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華教授談民族文化復興:五大戰略至關重要

清華教授談民族文化復興:五大戰略至關重要

>天天快報










清華教授談民族文化復興:五大戰略至關重要

多彩貴州網2016-11-23


一、民族文化是民族認同的核心


人類文明是多元文明。不同的民族在各自的環境中,創造了各自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存亡之本,是民族凝聚與發展的深層動力。正確認識和充分利用民族文化,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民族文化是民族內部彼此認同的核心,其基本要素有:服飾、節慶、語言文字、飲食方式、居住形態等。這些都是在漫長的歷史活動中自然形成的,與當地的氣候、山川、風物、傳統等渾然一體,是民族歷代先祖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根本標誌。在民族內部,無論是文盲,還是知識精英;無論是普通人,還是首腦人物,在這些特徵上是一致的。

清華教授談民族文化復興:五大戰略至關重要



顧炎武《日知錄》


清代著名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里把歷史上的改朝換代分成兩類:一類叫亡國,另一類叫亡天下。亡國,是一家一姓的「國」覆滅,被新的王朝替代,文化沒有發生變化,對社會震動不大。亡天下,是原有的「國」亡了,文化也被異質文化所置換,作為文化意義上的「種」,已被消滅,是亡國加上滅種。亡國的責任,由享受高官厚祿的官員承擔。亡天下的責任,則屬於國家的每一個人。梁啟超先生將顧炎武此文歸納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八字。顧炎武將文化的存亡與民族的存亡等同,極具卓識,可謂振聾發聵!之後,每當中華民族處於危急關頭,它就成為鼓舞民眾救亡圖存的最有力的口號。作於抗戰時期的《畢業歌》中,「同學們大家起來,擔負起天下的興亡」一語,就脫胎於此。


民族文化越弱,民族凝聚力就越弱,如同一盤散沙。民族文化一旦消解,則民族將走向消亡。中國歷史上的某些民族,由於不注意保存自己的民族文化,最終從歷史舞台上消失,典型的例子是契丹。契丹人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強大的軍事力量,國號遼,曾長期與北宋政權對峙,影響很大,以致俄羅斯語中的「中國」一詞,就是「契丹」的音譯。契丹人在與周邊民族交往的過程中,不注意固守本民族文化,盲目追隨其他民族的文化,久而久之,民族內部沒有了彼此認同的核心,儘管契丹人的後裔還生活在我們這片土地上,但作為一個民族,已經徹底消失。歷史是無情的,沒有民族文化的民族必遭淘汰。一個國家或民族,只要民族文化還在,即使被侵略者所佔領,就還有復國的希望;相反,如果民族文化已經消失,既使沒有被佔領,也是名存實亡。

人類社會早期,曾經湧現出埃及、巴比倫、印度、中國等幾大文明,但在公元前後,中國之外的諸文明,都被外來文明侵佔而滅亡,成為失落的文明。今天的埃及、伊拉克、印度的文化,是在外來文化的基礎上重新開始的,因而人們用「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古代印度」的稱呼加以區別。中國文明是迄今唯一沒有發生斷裂的古文明,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蹟。保持中華文明發展的勢頭,再造輝煌,是每一個炎黃子孫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西方人的文化戰略


西方人很早就將文化運用於戰略層面。明清之際,西方傳教士來華,面對積澱極其深厚的中華文化,最初幾年幾乎毫無作為。後來,他們刻苦鑽研中國文化,發現政府非常重視曆法,王朝更替之初的大事之一,就是「改歷頒朔」。中國的天文曆法之學原本非常發達,但明朝政府嚴禁民間研究曆法,此學開始衰落。傳教士提出「文化傳教」的策略,以此挫敗中國人的文化自尊,並要求羅馬教廷多派懂得天文歷算之學的傳教士、多帶天文儀器來華。隨後,又提出與中國天文學者比賽預測日食時間,結果大獲全勝,得到康熙帝讚賞。中國文化的缺口終於被打開,這是西方勢力用文化楔入中國的成功範例。

清華教授談民族文化復興:五大戰略至關重要


美蘇爭霸時期赫魯曉夫訪美(資料圖)


上世紀60年代,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進行「和平競賽」,作為第一個交流項目,雙方各自在對方的首都舉辦一場展覽。蘇聯在美國舉辦的是炫耀其宇航技術的展覽,美國人看到如此先進的宇航技術非常不安,認為是對自身安全的威脅。美國在蘇聯舉辦的是介紹美國人家庭廚房的展覽,觀眾目睹美國家庭高品質的生活,自慚形穢,感嘆自己白活了!由此對美國大有好感。其後,美國打著文化交流的幌子,派遣文化間諜深入民間,傳播貼面舞、脫衣舞等娛樂形式,腐蝕蘇聯青年,進行文化滲透。蘇聯作家柯切托夫的小說《你到底要什麼》,生動地描寫了這一背景之下蘇聯青年的整體墮落。當時日本某記者以《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嗎》為題,發表系列採訪,認為蘇聯的年輕一代對人類的命運、祖國的前途已經毫不關心,他們一心追求的,是到美國去過花天酒地的生活。美國的滲透最終獲得成功,在蘇聯解體的過程中,他們的洲際導彈、人造衛星、航空母艦等,一件也沒有用上,美國真正達到了《孫子兵法》中「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境界,不費一槍一彈,用西方文化徹底瓦解了蘇聯。


如今,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民族文化不僅事關民族存亡,而且事關民族興衰。20多年前,韓國有學者提出「文化領土論」的觀點,認為在未來的世紀里,傳統意義上的國界在實際上將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按照文化影響劃分的領土。文化影響有多大,實際領土就有多大。


三、樹立對中華文明的自信與自尊

20世紀初,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之下,某些知識精英對中國文化的信心全線崩潰,妄自菲薄,甚至追隨歐洲人的「中國文化西來說」。他們認定,人類文明處在同一個坐標之中,西方人居於這一坐標的高端,中國比西方落後整整一個歷史階段,處在這一坐標的低端。因此,西方人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上述論調完全違背歷史事實,需要徹底澄清。

清華教授談民族文化復興:五大戰略至關重要



大約在距今一萬年前,地球上出現了三大文明起源中心:兩河流域最早培育成功了小麥和大麥,中國最早培育成功了小米和大米,印第安人最早培育成功了玉米。中國實際上是由北方的旱作農業(小米)與南方的水田農業(大米)兩大塊構成的,它們經過數千年的交匯與融會,形成了燦爛輝煌的夏商周青銅文明。到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文明進入巔峰期。上世紀40年代,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斯提出了著名的「軸心時代」理論,認為在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2世紀,在北緯30度附近,東西方同時出現巨星級的先哲,如印度的佛祖,中國的孔子和老子,古希臘的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人類文明獲得重大突破,我們至今無法超越。他把中國列入全世界四個「不同尋常的地區」之中,證明中華古文明是得到西方學界認可的。

清華教授談民族文化復興:五大戰略至關重要



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慘狀(資料圖)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梁啟超到歐洲考察,目睹這場列強之間的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開始意識到,中國不能再盲目學習西方的文化與制度,因而鼓勵倡導中國文化,認為中國文化是與西方文化並行不悖的兩大文化體系,彼此應該互相尊重,互相學習。他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中說,中華為五大洲之最大國,人口居全球三分之一,四千餘年歷史未嘗中斷,有四百兆公用的語言文字,有三十世紀前傳來的古書,凡此均為「世界莫能及」;又是「世界文明之祖國」中唯一「屹然獨立,繼繼繩繩,增長光大,以迄今日」的國家,無論是上世史還是中世史時代,中華文明處處堪與歐洲文明匹敵;「惟近世史時代,則相形之下,吾汗顏矣」,但國民必定能「恢復乃祖乃宗所處最高尚最榮譽之地位,而更執牛耳於全世界之學術思想界者」。他自稱是「偉大國民一分子」,為中華文化「歌之舞之,發揮之,光大之,繼長而增高之,吾輩之責也」。遺憾的是,梁啟超的見解沒有成為主流,思想界熱衷於文化自戕。時至今日,即使是在西方學術界,「西方文化中心論」也已經退潮,代之而起的是「多元文化論」,亨廷頓的《文明的衝突》一書,便是其產物。然而在國內,鄙棄中華文化,全方位追慕西方文化者依然不少。


《莊子·逍遙遊》說:「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意思是說,水的蓄積不深,就沒有負載大船的力量。在堂上的低洼處倒一杯水,就只能浮起一根芥草那樣的船,放一隻杯子就擱淺了。如果把中華民族比作一艘即將揚帆遠行的航船,那麼,它需要的不是一窪淺水,而是足以負載它的大海,不言而喻,這就是我們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我們古老的文明,不是沉重的歷史包袱,而是寶貴的精神財富,猶如鑄山為銅,煮海為鹽,為我們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思想資源。


四、建立文化戰略


中華民族的騰飛,需要最大限度凝聚全球華人的心,增強向心力,消除離心力,發揮文化獨特的功用,這就需要把文化放到戰略層面來謀劃。


首先,為人類提供不同於西方的社會發展模式。21世紀,東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衝突、匯通,正在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上展開。西方文化是宗教文化,有一個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上帝,在主宰人類的一切。根據《聖經》的教義,人有「原罪」,人一生下來,就想做壞事,一刻也不消停,所以人性本惡,因此,人的靈魂要交給上帝管理。人都是上帝的兒子,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中國文化顯示了迥異於西方的發展思路,在中國文化里沒有救世主,天地之間有正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性本善,人有良知,靈魂要由自己來管理;通過修身進德,可以成為君子甚至聖賢。最近幾十年,情況有所變化,一方面由於上帝的存在得不到科學的證明,西方年輕人信奉基督教的比例銳減,西方人的精神世界將發生動搖。另一方面,次貸危機的發生,證明西方經濟理論已經出了嚴重問題。有西方學者認為,中國文化正好解決了西方文化的缺失,必將受到未來西方社會的關注和歡迎。我們應該把握時機,儘早從戰略高度來謀劃文化建設與謀篇布局。


第二,建立對中華文明的「國家表述」。歐洲人對於自身的文化都有很深的了解與認同,例如對於「文藝復興」的成就,人人都能娓娓道來。這既有利於凝聚民心,增強自豪感,也有利於向外部世界傳播。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福澤諭吉提出「脫亞入歐」的理念,舉國西化。其後,不少日本學者和政要出訪歐美,東道主為之安排講演,希望他們介紹日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價值觀,日本人頓時覺醒到民族文化對於提升國威的重要性,於是轉而大力發掘民族文化,樹立民族形象。中華有五千年文明史,博大精深。但是,經過近百年的自戕,舉國上下對自身文明的認識極為紛亂,全盤否定者、虛化者依然不少。熱愛者雖居多數,但大多處於自發的、散在的狀態,所知不成體系,沒有理論深度。甚至一說中國文化,就是茶文化、酒文化、烹飪文化,似乎中華民族是只會吃喝,沒有思想的民族。我們應儘快組織力量,完成對中華文明的「國家表述」,例如,中國的文化傳統是什麼?社會尊奉的價值觀與道德標準是什麼?中華民族為人類的思想文化做出過哪些貢獻?等等。


西方世界的對外行動,包括發動戰爭、經濟制裁、政治打壓等,總是首先搶佔道德制高點,一切都在道德的旗號下出手,令對方始終處於被動應付的地位。中國人有切膚之痛的是,無論是在我們貧窮的時代,還是在崛起的時代,西方政客與媒體無不對我們加以抹黑與醜化。痛定思痛,我們不能拱手相讓,一定要把道德制高點奪回手中。

清華教授談民族文化復興:五大戰略至關重要



孔子與孟子


中華民族自古以道德立國,孔子在人類文明史上有特殊貢獻,因而能位列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文天祥說:「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仁義是貫穿古今、深入民眾之心的道德主軸。有關的論述,經典中多有,許多志士仁人為之奮鬥終生。中華民族是仁愛為懷的民族,是富於正義感的民族,我們始終反對不義之戰。對這些,我們應該理直氣壯地宣傳。


第三,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完美對接。就中國傳統文化而言,仁義、禮樂、謙敬、誠信、忠孝、中正、清廉、和諧、榮辱、自律等基本要素,具有超越時空的價值,與現代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有很強的互洽性,與我們黨的理念也有重疊的部分,我們應充分吸收。當今的世界外交錯綜複雜,如何巧妙應對?我們也可以從傳統中吸取智慧。《戰國策》一書,記載了如何遠交近攻、借力發力、分化瓦解、圍點打援等,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外交智慧,對於提升相關人員縱橫捭闔的能力,大有裨益,理應成為外交人員的必修課。


第四,文化立國,教化為本。文化的基本屬性不是商品,更不能等同於歌舞娛樂。文化的核心價值在於,用道德理性、正確的制度與規範引領社會向上。人的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只有經過教育才能具備,所以《禮記》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嚴復說,中國傳統教育的根本目標是要樹立人格與國性:「無人格謂之非人,無國性謂之非中國人。」如今從幼兒園到研究生的任何一個層次,人格與國性的教育都有一定缺位,使孩子從小隻受到個人奮鬥的教育,卻缺乏對民族和國家的責任感。某些為富不仁的商人,造假添毒,危害社會,民怨四起,嚴重影響了政府形象。這些問題應當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我國是禮儀之邦,講究尊老孝親、善友睦鄰、誠信寬厚、禮讓自謙等等,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中華騰飛需要民族精神的引領,這不是幾句空洞的口號就能解決的,需要從學校、家庭、社區做起,扎紮實實地開展工作。


第五,做中華文明的領航者。中華文明是東亞文明的靈魂,儒家思想至今影響著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遍佈於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是祖國發展的重要力量。如何強化中華文明領航者領軍者的地位,對於提升我們的文化形象,構築對話平台,保住海外華人的根,具有戰略性意義。


運營人員: 唐駿 MX002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多彩貴州網 的精彩文章:

日本雪蟹拍出近8.5萬元人民幣天價 創下新紀錄
美國商務部稱初裁中國產硫酸銨存在補貼行為
張柏芝回應敗光謝霆鋒5億家產,謝霆鋒評價說
跟隨攝影師的鏡頭 飛去外太空看看宇宙
貴州醫院統計:高危孕產婦佔一半以上!主要因素竟是……

TAG:多彩貴州網 |

您可能感興趣

教育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基
中國文化七大特徵,中華民族七大品格
為中華民族之偉大復興奮鬥(一)
從文物看魏晉南北朝民族關係與佛教文化
社火文化詮釋中華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文化大系」叢書:鹿鳴興安嶺——鄂溫克族
「中華民族文化大系叢書」:雪域之光——藏族
南韓教授:韓民族哺育了黃河文明,要將「拔河」申請文化遺產
中華民族八大傳統智慧
淺析「中華許氏文化」在「中華民族文化」或「中華氏族文化」中之「共享性」
用傳統文化之光照亮民族復興之路——十八大以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述評
愛我中華|中國文化七大特徵,中華民族七大品格
「中華民族文化大系」叢書:瀾滄笙歌——拉祜族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民族特質和風采的民族文化
剪紙文化 中華民族傳統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魏德東:尊重佛教文化是促進民族團結的根本之道
中華民族新世紀文藝復興的使命和挑戰
奮力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天津篇章
中華民族傳統文明中的瑰寶——大清銅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