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中國戰略思想史:道家的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三十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道家的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三十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道家的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三十課



作者|鈕先鍾,著名戰略思想家、學者

來源|《中國戰略思想史》


就學派成立的先後而論,法家居先秦四大家之殿。管子雖含有法家的觀念,但其內容駁雜,不足以作為開宗之代表,且已在第二草論及,茲不贅述。嚴格的法治思想是以商鞅為起點,而韓非則集其大成。此二人不僅思想內容可觀,而文獻之尚存者亦最豐富,故欲論述法家思想,必須以商韓為主。


商鞅和管仲一樣,是一位有機會親自實現其理想的政治家。其生年已不可確考,大致為公元前三九〇年。他本是衛國的小貴族「庶孽公子」,但為秦孝公所賞識並以為相,獲得一展抱負的機會。他在秦推行改革(變法),從秦孝公三年開始,到秦孝公二十四年病卒為止。孝公死後,其太子立為惠文王(公元前三三八年),商鞅遂被殺,但值得驚奇的是他死後並未「人亡政息」(那本是我國政治史上的通例),在其死後,秦國仍奉行沒有商鞅的商鞅政策。換言之,其思想能制度化,這的確要算是一種奇蹟。


在春秋戰國時代,變法者很多,不僅為商鞅一人,而商鞅也並非第一人。但商鞅的變法在歷史上卻有其特殊地位和重要性。因為他的變法不僅成功而且還能持久,尤其是能替未來的秦帝國奠定了深遠的基礎。所以,在我國歷史中所有的變法運動最具有決定性的即為商鞅的變法。

商鞅的思想僅憑其「立功」的記錄即已足千古,「立言」似為其餘事。以當時大權在握的商鞅而言,他有無時間著書立說,也頗成疑問。不過,韓非曾謂其時「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而司馬遷則自稱嘗讀開塞耕戰等篇,足以證明商君書是早已存在。[註:分別見韓非子顯學篇及史記商君傳。]漢書藝文志著錄至二十九篇之多,今所存者共二十四篇。陳啟天先生認為此書大半為商鞅自撰之論說或奏稿,小半為後人所記述、節錄、推衍、偽托。[註:陳啟天商鞅評傳(由邱來晉:先秦政治思想引述),p.143。]總之,雖不一定為商鞅所自著,但其內容大致還是可以代表他的思想,而不應以偽書視之。


韓非為韓國貴族(諸公子),與李斯同為荀卿的弟子,斯自以為不如非。他看到韓國日益削弱,數以書諫韓王安,不被接納。憤而著書十餘萬言。安王五年(234 B.C.)秦攻韓,韓使非使秦,頗受秦王政的賞識。於是李斯、姚賈毀之,遂下獄死。韓非生年不可考(大致為280 B.C.),死年則為秦王政十四年(232 B.C.)。論其一生,初見棄於韓,終則身殉於秦,殆為先秦諸子中政治生命最坎坷者。韓非死後,不過十二年,秦即統一六國(221 B.C.)。所以,他也是先秦諸子中的最後一位。


韓非所著之書,史記謂其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十餘萬言。漢書藝文志著錄韓子五十五篇。今本韓非子五十五篇,與漢志符合,不過這五十五篇是否全屬韓非手著,似乎仍有疑問。雖然治學者的看法各有不同,但概括言之,多認為書中雖或有後人增附,仍屬大體可信。


(一)商鞅


概括地說,儒、墨、道三家對於戰爭都是採取否定的態度。道家反對一切的戰爭,儒家和墨家則反對侵略的戰爭。墨子非攻而善守,荀子認為兵可濟仁義之窮。但總結言之,他們都是和平主義,只同意用武力自衛或反侵略,而絕對不贊成用武力來從事侵略或擴張的行動。

法家最為晚出,其思想必然受到先進諸家的影響,但也自有其特點,並且形成對他家思想之反彈。試以商君為例。在他的時代,周天子之尊嚴早已不存在,而諸侯割據,攻戰不休,舊秩序已蕩然無存,而且也無法恢復;所以必須另建一新秩序,始能使天下歸於太平。但新秩序之建立又不可能依賴和平的手段,而必須使用武力。所以法家的大戰略構想是選擇一個國家來作為權力基地(power base),然後憑藉其武力以來統一天下。因此,法家不僅不反對戰爭,而且提倡戰爭;不僅不反對擴張,而且鼓勵擴張;不僅下反對暴力,而且崇尚暴力。商君書說:「國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慎法)又說:「凡明君之治也,任其力,不任其德。」(錯法)所以可說是一反前人傳統之見。


既然在國際社會中一切都是憑武力,要想統一天下則更是必須發動戰爭,所以法家也就只有一個國家目標,即為「富國強兵」。政府的一切政策、人民的一切生活都是為了達到此一目標而設計。在農業社會中,富國必須重農,而欲強兵則必須習戰,於是商鞅遂以「農戰」二字為其大戰略的核心觀念。嚴格說來,這在當時也早已非新奇的觀念,甚至於可以說其源頭為孔子所主張的「足食足兵」。不過,有兩點值得注意:(一)商鞅在秦國所推行的一切政策都是為了配合「農戰」;(二)商鞅不僅只是備戰或教戰,而是鼓勵戰爭,並不斷地用武力來從事擴張。


商鞅說:「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又說:「國待農戰而安,主待農戰而尊」。(農戰)他又強調富與強之間的互賴關係:「強者必富!富者必強」。(立本)國家欲求富強,則必須增加農業生產,所以:


百人農一人居者王,十人農一人居者強,半農半居者危。故治國欲民之農也。國不農則諸侯爭權,不能自持也,則眾力不足也。(農戰)


簡言之,國內農業人口愈多則愈富強,非農業人口愈多則愈貧弱。

商鞅主張用各種手段以來鼓勵農民增加生產,他說:「官屬少、徵不煩、民不勞,則農多日。農多日、徵不煩、業不敗,則草必墾矣」。「墾令」由於重農,遂進而輕商:


欲農富其國者,境內之食必貴,而不農之徵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則民不得無田。無田不得不易其食,食貴則田者利,田者利則事者眾。食貴耀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則民不得無去其商賈技巧而事地利矣。故民之力盡在於地利矣。(內外)


商鞅不僅主張貴粟以勉農,重稅以苦商,而且對於一切可能妨害農業的事物也都無不反對。於是遂又反對一切學問,主張愚民政策:


農戰之民千人,而有詩書辯慧者一人焉,千人皆怠於農戰矣。農戰之民百人,而有技藝者一人焉,百人皆怠於農戰矣。(農戰)

其理由為「民不貴學則愚,愚則無外交,無外交則國勉農而不偷」。(墾令)


以農立國,則寓兵於農乃理所當然。「故聖人之為國也,入令民為屬農,出令民以計戰」。(算地)強兵之道與富國之道是基於同一原則,其關鍵即為「利」,所以必須「邊利盡歸於兵,市利盡歸於農」。(外內)


民勇者戰勝,民不勇者戰敗,能壹民於戰者民勇,不能壹民於戰者民不勇……民之見戰也,如餓狼之見肉,則民用矣。凡戰者,民之所惡也,能使民樂戰者王。(畫策)


此即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但商鞅又不僅用重賞來使民好戰,而且又用嚴刑來使民不敢不戰。簡言之:


民勇則賞之以其所欲,民怯則刑之以其所惡,故怯民使之以刑則勇,勇民使之以賞則死。怯民勇,勇民死,國無敵者必王。(說民)


商鞅曾定軍功之爵,爵二十級,斬一首者賜爵一級,而賞爵一級者,田宅亦隨之增加。秦民欲得田宅奴婢,須先得爵;而欲得爵,須有軍功。欲得軍功,又須有戰爭,故「民聞戰而相賀」,此即所謂「壹賞,利祿官爵專出於兵,無有異施也」。(賞刑)


任何改革都必然有人反對,商鞅認為對於反對者必須加以嚴厲的制壓。他說:「昔之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能勝強敵者,必先勝其民者也。故勝民之本在制民」。(畫策)欲制民則又必須禁止言論自由。


國去言則民朴,民朴則不淫。民見上利之從壹空出也則作壹,作壹則民不偷營,民不偷營則多力,多力則國強。(農戰)


在變法之始他就告訴秦孝公:「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故「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更法)


以上所云為商鞅戰略思想的理論部分。此外,在其實際措施方面還有三點特別值得注意:


(一)商鞅了解統計數字的重要,他認為施政必須以數據為基礎,這與孫子的意見可謂不謀而合,他指出:


疆國知十三數:竟內倉口之數,壯男壯女之數,老弱之數,官士之數,以言說取食者之數,利民之數,馬牛芻藁之數。欲強國,不知國十三數,地雖利,民雖眾,國愈弱至削。(去疆)


(二)商鞅主張採取「全國皆兵」的制度,把全國人民均納入軍事編組之中,並明定其任務:


壯男為一軍,壯女為一軍,男女之老弱者為一軍,此之謂三軍也。壯男之軍,使盛食厲兵陳而待敵。壯女之軍,使盛食負壘,陳而待令。客至而作土以為險阻,發梁撤屋,使客無得以助攻備。老弱之軍,使牧午馬羊彘,草木之可食者收而食之,以獲其壯男之食。(兵守)


(三)秦既以農立國,又采農兵制度。務外戰則農事廢,勤耕耘則又可能無餘力向外擴張。對於此一兩難問題,商鞅的對策是利誘三晉之民來耕秦地,而使秦民得以應敵於外:


秦之所與郊者三晉也,所欲用兵者韓魏也,彼土狹而民眾……此其土之不足以生其民也,似有遇秦民之不足以實其土也。……今利其田宅,而復之三世,此必與其所欲,而不使行其所惡也。然則山東之民無不西者矣……夫秦之所患者,興兵而伐則國家貧,安居而農則敵得休息,此王所不能兩成也……今以故秦事敵,而使新民作本,兵雖百宿於外,境內不失須臾之時,此富強兩成之效也。(徠民)


在這樣安排之下,秦人為武士階級,晉人則為其佃戶。秦人可以專心去追求軍功,而晉人既獲田宅,又可三代免兵役,是以雙方有利,何樂而不為,於是「數年之間,國富兵強,天下無敵。」[註:唐杜佑通典卷一田制上。]


總結言之,根據商君書的記載,可以斷言商鞅是有其獨特的戰略思想,雖然格局不免狹隘,態度不免偏激,但仍可成一家之言。當然,全書中有後人增益的部分,而且不無誇張。尤其是商鞅當時對於這些觀念和構想,究竟能實行到何種程度,也無從作精確的研判。不過,無論如何,對於戰國時代法家的戰略思想,商君書仍不失其為代表著作。


(二)韓非


韓非為法家之殿,其學實集前人之大成。商韓之間相距百年,然其思想仍一脈相傳,其淵源發展之跡還是約略可尋。韓子政治思想包括法、術、勢,三大主要觀念,構成相當完整的體系,在古代學人之中,應該算是非常少見。但就戰略思想而言,他幾乎是完全因襲商鞅的觀念,並無任何新意。


韓非像商鞅一樣地崇尚暴力,鼓吹戰爭。他說:「力多則人朝,力寡則朝於人」。(顯學)所以,他的戰略思想也是以「農戰」為核心:「富國以農,距敵恃卒」:(五蠹)他又認為必須力求實踐,而不可空談理想:


博習辯智如孔墨,孔墨不耕耨,則國何得焉?修考寡慾如曾史,曾史不戰攻,則國何利馬?(八說)


他又指出:


今境內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而國愈貧。言耕者眾,執耒者寡也。境內皆言兵,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而兵愈弱。言戰者多,被甲者少也。(五蠹)


韓非也主張用重賞來鼓勵農戰,他指出:「夫耕之用力也勞,而民為之者,曰可得以富也,戰之為事也危,而為之者,曰可以貴也。」(五蠹)但他的思想遠較合理,他批評商鞅之法如下:


商君之法曰:斬一首者爵一級,為官者為五十石之官。斬二首者爵二級,欲為官者為百石之官。官爵之遷與斬首之力相稱也。今有法曰:斬首者令為醫匠,則屋不成而病不已。夫匠者手巧也?而醫齊葯也;而以斬首之功為之,則不當其能。今治官者智能也,今斬首者勇力之所加也。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是以斬首之功為醫匠也。(定法)


由此可以看出他不僅重視智能,而且還尊重專家。


韓非雖反對學術自由,但並不贊成愚民政策,只是主張「以法為教,以吏為師」而已:


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無私劍之捍,以斬首為勇。是境內之民,其言談者必軌於法,動作者歸之於功,為勇者盡之于軍。是故無事則國富,有事則兵強。(五蠹)


總結言之,韓非的戰略思想實與商鞅的大同小異,不過他在此領域中又還是有一特殊貢獻,那是一種真正的創見,而且也是其他學派所不曾注意的問題。在他的書中有「亡征」一篇,最足以發人深省。他說:


亡征者非曰必亡,言其可亡也。夫兩堯不能相王,兩桀不能相亡。亡王之機必其治亂,其強弱相踦者也。木之析也必通蠹,牆之壞也必通隙。然木雖蠹,無疾風不折;牆雖隙,無大雨不壞。萬乘之主有能服術行法,以為亡征之君風雨者,其兼天下不難矣。(亡征)


所謂「亡征」就是國家可能敗亡之徵兆。韓非在此篇中列舉出四十七種不同徵兆,也就是國家在政治上已經出現的各種弊端。國家雖有這些亡征,並不一定會立即敗亡,但遭遇到外來的強烈打擊就一定會招架不住,正好像朽木隙牆經不起暴風雨的打擊一樣。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能服術行法的強國要想兼并天下並非難事。


關於韓非所列舉的各種亡征,因為太瑣碎而且在今天已大部分喪失其重要性,所以不擬贅述。不過,值得強調的是此種對「失敗」(failure)的研究僅在最近始為西方戰略學界所重視,而韓非在兩千年前即早已有見及此,對於我國古代學人的智慧似乎又是一個證明。[註:可參看Eliot A.Cohen and John Gooch Military Misfortunes: The Anatomy of Failure in War(Free Press 1990)。]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首席戰略官 的精彩文章:

國防大學喬良少將:史蒂柯夫大使要彭德懷「把敵人趕下海去」
國防大學喬良少將:志願軍總部作戰處副處長楊迪在橫城撿了一次「洋撈」
日本皇族中最強硬的反戰者三笠宮親王崇仁去世
中國戰略思想史:道家的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二十九課
於洪君:俄羅斯的民族問題,解讀車臣之亂

TAG:首席戰略官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戰略思想史:道家的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二十九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儒家的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二十八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左傳中的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九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秦時代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四十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姜太公的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三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秦時代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四十一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戰國時代的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二十七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縱橫家與陰陽家的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三十一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元代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六十五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先秦時代戰略思想的總結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三十九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唐朝戰略家與著作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六十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秦時代戰略思想之商鞅變法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四十五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明朝開國階段的戰略思想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六十六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秦時代戰略思想之李斯完成統一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四十八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秦時代戰略思想之范睢與遠交近攻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四十七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孫子兵法》的思想體系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十三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秦時代戰略思想之張儀與司馬錯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四十六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秦時代戰略思想之秦滅六國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四十四課
中國戰略思想史:秦時代戰略思想之趙抗強秦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四十三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