說他在燃燈佛那裡無有少法可得


就是在指示我們對於覺知本體的體會


般若經系列,也是在指向對於覺知本體的體會。



覺知的本體究竟是什麼?


沒人能告訴您答案


所有的回答都是否定您意識思量出來的任何答案


從而提示它不是意識能夠測度和觸碰到的




言語道斷,心行滅處




佛在《金剛經》里說:


「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一個人是否體會到了覺知的本體


從而體悟到無為法的境界,這才是真正了悟與否的關鍵。



如果一個人沒有體會到覺知本體


他可以成為一個很大的賢者


他可以為了至善的理想,為了他人和世界,


而不惜身家性命


但只要他心裡還有一念求善,有一個至善的境界


那麼,他還是有為法。




(未完待續)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覺知究竟是什麼(四) 有為法的迷惑
覺知究竟是什麼?(上)
覺知是什麼?怎麼練習覺知?
如何喚醒純粹的覺知
你說的覺知、看到,究竟是什麼意思?
覺知究竟是什麼(中):意識造成的哈哈鏡效果
瑜伽 什麼是覺知力
凈慧老和尚:覺知每一念
瑜伽體式無需攀比, 而是喚醒身體上的覺知!
李欣頻:讀書不是唯一的覺知之道,卻可以拯救靈魂
練瑜伽時,該如何觀察(覺知)身體?
瑜伽覺知力到底是什麼?
真正的瑜伽無關競技,瑜伽體式不是攀比,而是喚醒身體上的覺知
覺知魔事 又該如何卻之?
瑜伽是讓你觀察身體,覺知身體!
只有做瑜伽體式才需要覺知力?
菜子:瑜伽導師,在專註中體驗覺知與喜悅
如何在瑜伽練習中,找到覺知和優雅?
禪修其實是一種不帶評論的覺知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