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古琴中見中國思想精神

從古琴中見中國思想精神

從古琴中見中國思想精神




從古琴中見中國思想精神







中國的琴棋書畫藝術,都是易學難精。易,入門簡單。如琴之勾剔抹挑等,先不論指法標準與否,至少可以很快上手。棋,布子氣口,一說便知,當下可下。至於書畫,拿筆寫畫即可,雖初始書寫不像樣,但至少有水墨之韻。只要興趣使然,精進努力一年半月,便可入門。西方藝術則不然,入門不易,單論琴器就比中國樂器要複雜。鋼琴、小提琴、吉他等對指法的要求遠勝於中國樂器指法。甚至有些對手指的標準都有嚴格要求,手指長短稍有缺陷,可能就與某種樂器無緣。音樂節奏時值更是精確無誤。西洋古典油畫更是要講結構、明暗、透視等要求,畫人體不懂解剖學真是無法下筆。這裡稍作比較,無有意論中西文化高低之意。僅對此兩種文化的淵源背景稍作分析,從而更透徹的了解中國文化之思想精神。


中國重理性,西方重理智。關於理性與理智,梁漱溟先生在《中國文化要義》一書中有一段精闢的論述:「理性、理智為心思作用之兩面:知的一面曰理智,情的一面曰理性,二者本來密切相連不離。譬如計算數目,計算之心是理智,而求正確之心便是理性。數目算錯了,不容自昧,就是一極有力的感情,這一感情是無私的,不是為了什麼生活問題。分析、計算、假設、推理……理智之用無窮,而獨不作主張;作主張的是理性。理性之取捨不一,而要以無私的感情為中心。此即人類所以異於一般生物只在覓生活者,乃更有向上一念,要求生活之合理也」。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理智偏重邏輯,理性偏重情感。理智反應真實,理性超越現實。理智追求真、美,理性追求善、美。相同處在美,相異處在真、善。所以西方的繪畫音樂更多的在追求形象。中國的書畫音樂更多的在表達意境。

從古琴中見中國思想精神



西方的繪畫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中國的山水很難見於現實,黑色的竹子,沒有透視的景物,不成比例的人物。但儘管如此,中國山水的精神,松竹蘭梅的風骨,無不淋漓盡致的展現於水墨之中,借現實之草木寄喻高格之品性。借現實之山水表達心中之情懷。草木是心中之草木,山水乃心中之山水。其中,中國的古琴音樂更能代表中國文化這一審美特質,於實體中見超越,於規矩中見自由,於形象中見氣象。在自由跌宕的節奏之中,如說話般說出音樂。西方音樂名一節一節,古琴音樂叫一句一句。西方音樂重節拍,古琴音樂偏節奏,甚至打破固定節拍入法無定法之節奏之中。節拍、節奏之別,在說話吟誦中可知。如說話有節奏不一定有節拍。西方音樂重節拍,故善於合奏交響,古琴音樂偏節奏,故喜於獨奏清音。一個震撼宏大,一個氣韻生動。一個是音音相連,一個是音少韻多。兩者皆是追求美,但因出發點不同所以大相徑庭。就是因為西方從理智之「真」出發,東方從理性之「善」出發。西方是追求「真」的文化,東方是追求「善」的文化。「真」之關鍵在於再現,「善」之關鍵在於超越。雙方藝術都來源於生活,西方止於分析、推理來解釋生活,東方進而實踐、感悟來重塑生活。西方停於實界,東方已達化境。這也是中國文化藝術入門易,但要達到精純之程度需要一生領悟修習的道理,這也是「大道至簡」的體現。故而西方文化從生活出發,通過邏輯推理走進牛角尖,越走離生活越遠。東方文化從生活出發,通過實踐感悟奔向圓融通達,重新反觀重塑生活本身。

從古琴中見中國思想精神



故而,從古琴可見此精神內涵,先法度森嚴,然後法無定法。第一層乃音樂層面,屬技與藝,屬物理,屬形象。第二層面屬哲學與生命,屬精神,屬氣象。若不忽略技,且不拘泥法,豐富內心,提高境界,完成生命者,乃真琴人也!


正因為中西方理念之不同,手法之相異。很多人認為中國沒有哲學,至少沒有系統的哲學體系。儒家《論語》都是隻言片語的記錄;道家一部《道德經》不過五千言。至於《禮》《易》《春秋》等其他經典更談不上嚴格的邏輯推理、歸納演繹。唯有名家最接近邏輯推理,比如和莊子論「魚之樂」的惠施,還有公孫龍的「白馬非馬」、「離堅白」學說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最終都沒有形成大氣候,皆成曇花一現。其原因就是離生活太遠,「有名而無實。」所以孔子的學說在孔子的生活中,老子的學說在老子的生活中。故孔子「述而不作」,老子要不是尹伊在函谷關將其攔下,恐怕連五千言也不會留下。學習中國思想精神,要在古聖先賢的隻言片語中感受他們的生活,再於自己的生活中實踐求證,所謂「萬古一心」、「心同此理」,他們所傳的「道」是真理,是真理就會超越時代,歷久彌新。要說中國沒有哲學亦可,但中國有此道統足矣!

從古琴中見中國思想精神



這也正是中國古琴不僅僅只是樂器,而是道器、法器的道理。如眾多古琴曲都是給後人與古聖先賢相感相通的橋樑。孔子奏《文王操》感通文王「穆然高望」之君子之風。近代琴家張子謙奏《龍翔操》得莊周「逍遙物化」之夢蝶之悟。還有眾多名曲如《高山》、《流水》、《梅花》、《平沙》等名曲給後人留下的不僅僅是音樂之娛,更多的是心靈的感通與回歸,中國傳統的樂教精神即在此處。古琴之所以從樂器轉化為道器、法器,就是因為古琴承載並融化了中國文化的精神要義,回歸到了生命之中,激發出生命形而上的追求,從而以至善至美的心境回歸生活,體味生活,反觀生活,重塑生活,最後超越生活。


公眾平台簡介


此公眾平台由禪藝國際藝術機構主辦,為簽約畫家、古琴家、全真派道士郭關道長設置公眾平台號,歡迎關注。本平台發布郭關先生藝術創作內容之外另涉及書畫、音樂、藝評、哲學等文化藝術類內容,您若有好文好畫歡迎來稿,請先關注此公眾平台,再投稿至郵箱:ybbud2008@126.com

從古琴中見中國思想精神


從古琴中見中國思想精神


從古琴中見中國思想精神


從古琴中見中國思想精神



郭關簡介:出生於湖南,畫家,古琴家,道教全真派道士。作品涉及繪畫、音樂、書法、詩文、斫琴、裝置、行為等領域;知周易、曉音律、好古琴、喜操《幽蘭》《廣陵散》;曾閉關參禪一年,出關後系統研習中觀、唯識學,畫風大變;後於龍虎山修道,通齋醮科儀;其曾就學於人民大學,宗教哲學碩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收藏。現「郭關繪畫全球巡迴展」已在台灣、佛光山、英國、墨西哥等地圓滿舉行。台灣建立有「郭關美術館」,長年展示郭關作品數百件。《神人暢》 古琴演奏:郭關道長




從古琴中見中國思想精神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郭關藝術 的精彩文章:

信札之美:人性的自由舒捲
隨緣不是隨便
徐熙落墨兼論《雪竹圖》

TAG:郭關藝術 |

您可能感興趣

從書法看中國文化精神
徐里—中國精神
中國繪畫是中國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
唐詩與中國文化精神
儒家思想:提升中國企業家精神文化內涵
書法的中國精神
解讀中國畫的藝術精神
中國古代的工匠精神
解讀丨中國茶畫中的茶人精神
道家是復興中國的精神法寶!
中國茶畫中的茶人精神
中國精神就蘊含這些古語名句中
從文物看中國古代的匠心精神
中國古代抗洪與民族精神
古琴藝術與道家精神
「極高明而道中庸」 再思中庸精神的「中」
《中國速度》:中國力量與中國精神的書寫
道冠儒履釋袈裟:中國古文人的精神追尋
書法精神與古琴琴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