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覺知究竟是什麼?(上)

覺知究竟是什麼?(上)

覺知究竟是什麼?


平梵/文


1st


覺知之迷



整天掛在嘴上,不斷言說和思索的,

往往是我們最不懂、最迷惑的。


比如「愛」,比如「人生」,比如「覺知」。



圈裡的人整天說:


「覺知,覺知」、「保持覺知」

「請把覺知放回身體上」,「覺知你的念頭」,


但覺知究竟是什麼?


有幾個人真正認真地去問個究竟過?



其實,對於覺知的誤解和迷惑

正是修行出現各種偏差和困境的根源所在。


這個問題不真正弄清楚,


我們以覺知為名的種種所謂修行


最後都成為遮蔽覺知的無明行動。



2nd


覺知的概念



在我們一起探討什麼是覺知之前,


需要先說一下「覺知」這個詞,這個詞的含義。


覺知是佛法的術語。


佛法中常說:見、聞、嗅、嘗、覺、知。



眼見色


耳聞聲


鼻嗅香


舌嘗味


身覺觸


意知法



眼、耳、鼻、舌、身、意是六種感知發生的門戶。他們所對的色聲香味觸法,則是所感知到的對象。而見聞嗅嘗覺知這六項則概括了感知中的靈性。生命之所以是生命,正是因為有這種靈性,有覺知。



為了敘述方便,佛法文獻中有時只拿出「見聞覺知」四個來代表六個,或者拿出「覺」和「知」兩個來代表所有六個。



而在佛法的文獻中,對於見、聞、覺、知這些詞,也有不同的用法。最重要的有兩種:



一種指所見、所聞、所覺、所知。也就是感知到的對象,也就是色、聲、味等。


另一種指見性、聞性、覺性、知性。也就是讓感知發生的性能,靈性。



我們現在要探討的是第二種,見性、聞性、覺性、知性。簡稱覺知。






3rd


覺知恆在



要想真正了解覺知,需要分兩個層面來探討:


覺知的作用,和覺知的本體



什麼是覺知的作用?


覺知的作用無處不在:


你的眼睛對上東西,就能看到它的顏色、形狀。


聲音碰到你的耳朵,就能聽到這些聲音。


你的鼻子吸入氣體,就嗅到它的香臭。


你的舌頭沾上食物,就能嘗到它的味道。


東西碰到你的身體,你都能覺到這個觸碰。


你在想什麼,你心裡知道這些想法。


這些就是覺知在發揮作用


見色、聽聲、嘗味,覺觸,知念


就是覺知的作用。




拿每天早上上班為例吧:


聽到鬧鐘的聲音,或者被家人搖了一下,決定起床。


嗅到已經做好的早飯的香味,坐下來吃飯,嘗到了早飯的味道。


我們出門,感覺手有點冷,立即戴上手套。


看到迎面來的人,我們互相避開,看到紅燈,我們等待。


走到地鐵站,我們看到349號線,決定選擇做4號線。


4號線地鐵裡面,我們聽到「中山公園站到了,請乘客們」就走到門口下車



為什麼我們知道自己活著?因為覺知在發揮作用。


為什麼我們能夠從家裡到上班的地方?因為覺知在發揮作用。


下面有一首音樂,你看到了標示,心裡有了個我想聽的想法,所以用手點擊播放按鈕。然後你就聽到了這個音樂。如果聲音太小了,你決定調高音量。這些能完成,都是因為覺知在發揮作用。



或許你會問:


但很多時候我沒感到碰觸,沒聽到聲音,為什麼說覺知恆在呢?



回答:別人隨時碰到你,你隨時感覺到。就算別人沒碰你的時候,你的覺性仍然在。隨時準備發揮作用。



我們都有早上被搖醒的經歷。加入我們早上71523點被搖醒,那麼是覺性在71523那一秒在,其它時間都不在?如果覺性其它時間不在,你的家人在71522搖了您一下,您豈不就不會醒來了?鬧鐘聲音也是一樣,沒有聲音的時候,您的聞性仍然在,所以隨時有聲音都會聽見。



所以,覺知恆在。當覺知器官(眼耳鼻舌身)跟覺知對象接上的時候(比如,身體跟別人的手接觸,耳朵跟鬧鈴的聲波接觸),它就發生作用。不接觸的時候。它仍然在。只不過沒有產生感觸而已。





覺知不是什麼遙不可及的外在目標,


也不是漫長修鍊的結果,


它就在我們生活的一點一滴當中


等待著我們去體悟它。



體悟到它從來沒離開過我們,


而我們本質上就是它,


這就是智慧。



有智慧的禪師說:


我們的修行很像是騎牛找牛。


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因為我們用來尋找的這個,正是我們所要尋找的。


所以我們並不需要建立什麼,或找到什麼,


只要破除我們對覺知的迷惑。




4th


意識不能控制覺知



我們所謂的修行之所以有很多誤區,走很多彎路,有那麼多迷茫,


其中一個很根本的原因就是沒弄清覺知和意識的關係。


往往把意識誤當做覺知,往往企圖用意識去控制、培養、改變覺知


而這,是不可能的。



以覺性(身體能知道觸碰的性質)為例,在地鐵上只要別人碰到你,你就不能不感受到被觸碰。雖然您可能不喜歡這種感覺,想要避開。但是覺知並不聽您的指揮,只要您的身體被碰到,它就會如實產生被觸碰的感覺,包括觸碰的輕重、冷暖等等。



再比如,您到一個公廁或很臭的地方,往往會捂住鼻子。因為您的嗅性在廁所空氣進入鼻子的時候,一定會「鐵面無私」地發揮作用。您不可能下命令讓自己的嗅性停止發揮作用,所以只能捂住鼻子。您的意識控制不了作為覺知的嗅性。



覺知並不受您想法的控制。您的想法不能開關覺知。


您的想法只能通過行動,改變覺知發生作用的條件。


您可以離開擁擠的地鐵,但您不能在被別人擠著的時候,感覺不到觸碰。


您可以帶上某種空氣過濾口罩,過濾掉臭氣,但不能再臭氣碰到鼻子時,不嗅到臭味。



不管意識讓與不讓,覺知都在。


不管意識喜歡不喜歡,有接觸,覺知就會起作用。


你想覺知或不想覺知的想法,來來去去,覺知不來不去。


你喜歡或不喜歡某種感覺的想法有增有減,覺知不增不減。


你覺知到的感受(冷熱香臭)有生有滅,覺知不生不滅。


因此,覺知恆在


並且不受意念控制。




(未完待續)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覺知是什麼?怎麼練習覺知?
覺知究竟是什麼(四) 有為法的迷惑
覺知究竟是什麼(三) 覺知的本體與無為法
你說的覺知、看到,究竟是什麼意思?
瑜伽覺知力到底是什麼?
瑜伽 什麼是覺知力
如何在瑜伽練習中,找到覺知和優雅?
我們為什麼要覺知?為什麼要向內看?
覺知究竟是什麼(中):意識造成的哈哈鏡效果
如何喚醒純粹的覺知
練瑜伽時,該如何觀察(覺知)身體?
我開講了——如何覺知自己?
覺知魔事 又該如何卻之?
瑜伽通過什麼來練習身體的覺知?
熊玲:覺知我 你關係
凈慧老和尚:覺知每一念
瑜伽體式無需攀比, 而是喚醒身體上的覺知!
對話真我,覺知當下才是真正瀟洒
李欣頻:讀書不是唯一的覺知之道,卻可以拯救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