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老中醫,調濕邪郁阻脾胃,一起來品讀吧!

老中醫,調濕邪郁阻脾胃,一起來品讀吧!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把把脈」,搜索關注後獲取更多中醫趣聞!

溫病學是研究溫病發生髮展規律及其診治和預防方法的一門臨床學科,是一門基礎理論和臨床實踐緊密結合的學科。在溫病學界,劉景源是目前國內研究與應用《溫病條辨》的代表性專家,今天就分享一篇劉景源關於解讀濕郁脾胃的文章,一起來品讀吧!

老中醫,調濕邪郁阻脾胃,一起來品讀吧!

五十八、三焦濕郁,升降失司,脘連腹脹,大便不爽,一加減正氣散主之。

再按:此條與上第五十六條同為三焦受邪,彼以分消開竅為急務,此以升降中焦為定法,各因見證之不同也(以下諸條,看其因症變法之妙,可得用古方法——朱評)。

一加減正氣散方

藿香梗二錢,厚朴二錢,杏仁二錢,茯苓皮二錢,廣皮一錢,神曲一錢五分,麥芽一錢五分,綿茵陳二錢,大腹皮一錢。

水五杯,煮二杯,再服。

【方論】正氣散本苦辛溫兼甘法,今加減之,乃苦辛微寒法也。去原方之紫蘇、白芷,無鬚髮表也。去甘、桔,此證以中焦為扼要,不必提上焦也。只以藿香化濁,厚朴、廣皮、茯苓、大腹瀉濕滿,加杏仁利肺與大腸之氣,神曲、麥芽升降脾胃之氣,茵陳宣濕郁而動生髮之氣。藿香但用梗,取其走中不走外也。茯苓但用皮,以諸皮皆涼,瀉濕熱獨勝也。

老中醫,調濕邪郁阻脾胃,一起來品讀吧!

【講評】本條是講濕重於熱郁阻於中焦脾胃的證治。條文中所說的「三焦濕郁,升降失司」,是指濕邪郁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司,因為濕濁瀰漫,可以波及上、下焦,所以說「三焦濕郁」,實則以中焦脾胃為中心。「脘連腹脹,大便不爽」,是濕困脾胃的主症。結合臨床實踐來看,本證的臨床表現多見:身熱不揚,脘腹脹滿,納呆嘔惡,大便溏滯不爽,舌苔白膩,脈濡。

分析其病機,本證是以濕邪為主,熱蘊濕中,所以身熱不揚。濕阻中焦,氣機不暢,脾胃升降失司,所以脘腹脹滿,納呆嘔惡。濕阻中焦則脾胃呆鈍,胃不能正常消磨水谷則易形成飲食積滯,濕夾食滯下注大腸,就見大便溏,或夾不消化食物。因為濕邪黏滯,阻滯氣機,所以大便雖溏而又便下不爽。舌苔白膩,脈濡都是濕邪內蘊之徵。

濕邪郁阻脾胃,治療要以燥濕行氣為主,方用一加減正氣散,這個方劑是由藿香正氣散加減而來。藿香正氣散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方劑,由大腹皮、白芷、紫蘇、茯苓、半夏曲、白朮、陳皮、厚朴、苦桔梗、藿香、炙甘草、生薑、大棗組成,是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的方劑。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焦篇》濕溫門中針對具體病情,在藿香正氣散中去掉大腹皮、白芷、紫蘇、半夏曲、白朮、苦桔梗、炙甘草、生薑、大棗,保留原方中的茯苓、陳皮、厚朴、藿香四味葯,在此基礎上針對不同病情再靈活加減而組成了五個「加減正氣散」。在方中他用藿香梗而不用葉,是為了「取其走中不走外也」,也就是不用其發表作用而取其化濕行氣暢中之功。茯苓用皮,是因為「諸皮皆涼,瀉濕熱獨勝也」,也就是取其利濕瀉熱作用。

一加減正氣散有燥濕行氣,消食導滯之功。方中藿香梗辛溫芳香,化濕行氣,與厚朴、大腹皮、陳皮相配,辛溫與苦溫並用,辛開苦降,燥濕行氣,疏通氣機。神曲、麥芽醒胃消食化滯。茯苓皮、茵陳相配,滲利濕濁,茵陳又有芳香化濕的作用。杏仁降肺氣以利大腸,又兼通調水道。諸葯配伍,祛除濕濁,消食導滯,宣暢氣機,升清降濁以調理脾胃的升降功能。

友情提示:微信搜索公眾號「把把脈」,小師妹在這裡等你哦!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把把脈 的精彩文章:

老祖宗教你怎樣煮飯「令人瘦,去人脂」
深冬會食補,就吃下面的4物,體弱多病者的滋補佳品。
臨證妙用桂枝湯的實例,4則醫案,以饗同好!

TAG:把把脈 |

您可能感興趣

葯吃多了,胃氣一定受損傷!脾胃不和,老中醫送你一碗黃金粥!
它是大肚腩的剋星,睡前喝一杯它,去濕消腫健脾胃
它是大肚腩的剋星,睡前喝一杯,去濕消腫健脾胃
胃寒、胃痛忍不住?養脾胃,老中醫推薦必喝一杯茶
趙進喜:脾胃濕熱百病生!去濕,這幾招你一定要知道
脾胃濕熱生百病!去濕氣,這幾招要記住!
秋天脾胃易受傷,這幾種食物,把脾健起來胃暖起來!
這兩種一起炒,超開胃下飯,它還可以暖脾胃,解毒
夏天腹痛拉肚子,你的脾胃被「凍住」了!這味葯出手,寒邪盡退
夏天腹痛拉肚子,你的脾胃被凍住了!這味葯出手,寒邪盡退
中醫:沒吃飯恐傷脾胃,吃再少也瘦不下來!
脾胃有濕熱,百病易生,去濕熱,這幾招你一定要知道!
入暑必喝這道湯,去濕熱,健脾胃!
它們是大肚腩的剋星,每天睡前喝一杯它,去濕消腫健脾胃
滋陰補虛,調理脾胃,只需喝一碗它!
脾胃差,脾胃弱,疾病生!難長壽!教您一妙招把脾胃調!
肚子漲不消化,那是脾胃睡著了,小方喚醒它!
脾胃不和?粥中加一把葡萄乾,養出一個好脾胃!
「內濕」源於脾胃,要祛濕這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