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聞思正法(3):思正法(上)算數行相

聞思正法(3):思正法(上)算數行相

聞思正法(3):思正法(上)算數行相



聞思正法(3):思正法(上)

算數行相


思正法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五:


云何思正法?

謂如有一,即如所聞所信正法,獨處空閑,遠離六種不應思處:謂思議我、思議有情、思議世間、思議有情業、思議果異熟、思議靜慮者靜慮境界、思議諸佛諸佛境界。


怎麼叫做思惟正法呢?


佛教徒,依他所聽聞的正法,單獨一個人在空閑處,在那裡專精思惟。但是有六種事不應該思惟。哪六種呢?「謂思議我、思議有情、思議世間、思議有情業、思議果異熟、思議靜慮者靜慮境界、思議諸佛諸佛境界」。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四:「云何不可思議?當知略有六種不可思議:謂1、我思議、2、有情思議、3、世間思議、4、有情業果思議、5、諸修靜慮靜慮境界、6、諸佛世尊諸佛境界。此中我思議、有情思議、世間思議,或依見思議,或不依見思議。」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七:「論曰:要先思惟方入現觀,是故應離不可思議處方便思惟。」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七:「有九種事不可思議。一、我。二、有情。三、世界。四、業報。五、靜慮者境界。六、諸佛境界。七、十四不可記事。八、非正法。九、一切煩惱之所引攝。」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七:論曰:不應思我若有若無。何以故?成二過失故。若思為有,即於非實有義起增益執過。若思為無,即於假有義起損減執過於他有情。」若思惟「我若有若無」有二種過失。佛法是承認有假名我的,經論上說「我」只是假名字而不是真實的,如果認為是真實有「我」,這有增益的過失。如果認為「沒有我」,這樣子思惟,那就違反了佛說有「假名我」的道理,那也有減損的過失。有這二種過失,所以也不應該思惟。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七:「論曰:有情世界、器世界,此之二種雖不依見亦不應思。何以故?世共了知現成相故問何故不思此事如是生非不如是耶?答若如是思者。或謂即如是、或謂異如是、或謂無如是。此三種過所隨逐故。」若思惟「思議有情,思議世間」就有三種過失隨逐,就是:「即如是異如是無如是」。下面的文字會有解釋。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七:「論曰:於業報中不應思議。修福行者定往善趣,為惡行者定往惡趣,不決定故。又過去世凈不凈業,若處若事若因若報等,不可思議。


「異熟」就是「果」,就是果報。眾生作善或者是作惡,作善就得善報、作惡得惡報,善的果報和惡的果報,這件事「不決定」。若說決定就與事實有點違反。有的人作了善業,臨終的時候,心裏面若是顛倒,惡念現前的時候,那就不能得善報。有的人若是做了很多的惡事,臨終也能有如理作意,那還不一定得惡報。有情的處所、有情的業、有情的因和果報,若執著去思惟去,那個事情就容易有錯誤。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七:「論曰:靜慮者及佛二種境界中,真如及無漏性皆不可思議。又諸佛等成所作義,謂所作利益眾生事亦不可思議。何以故?無譬喻故。一切世間無有少事能譬甚深二種境界。又自在故諸如來等由內證得心自在故起所作事世間所有一切作用,若離因緣和合所不見故。」禪定的境界和佛的境界,不可思議,因為太深了。佛的大自在境界,很難形容很難譬喻的,所以不應該思惟。


《瑜伽論記》卷第六:「不應思處有六:一、我體無故不應思。二、有情假立亦無真實故不應思。三、世間中如器世界如是安布如四大性法爾如是亦不應思。四、有情業果唯佛乃知佛十力中業力最深非聲聞境故不應思。五、靜慮所發神通境界非思量境故不應思。六、諸佛境界非聲聞境故不應思。」

聞思正法(3):思正法(上)算數行相


但正思惟所有諸法自相共相。


按照佛所開示的去思惟叫「正思惟」,應該專精思惟諸法的「自相」和「共相」這二部份。


只有這一法本身有這樣的相貌,不共於其它的法的,就是每一法的別相,所以叫做「自相」。地水火風堅濕暖動,地是堅、水是濕、火是暖、風是動,這是地水火風的自相。那麼是每一法有每一法的相貌,這叫做「自相」。


「共相」就是一切法共有的相貌。譬如說「無常」,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的、無常就是苦,一切有為法一切無為法都是無我的,這就是一切法的「共相」。學習佛法的佛教徒,就思惟這二件事:一個是自相,一個是共相。


如是思惟,復有二種。


思惟自相、思惟共相,思惟有二種不同。


一者、以算數行相善巧方便算計諸法,二者、以稱量行相依正道理觀察諸法功德過失。


「一者、以算數行相善巧方便算計諸法」,以算數的行相。「相」就是各種境界的相貌,「行」就是在那個境界活動,有智慧的觀察,叫做「行」。「算數」就是一、二、...數目上的行相,「善巧方便」去思惟觀察。


「二者、以稱量行相依正道理觀察諸法功德過失」,第二個方法就不是用一二三四五這種事情;只是「稱量」,「稱量」還是用智慧去觀察。也是「行相」,在所觀察的境界上活動,去觀察。


謂若思惟諸蘊相應所有言教,若復思惟如前所說所余隨一所有言教,皆由如是二種行相方便思惟。


「言教」指佛的法語。思惟佛所說的諸蘊相應的言教。「若復思惟如前所說所余」,如前面所說的,除了蘊相應言教之外,所剩餘的「隨一」種「所有言教」,如處、界、緣起等等相應語,皆是由這一個算數的行相;一個稱量行相去思惟觀察。


《瑜伽論記》卷第六:「解應思處中,初略,後廣。自相共相者,略辨有三:一、且如色蘊中十一種異名為自相,同有變壞等三義即是共相。二、五蘊各別名為自相。同有聚積總略義故名為共相。三、色等五蘊性相各異名為自相,無常苦空無我理同名為共相。」


此復云何?


對這蘊相應言教和其它的言教,究竟怎麼用這二種行相去思惟?


一、以算數行相善巧方便算計諸法

聞思正法(3):思正法(上)算數行相



一、色蘊


謂言色者:即十色處、及墮法處所攝眾色。是名色蘊。


思惟蘊數,色受想行識五蘊。「蘊」是積聚的意思,「色」有很多的色積聚在一起,所以叫作「色蘊」。


五蘊、第一個是色,「色」有「十色處」,就是有數目可以計算。眼、耳、鼻、舌、身這五個數,這個意不在內,這是五個。另外還有五個,就是色、聲、香、味、觸這五個,這二個五加起來都是屬於色法,都是屬於地水火風組織成的,總共「十色處」。


另外還有一種色法,不屬於前五根,也不是前面外邊的五種境界,是在心裏面的,也就是第六識所緣慮的,叫做「墮法處」,就是屬於意識所緣的境界。意識所緣的不只是色,還有其它的法的,但是現在其它的法不算在內,單說屬於意所緣的色的這一部份。《顯揚聖教論》卷第一:「法處所攝色謂一切時意所行境,色蘊所攝,無見無對。此復三種。謂律儀色不律儀色及三摩地所行境色」。


「十色處」,加上一個「墮法處所攝眾色」,就是十一個色,「是名色蘊」。


二、受蘊


所言受者:即三種受。是名受蘊。


受有三種受。眼耳鼻舌身意,接觸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就是六根、六識、六境一和合的時候就有感覺。有三種感覺:一個苦,不高興、苦惱的感覺,一個是快樂的感覺,一個是不苦不樂的感覺,有這三種的感覺,這叫做受蘊。


三、想蘊


所言想者:即六想身,是名想蘊。


「想蘊」。「取相」叫做想。想有二種作用:一、認識種種事情。心依據眼耳鼻舌身意發出六識來,六個識去取著色聲香味觸法的相貌,取就是認識的意思。二、安立種種名言。能夠說話,就是因為取相的關係,取著那個相的分際,就會說話了,發出來種種的言論。


「即六想身」,就是眼觸所生想、耳鼻舌身意觸所生想。眼接觸到色的時候心裏面有想,耳聽見聲音的時候也會想,鼻、舌、身、意,接觸到種種法的時候、種種境界的時候,心裏面也會有種種的思惟分別。「是名想蘊」。


四、行蘊


所言行者:即六思身等,是名行蘊。


「想」,是所接觸的一切境界,去認識它究竟是怎麼回事情。「行」還是想,但是它可是有一點特別了,就是它有目的,現在想要怎麼的,要採取行動了。


「即六思身」,就是眼觸所生思,眼接觸境界的時候也會有思,耳接觸境界的時候也會有思,眼耳鼻舌身意都會有思,這是「六思」。「身」就是它的體相,每一種思都有它的體相的,「是名」叫做「行蘊」。


五、識蘊


所言識者:即六識身等,是名識蘊。


「識」怎麼是「蘊」呢?「即六識身」,就是有眼識,眼根面對色塵的時候會發出來個眼識來,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所以有六個識,這個「六識身」。依據六根去認識六境,所以有六個識,這六識就叫作「識蘊」,識蘊就在色受想行上活動。


如是名為以算數行相,思惟諸蘊相應言教。


這就叫作「以算數」,都有數目可記的,去「思惟諸蘊」,按照佛所開示的去思維。


或復由此算數行相,別別思惟展轉差別,當知即有無量差別。


前面是思惟蘊的數目,按照蘊的數目說,現在說「思惟無量」,那範圍就特別廣大。


「或復由此算數」的「行相」,各別的去思惟。說這個人是個慈善的人,他的色受想行識是這樣子;說這個人是作惡事的人,那他的色受想行識,又是怎麼樣怎麼樣,所以就成了無量無邊的差別了。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佛教經典中關於「微信」的開示
對作為學者的印老說「不」
印順長老版的宗教現代主義實踐有什麼問題嗎?
印順「導師」真的主張「大乘非佛說」?
時評:走出理性崇拜的執境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

您可能感興趣

聞思正法(4):思正法(下)稱量行相
聞思正法(1):聞三藏十二部經(上)
【法音梵唱】《正法久住》
修正法師:末法之世弘法護法為兩難
民間法術與道教正法的區別!
修行正法和弘法都很難
正法和邪法的分水嶺
道教正法與邪法的區別
民間法術與道教正法的區別
道教法術,五雷正法淵源考!
道教法術,五雷正法淵源考
歐楷臨《蘭亭序》,網友評:正道正法,心情舒暢
《瑜伽菩薩戒本》淺釋辨析相似正法
修鍊正法-心息相依
修正法師:末法時代不依教理的隨意講經是滅法行為
《戰狼2》能否如期上映?吳京:交給公正法律判決
佛法滅亡和正法久住
你知道什麼是佛教的正法,像法,末法時期嗎
五雷正法的修鍊及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