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日本學者眼中的中東權勢轉移

日本學者眼中的中東權勢轉移

日本著名中東學者池內恵在日本智庫國際問題研究所的期刊《國際問題》上發表新作,題為《大國埃及的沒落與再興:以紅海沿岸國家之雄的崛起》。表面上看來是一篇講述埃及的論文,並無特別之處,但真正細究起來,卻別有一番深意。

日本學者眼中的中東權勢轉移

日本學者池內惠

來源:http://diamond.jp/

一、 先說結論

池內恵在文章提出了一個並不常用的地理政治概念「紅海地區」。將紅海沿岸的國家視作是次區域(subregion),與之相對的是「中東」,作為更高次層次的地理政治概念出現。「紅海地區」只是中東這一地理政治區域的「子集」。

在池內恵看來,埃及曾經是中東地區最有影響力的大國,但近年來它的影響力在衰退。在「阿拉伯之春」後的中東危機中,埃及並未展現出其作為中東大國的領導力。在面對敘利亞與伊拉克的危機中,埃及的作用比不上伊朗、沙特和土耳其。埃及在中東地區的存在感在下降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這並不代表埃及就徹底喪失了其在中東地區秩序中的作用,它還是有機會崛起的。不過,這個崛起的方向與地位要發生變化。

他認為埃及需要「向東看」,將視野從「地中海沿岸」擺脫出來,轉移至「紅海地區」;將自身的戰略中心從對接「西方」轉而承接「東方」;將自身的落腳點從「蘇伊士運河」轉移至「紅海曼德海峽」。最終,以紅海地區國家的身份再出發,才能實現再次崛起。

以上筆者對池內恵的論文做一個簡單的總結,以下部分是他的具體分析:

二、具體分析

池內恵的文章大致分為四個部分:

1、 首先道出埃及在中東政治影響力下降的現狀,再分析原因。

作者認為埃及在中東地區影響力的下降主要源於內政不穩與意識形態塑造的失敗。

埃及的影響力源於上世紀50、60年代的納賽爾政權時期。納賽爾一方面高舉阿拉伯民族主義的大旗,反對西方殖民勢力;另一方面,試圖消弭阿拉伯各國間的衝突,將各阿拉伯國家聯起手來,構建統一的「阿拉伯合眾國」。同時,埃及主導了56年與67年的對抗以色列戰爭,亦提升了其作為阿拉伯世界領導者的威信。

其次,埃及在中東的領導力不單純是以軍事·外交為手段,更是意識形態(阿拉伯民族主義)·政治體制理念為支撐。但就現在看來,埃及在這兩方面都沒有拿得出手的東西,導致其領導力衰退。

自2011年的「1月革命」後,埃及將「阿拉伯之春」的火種傳播至整個阿拉伯世界。表面上看,貌似埃及再次成了阿拉伯世界「革命」的起爆點,亦有機會重掌阿拉伯世界的領導權。在穆巴拉克下台後,埃及穆兄會掌握政權,將伊斯蘭政治的理念向整個阿拉伯世界傳播開來。但是,是在2013年7月,埃及軍方再次發動政變,推翻穆兄會政權。埃及再次陷入軍隊與穆兄會勢力的殘酷鬥爭之中,使本次埃及革命與民主化的嘗試遭遇重大挫折,亦使阿拉伯世界不再看好「埃及模式」。埃及也喪失了將自身體制與意識形態向阿拉伯世界宣揚的機會,再也做不到納賽爾時期那樣了。

就在作者指出埃及面臨的種種困難之時,話鋒一轉,認為即便埃及沒能在新的國家理念上站住腳跟,亦沒能介入中東地區的衝突,亦不全是壞事。

2、埃及的「好條件」——安定性與一體性

作者認為雖然埃及因國內問題經歷了混亂與停滯,造成其國際影響力的相對下降,但是亦要看到其深層次所蘊含的好的一面。

日本學者眼中的中東權勢轉移

從左至右:埃及前總統穆爾西、前國防部長及軍方武裝部隊總司令坦塔維、前總統穆巴拉克

來源:economist.com

埃及因國內政治的紊亂而未有過多的精力去介入中東各國的危機之中,反倒是防止了其國力的損耗。相比起那些因陷入國內政治混亂、內戰不止的國家來說,埃及的狀態相對良好。

將埃及與其它的阿拉伯國家進行比較可以發現,埃及本身就具有較長時間的民族國家的歷史,國家與民眾之間的共同體意識很強,官僚化程度較高,國家一體化水平很高,既較好地避免了分裂主義存在的可能性,亦能有效防止別國的干涉。並且「阿拉伯之春」後,雖經歷了國家動蕩,但政軍一體的政治格局保留了下來,仍能較好地維繫對國家的統治。

雖然,政軍一體的政治格局常被批評損害了民主,但相對了別的國家陷入內戰,埃及能保持相對的國內穩定則要好得多了。

埃及國家機器的穩定與一體性是作為地區大國的重要條件。同時,對域內的其它大國來說,維持埃及國家體制的問題亦是促進中東穩定的關鍵因素之一。

3、紅海地區的重要性在增強(沙特向紅海地區的戰略轉移)

作者認為從當前來看,埃及當前要想恢復納賽爾的影響力是不可能的,但是在次區域(subregion)中還會有機會的。這個機會就蘊藏在以沙特為首的海灣國家的「向東看」,向紅海地區的戰略轉移之中。即便埃及無法輸出對中東全域的影響力,在紅海地區發揮影響力還是可行的。當然,離不開與沙特的合作。

埃及之所以重要,源於它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首先,它與馬格里布國家共同構成了「北非」;又與西歐、南歐隔海相望,是為「地中海沿岸」地區的國家;同時,埃及與蘇丹等國一道處在非洲的尼羅河谷地區;最後,埃及還與中東地區的「肥沃的三角地帶」相鄰,處「四戰」之地。每當埃及擴張時,埃及總是不自覺的能對上述四個次區域發揮影響力。

日本學者眼中的中東權勢轉移

紅海曼德海峽地區示意圖

來源:http://www.google.cn/maps

當前,對埃及來說,這個四個次區域中紅海地區的重要性在不斷增強。紅海地區自古以來便是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不僅是朝拜的重要通道,更是由於蘇伊士運河的開通,成為世界海洋航線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是,紅海地區長期以來並未受到重視。埃及的工業發展長期聚焦於地中海沿岸地區,另一個地區大國沙特則將石油出口與工業發展的重心聚焦于波斯灣。

然而,近年來紅海地區正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特別是沙特正越來越積極地開發紅海沿岸地區。其緣由主要有兩點:第一、在波斯灣地區,伊朗的影響在不斷增強。第二、西歐諸國對中東國家的影響力日漸衰退。反之,中東諸國對亞洲國家,特別是對中國的期待在不斷增強。

伊朗的崛起,對沙特等海灣產油國來說是潛在的威脅。為此沙特積極推進在紅海沿岸的開發、推進石油增產,並強化對紅海諸國的外交,以期形成針對伊朗的包圍圈。從2016年初沙特與伊朗的斷交來看,這一點已經表現得非常明顯。追隨沙特與伊朗斷交的蘇丹、吉布地、索馬利亞、葉門等國,都是紅海沿岸的國家,包括埃及也已與伊朗斷交。

沙特為阻止伊朗進一步向紅海地區施加影響力,不僅拒絕伊朗的郵輪通過其領海,而且試圖阻止伊朗使用通過蘇伊士運河進入歐洲的石油管線SUMED(Suez-Mediterranean oil pipeline)。沙特還主導了對葉門的軍事介入,其內在的戰略目標就是要根除伊朗控制紅海入海口(海峽),威脅紅海海上航線的可能性。

同時,沙特與埃及計劃共同投資30億美元,在紅海上建一座連接兩國的跨海大橋;沙特與埃及在紅海島嶼歸屬問題上的合作,都是為了確保紅海航線的安全。

作者認為沙特向紅海地區的權勢轉移,不僅是為了應對伊朗威脅,以及歐洲可能的經濟復興,更重要的是看到了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是對中國日益增加能源需求所做的回應。在2016年1月,習近平主席訪沙期間,中石化和沙特阿美國家石油公司就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4、作為紅海沿岸的大國——埃及的作用

作者認為埃及的作用主要在三個反面:

1) 埃及是紅海沿岸地區國家的重要支點

在埃及無法行使對整個中東地區影響力的情況來看,利用其自身條件與特長在紅海沿岸地區發揮作用,確保其影響力還是做得到的。

雖說埃及並不能保證獲得在紅海沿岸地區壓倒性的優勢,但是與紅海沿岸地區的沙特、以色列等國進行合作,埃及仍是確保紅海地區的安全與穩定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沙特要想確保紅海地區的海上交通線,也必然要與埃及合作。雖然蘇伊士運河仍是石油運輸線的重要節點,但從艾因蘇赫納到亞歷山大港的石油管線(SUMED)的重要性在不斷增強。

2)在軍事上維繫海峽安全

埃及軍隊亦是維繫紅海曼德海峽安全的不可或缺的力量。埃及外長就曾表示「埃及介入葉門的主要活動範圍就是確保海峽」。埃及避免直接介入葉門內政,而是主要確保海上航道的暢通。

3)調節沙特與以色列的關係

埃及的另一個外交資產是與以色列的關係。埃及是少數幾個與以色列建交的中東國家之一。埃及可以成為調節沙特與以色列關係中的重要橋樑。沙特和以色列雖然互為威脅,但對維護紅海海上航線的利益是有共識的。以埃及為媒介,協調沙特與以色列之間的關係,緩和緊張情緒,維繫紅海沿岸地區的安全與問題,埃及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三、點評

池田內的論文議論的是埃及在地區政治中的新作用,但卻提出了一個長期為國內外學術界所忽視的區域——紅海地區。

埃及在地區政治作用的下降與轉移,一方面與其國內的政治局勢、經濟發展相關,另一方面,沙特、伊朗的經濟崛起,特別是中國的投資的增強成為了越來越重要的因素。

曾經中東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在地中海沿岸,海灣的阿拉伯國家、包括紅海地區的蘇丹、葉門、與索馬利亞的主要經濟合作夥伴都是歐洲國家,其國家的發展資金亦源於歐洲的投資。所以幾乎所有地區內國家都在「向西看」,地中海沿岸國家的地位亦水漲船高。地處三大洲、兩大洋交界處的埃及自然是被西歐關照的重點,這也是埃及成為中東政治核心的關鍵。

但是,隨著「東方」的崛起,中東國家的資金不再只從西方來,來自中國、包括日本與韓國的投資、貿易量劇增,使得「地中海沿岸」不再那麼重要,蘇伊士運河的地理政治、經濟作用在下降,而紅海海峽的重要性在劇增。

從上游的蘇伊士運河到下游的紅海海峽的地理政治劇變,亦是中東地理政治巨變的開始。

從池內恵在日本中東政治決策圈的影響力來看,他的關注點很可能成為日本下一步中東戰略的方向。可以預判,日本中東戰略亦會「東偏」,紅海地區將是關鍵。

既然日本學者都已關注,吾輩亦無坐視之理。

參考文獻

池內恵.「大國エジプト」の沒落と再興:紅海岸諸國の雄としての台頭[J].國際問題NO656,2016.11.

今日主筆 / 蔣旭棟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東研究通訊 的精彩文章:

油價能否回暖,還是要看俄羅斯的態度
俄航母首次進入敘利亞作戰,提高打擊的精確性 | 周觀中東
薩達姆眼中的庫爾德人
特朗普上台,為何聖戰分子會開心?
愛德華·薩義德:「巴勒斯坦之子」

TAG:中東研究通訊 |

您可能感興趣

里約奧運開幕式演繹「移民潮」 中東人日本人亮相
一位戰地攝影師眼中的中東
中國開展中東軍貿市場,日本也想參與,或將加劇中東形勢
韓媒:中東、中國遊客最土豪 日本遊客是小氣鬼
中東鐵路最早的中方管理者
中東荒漠中的美國夢
這個中東國家強勢反美、與日結仇,卻極力支持中國
帝國的中東掌控正在鬆動——評中東大博弈態勢
中國將繼續人道援助敘利亞 港媒:擴大在中東影響力
投資地圖突變:中國強勢介入中東
中美助推中東國家發掘貿易潛力
日媒眼中東亞最新的十位美女:中國三位面孔,第一來自日本
俄媒:美軍欲從中東轉向 中俄和極端組織同列「現實威脅」
韓國報告顯示:赴韓遊客日本最摳門,中東最大方,中國排名意外!
中國走心攻勢奏效,中東油霸買中國武器根本停不下來
從美俄中東爭奪激烈,看未來中東國家前途
美國怕了:中國無人機或改變中東態勢
中國攻擊無人機備受青睞:或改變中東態勢
中俄聯手放出軍事大招,美國在中東和朝鮮半島的陰謀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