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編委會與《文化:中國與世界》集刊

編委會與《文化:中國與世界》集刊


今年是三聯書店恢復獨立建制三十周年,也是八十年代影響廣泛的民間機構「文化:中國與世界」編委會成立三十周年。三聯書店和編委會在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相遇相知,共同合作,為八十年代以來中國當代思想文化的建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貢獻。


「文化:中國與世界」編委會的工作已為時代烙下了深深的印跡,與中文讀書界的讀者一起,營造了共同思考和閱讀的人文空間。「三十年為一世」,我們特此編選發布一組專題,紀念這風雲激蕩三十年(1986-2016)的努力與辛勞。

今天我們先刊發關於編委會及其重要的思想陣地《文化:中國與世界》集刊的介紹,後續還將刊發「現代西方學術文庫」等叢書資訊及相關文章,敬請關注。


關於 「文化:中國與世界」 編委會


1985 年,中國大陸的「文化熱」拉開序幕,短短四年間造就了「五四」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文化反思運動。以「走向未來」編委會、「文化:中國與世界」編委會、中國文化書院為代表的思想文化派別,以各自不同的文化立場和價值取向各擅勝場,相互對立、相互交叉又相互影響,共同鍛造了80 年代知識界由不同進路實現現代化國家轉型的思想文化關懷。


「文化:中國與世界」編委會在其中「佔據比較主要的地位」(陳來:《思想出路的三動向》)。這個以甘陽為首(主編)、以研究西方人文學為主的知青一代青年學者組成的編委會,不僅以其「繼承發揚傳統的最強勁手段恰恰就是反傳統」這種被稱為「全盤西化」的激烈態度名震海內外,而且也以他們營造的人文思想共同體的氛圍和一系列扎紮實實、影響深遠的學術工作,澤被和引導了其後近三十年的學術思想建設。在短短三四年間,編委會主持出版了「現代西方學術文庫」、「新知文庫」、「人文研究叢書」,以及《文化:中國與世界集刊》等上百種出版物。其中「現代西方學術文庫」影響力最大,生命力最長。編委會本著「擴大文化積累、拓展中國學術思想資源」的宗旨,與三聯書店精誠合作,從1986 年12 月叢書第一本《悲劇的誕生:尼采美學文選》起,十餘年間遴選、翻譯、出版了五十餘種現代西方的經典名著,《存在與時間》《存在與虛無》《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資本主義文化矛盾》《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小說的興起》《在約伯的天平上》等等已經成為這三十年中國學界的必讀經典,某種意義上參與了當代中國人文精神和學術思想的鍛造與凝練。在譯介西方近現代經典名著的同時,他們也注重青年學人原創著作的出版,著名學者蘇國勛、劉小楓、陳平原、夏曉虹、汪暉、杜小真、錢理群、趙園、梁治平等最初的重要著作都是在編委會主編的「人文研究叢書」里出版的。

編委會與《文化:中國與世界》集刊



1986年12月10日《光明日報》發布的系列叢書廣告


《文化:中國與世界》集刊是編委會成員重要的思想陣地,雖然前後只發刊五期,但影響巨大,首印達到了今天不可想像的三萬的印量。《集刊》開卷語豪氣干雲,典型地體現了80 年代對「文化」的熱衷和知識界的胸襟與氣象:


中國要走向世界,理所當然地要使中國的文化也走向世界;中國要實現現代化,理所當然地必須實現「中國文化的現代化」——這是八十年代每一有識之士的共同信念,這是當代中國偉大歷史騰飛的邏輯必然。

集刊以「中國文化研究」、「西方文化研究」、「比較文化研究」、「文化學基本理論」為主要討論專題,集合了馮友蘭、熊偉、李澤厚、余英時、余敦康、杜維明、蘇國勛、甘陽、陳來、倪梁康、閻步克、周國平、王慶節、錢理群、梁治平、陳平原、張隆溪、張伯偉、張旭東、崔之元等當時各個年齡段優秀學者的文章,這些文章幾乎每篇都有大量的讀者,在當時的學術思想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尤其是甘陽原本為《集刊》發刊詞而寫的三萬字長文《八十年代文化討論的幾個問題》(發表於《集刊》第一期第一篇),不僅代表了編委會對八十年代思想討論的總體性看法,而且也成為了八十年代最重要的思想文獻之一。


在「文化熱」漸趨降溫的前夕,甘陽於1988 年選編了一本《中國當代文化意識》。此書以「反叛」與「彷徨」為題,將18 篇文章分為上下編,意在對這一場轟轟烈烈的「文化反思」進行一個階段性的總結,並將此定性為「不成熟的過渡性時代下面所流動著的一般『 意識』及其所蘊涵著的可能趨向」。該書1989 年先後由香港三聯書店和台灣風雲時代出版公司出版,2006 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再版。甘陽在《再版前言》中說:


八十年代似乎已經是一個非常遙遠的時代。八十年代的「文化熱」在今天的人看來或許不可思議:「文化」是什麼?這虛無縹緲的東西有什麼可討論的?不以經濟為中心,卻以文化為中心,足見八十年代的人是多麼地迂腐、可笑、不現代!但不管怎樣,持續近四年(1985—1988)的「八十年代文化熱」已經成為中國歷史意識的一部分,而對許多參與者而言,八十年代不但是一個充滿青春激情的年代,而且也是一個純真素樸、較少算計之心的年代。


90 年代以後,因為國際國內整體局勢的風雲變幻,雖然編委會的思想意識與文化立場一直延續到了94 年的「人文精神討論」,但編委會作為一個民間學術團體已經星散。隨著中國經濟、社會和文化的激烈轉型,80 年代的「文化熱」與人文思想論爭已經由90 年代的「學術規範」與社會科學所取代。編委會成員紛紛在專業領域中深入耕耘,開創出各自新的學術領地與思想天空。


作為與編委會合作最密切的出版機構,三聯書店在90 年代以後根據大陸思想文化的整體狀況而相應調整了出版方向,開始有計劃地梳理20世紀中國文史研究的學術積累,並大力倡導當代原創人文思想學術的出版,「三聯哈佛燕京叢書」、《錢鍾書集》、《陳寅恪集》、《李澤厚集》、「陳來學術論著集」、《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汪暉)、《自然社會》(李猛)等是其中的代表性著作;與此同時,承繼「現代西方學術文庫」的餘緒與精神,依然對西方當代學術理論前沿保持了高度關注,先後推出了「學術前沿」、「社會與思想叢書」、「 西學源流」等大型叢書,是國內三十年來從文化的維度對「中國與世界」之間不斷變換的複雜關係予以長期關注與思考的出版重鎮。

當年編委會的成員90 年代以後大多仍然是三聯的作者和朋友,其中甘陽和劉小楓則與三聯保持了較為密切的合作關係。他們90 年代均負笈海外,先後學成歸國後多有合作,依然靠自己的思考和著作,自己的理念與教育實踐,以及主編多套著譯叢書,廣泛地影響著中國的思想學術界。90年代以來,他們共同或單獨主編了「經典與解釋」、「西學源流」、「文化:中國與世界新論」等多套人文學術叢書,提出了「重新認識中國,重新認識西方,重新認識古典,重新認識現代」的新的問題意識和努力方向,並寄望中國知識界需要同時做三件事:「一是深入研究中國文明,二是盡量了解學習世界史,三是深入了解各種西方人文社會科學理論」,如此才能洞幽燭微,知此知彼,從而把中國幾千年的文明蘊藏掘發出來,貢獻於世界。


「三十年為一世」。「文化:中國與世界」編委會的工作已為時代烙下了深深的刻痕,他們不僅參與了歷史意識的建構,推進了當代中國人文思想的深度發展,也與學界、出版界和廣大的讀者一起,營造了一個共同思考和閱讀的思想空間,澤被了一代又一代的後生學子。這些可寶貴的財富是我們下一個三十年前進的動力。


讓我們致敬編委會的成員,他們是:於曉,王慶節,王煒,王焱,方鳴,甘陽,紀宏,劉小楓,劉東,孫依依,杜小真,蘇國勛,李銀河,何光滬,餘量,陳平原,陳來,陳維綱,陳嘉映,林崗,周國平,趙一凡,趙越勝,胡平,徐友漁,錢理群,黃子平,郭宏安,曹天宇,閻步克,梁治平。


《文化:中國與世界》集刊

開卷語


集刊為編委會成員的重要思想陣地,,並為海內外學者深入研究中外文化提供學術園地。從1987 年6 月到1988 年11 月共出刊5 期,先後刊發了馮友蘭、熊偉、李澤厚、余英時、余敦康、杜維明、蘇國勛、甘陽、陳來、倪梁康、閻步克、周國平、王慶節、錢理群、梁治平、陳平原、張隆溪、張伯偉、張旭東、崔之元等當時各個年齡段優秀學者的文章,重要論題集中於中國文化、西方文化以及中西文化的比較研究。

編委會與《文化:中國與世界》集刊



1986年12月號《讀書》雜誌封底


中國要走向世界,理所當然地要使中國的文化也走向世界;中國要實現現代化,理所當然地必須實現「中國文化的現代化」——這是八十年代每一有識之士的共同信念,這是當代中國偉大歷史騰飛的邏輯必然。


《文化:中國與世界》正是在這樣一種時代氛圍中誕生的。她以「文化」作為戰略研究對象,力圖對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過去、現在、未來進行全面的、持久的、深入的總體性研究和系統性比較,以此為建設當代中國文化作堅實的理論準備和艱苦的實踐探索。


當代中國文化的建設和形成必須具備三個最基本的要素或環節:一、堅持馬克思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二、繼承中國文化傳統、光大中國文化傳統;三、吸取世界文化成果、把握世界文化趨勢——《文化:中國與世界》以此三點作為她的基本方針和奮鬥目標。


為富有想像力地創造出當代中國文化的嶄新形態,為滿懷自信心地眺望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交融會合的遠景,我們願意竭盡綿薄,與大家共同努力。


《文化:中國與世界》編委會


一九八六年一月於北京

編委會與《文化:中國與世界》集刊



《文化:中國與世界》集刊


各輯目錄


第一輯


(1987年 6 月,首印 30000 冊)


開卷語


中國文化研究


八十年代文化討論的幾個問題(甘陽)


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中國文化與現代生活總論(余英時)


自在者說(組詩十六首)(楊煉)


析楊煉的《自在者說》(宇峰)


比較研究


恬然於不居所成——在北美海德格爾學會第十六屆年會上的發言(熊偉)


為旋風命名:曹雪芹與海德格爾([美]L.米勒)


外國文化研究


馬克思·韋伯與「資本主義精神」(蘇國勛)


「上帝死了!」——論尼采「重估一切價值」的思想(周國平)


日本現代化與日本哲學(卞崇道)


文化學基本理論


深描說:邁向解釋的文化理論([美]克利福德·吉爾茲)


本輯文章英文提要


第二輯


(1987 年 10 月,首印 10000 冊)


中國文化研究


「以意逆志」法的源與流——中國古代文藝批評方法論之一(張伯偉)


說「詩史」——兼論中國詩歌的敘事功能(陳平原)


中國繪畫與中國文化(楊煦生 麥荔紅)


儒學第三期發展的前景問題([美]杜維明)


十七世紀中國學人對西方文化傳入的態度(蕭萐父)


比較文化研究


「道」與「邏各斯」——關於德里達對邏各斯中心論所作批判的評註(張隆溪)


中國「詩言志」論與西方「詩言回憶」論——兼論中西詩的起源與特質(王一川)


語言與存在——中西方思維方式與心智深層結構(胡偉希)


西方文化研究


胡塞爾:通向先驗本質現象學之路——論現象學的方法(倪梁康)


論胡塞爾的「生活世界」(海外專稿)([瑞士]凱恩)


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一書主要概念譯名討論——《存在與時間》中譯本後記(陳嘉映 王慶節)


「突入澄明之境「(海外專稿)([美]薩利士)


《存在與虛無》——薩特的倫理世界觀體系——《存在與虛無》譯後(陳宣良)


傳統·影響·誤讀——哈羅德·布魯姆對立實用批評理論述評(唐小兵)


論奈瓦爾詩中的分裂與循環(金絲燕)


詩人何為——論德國新浪漫派詩群(劉小楓)


文化學基本理論


文化學([美]懷特)


文化的整合([美]本尼迪克特)


本輯文章英文提要


第三輯


(1987 年 12 月,首印 5000 冊)


略論現代新儒家(李澤厚)


熊十力哲學及當代新儒家哲學的界定與評價(成中英)


梁啟超對傳統文學觀念的反叛與復歸(夏曉虹)


梁啟超論中西文化(任天成)


魯迅:先驅者心靈的探尋(錢理群)


金岳霖的意念論之分析(王中江)


康德哲學在近現代中國的影響(陳少明)


《中國哲學史新編》回顧及其他(馮友蘭)


說「治」(梁治平)


儒家倫理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余敦康)


東西方人道主義:儒家傳統與斯多葛傳統(比肖普)


東漢名節論(閻步克)


「知識分子」:一個社會角色範疇(塔·帕森斯)


「儒士階層」(馬·韋伯)


本輯文章英文提要


第四輯


(1988 年 11 月,首印 6500 冊)


論梵文本《聖勝慧到彼岸功德寶集偈》(季羨林)


一種兼收並容的現代神學——麥奎利的基督教系統神學(何光滬)


莫特曼的希望神學(安德華)


理查·尼布爾及其《基督與文化》(張賢勇)


布爾特曼和他的神學思想(賽寧 編譯)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羅馬教廷(安希孟)


克爾凱戈爾手機十則([丹麥]克爾凱戈爾)


印度教的宇宙人生哲學(立人)


論中國歷史上的政教合一(范艾)


禪與現代人的主體性問題(尤西林)


禪凈異同論(賴永海)


論僧肇的「有」、「無」觀(鄧曉芒)


論宋代佛教的基本特點(潘桂明)


本輯英文提要


第五輯


(1988 年 11 月,首印 30000 冊)


中國文化中的理性思維(唐逸)


神秘主義與儒學傳統(陳來)


風水觀念與徽州傳統村落形態(張十慶)


中國小說敘事角度的轉變——從「新小說」到「現代小說」(陳平原)


晚清維新派的語文憲章——《馬氏文通》(申小龍)


梁啟超與日本明治文化(夏曉虹)


衛禮賢與中國文化在西方的傳播(楊武能)


人文科學的批判哲學——福柯和他的話語理論(徐賁)


解釋學的邊界性(張志揚)


超越實在論與反實在論——海德格爾和戴維森([美]羅蒂)


一種以「社會批判理論」為基礎的倫理學——弗洛姆《為自己的人》譯後(孫依依)


體驗與寓言:本雅明的意義(張旭東)


帕累托條件與個人自由的不相容性(崔之元)


書林概覽


海德格爾:《尼采》(傅海健)/布爾特曼:《原基督教》(劉小楓)/斯庫爾曼:《想像的見證人》(趙越勝)/里斯曼:《孤獨的人群》(鄭永年)/舍斯托夫:《在約伯的天平上》(徐榮慶)/索洛維約夫:《善的證明》(默默)/瑪里翁與德普蘭:《理性的激情》(杜小真)/兩部英語世界的法律辭書(梁治平)/伊恩·瓦特:《小說的興起》(陳平原)/馬丁:《近年敘事理論種種》(伍曉明)


本輯英文提要

編委會與《文化:中國與世界》集刊



1989年4月號《讀書》雜誌封底

編委會與《文化:中國與世界》集刊



三聯學術通訊


學術出版,評論閑聊,讀書內外


===竭誠為讀者服務===


生活 · 讀書 · 新知三聯書店


sdx_bulletin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理讀書 的精彩文章:

網際網路正在使政治民主化嗎?大數據時代的政治學經典
史學研究與史料研讀
《水滸傳》是一本什麼書?
「確信賣的是自己信以為真的葯」
中國古代法制的時間維度

TAG:雅理讀書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代表團舉辦「女書」展紀念「聯合國中文日」
《中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圖書發行儀式舉行
中國文化始於《易經》,終於《紅樓夢》
《中國古建築叢書》出版
中國的「門」文化
李鴻章:中國五千年官場、權術、人際關係文化的集大成者
國務院新聞辦發表《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白皮書
《中國書法全集—北宋名家卷》中《局事帖》考釋
巴基斯坦中國文化中心「落戶」國家藝術委員會
趙世瑜:從晉祠看中國文化中禮與俗的分合
張岱年: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扇文化
宗白華:中國書法里的舞蹈、音樂與建築
樓宇烈:中國文化中的儒釋道
翻譯家蘇菲:用英語教育推動中國詩歌國際化
專訪《文化苦旅》出版人王國偉:如何拯救中國出版業
台灣學界人士成立「文化中國論壇社」批判「台獨史觀」
中國古典詩歌的文本類型與闡釋策略
晒晒我的《中國共產黨章程》手抄本(一)
《紅星照耀中國》北京熱拍 趙文卓首演張學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