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顏真卿《麻姑仙壇記》臨習指導

顏真卿《麻姑仙壇記》臨習指導

一、顏真卿與《麻姑仙壇記》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曾做平原太守,世稱「顏平原」,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故又稱「顏太師」、「顏魯公」。

顏真卿家學淵源,其五世祖顏之推是北齊的著名學者,著有《顏氏家訓》。據載,顏真卿的書法受姻親殷氏影響較大,又吸取褚遂良和張旭的筆法,也與懷素討論過用筆的訣竅。中年以後,他終於突破「初唐四家」瘦硬書風的窠臼,集眾家之長,出繩墨之外,創造出一種筋肉豐滿、骨骼雄健的新書體,後人稱之為「顏體」。其書點畫厚重飽滿,結體寬博端正,章法茂密豐實,體現出豪邁雄強、莊重挺拔的藝術風格。北宋朱長文在《續書斷》中把顏真卿書尊為「神品」,並說:「其發於筆翰,則剛毅雄特,體嚴法備,如忠臣義士,正色立朝,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顏真卿《麻姑仙壇記》臨習指導

《麻姑仙壇記》全稱《有唐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是顏真卿楷書的代表作。該碑立於唐大曆六年(公元771年),後遭雷電毀佚,有原拓影印本行世。碑文蒼勁古樸,骨力挺拔,線條粗細變化趨於平緩,筆畫少波折,用筆時出「蠶頭燕尾」,多有篆籀筆意。其結體因線條厚重,為了在字的中宮留出余白,以避免壅塞,不得不竭力向四周擴張,外拓的寫法被推向極致。後來的《顏家廟碑》渾厚過之,但寬博、端莊、剛毅、沉雄有所不及。《麻姑仙壇記》是中國書法史上的典範之作,是我們學習楷書的優秀範本之一。

二、《麻姑仙壇記》的筆畫特徵

顏真卿書法作品眾多,風格多樣,絕少雷同,但總體上都表現出雄厚、莊重、鬱勃的風貌。《麻姑仙壇記》的用筆以篆法入楷,骨力挺拔,起筆、收筆多藏頭護尾,精力內蘊,含而不露。下面將具體分析各種筆畫的特徵,以便進一步幫助大家臨寫。

1.點畫的特徵

點是構成漢字的一種重要筆畫,許多筆畫都是由點而出,由點而收。點在「永字八法」中叫做「側」,因筆鋒顧左瞰右,審其勢而側之,故稱之「側」。王羲之云:「倘一點失所,若美入之病一目;—畫失節,如壯士之折一眩。」積點成畫,積畫成字,積字成篇,由是可見,要學好書法,就必須先把點學好。《麻姑仙壇記》中點畫寫法多變,形態上有方、圓、長、橫、斜、挑諸多種類,但每畫無不落筆峻勁,呼應庄和。

右側點是該碑中用得最多的一種,如左圖中「字」字上點。這種點畫狀如瓜子,上光下圓,如欲滴之露,富有張力美。有時,該點略微彎曲,以顯柔勁之姿。

左側點是該碑中獨具特色的一種點畫,其位置與右側點一樣,距離字中心較遠,充分體現了顏字內松外緊的特點。如左圖中「少」字左點。

《麻姑仙壇記》中的點變化多樣,如左圖中「被」字首點以短橫來替代,「麻」字上點則變為豎點,「亦」字左下點變為挑點。即使是同樣的曾頭點,在該碑中也是變化無窮,如左圖中「弟」字上兩點寫成「八」字狀,這是顏字的通用寫法,該碑也不例外;但「並」字上兩點卻寫成了兩小撇,一出鋒銳一出鋒鈍;到了「美」字,則又變化成「羊首法」,這是借鑒篆法的寫法,使字更顯生動。當有三點在—起時,它又用三小直並列來代替,如左圖中「經」字左下三點;而該字的右部幾點則以行書筆意將上下兩點連寫,使整個字顯得非常靈動。《麻姑仙壇記》中的點畫還有許多不同的寫法,臨寫時一定要仔細觀察,注意歸納。

2.橫畫的特徵

橫畫在「永字八法」中稱「勒」,它主要起字的骨架作用。南宋姜夔云:「橫直畫者,字之體骨。」王羲之對橫畫的寫法也有這樣的論述:「若平直相似,狀如運算元,上下方整,前後齊平,此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

《麻姑仙壇記》中的橫畫,均取斜勢,左低右高,但角度不大,起筆處多見方筆,收筆時則以圓筆藏鋒為主。其橫畫並無《勤禮碑》那樣強烈的粗細對比,而以相近的筆畫精心排列,顯得沉穩、端莊。如果有幾個橫畫並列一字中,也無《勤禮碑》中左尖、右尖之變化,—任粗細如一,更顯挺拔雄健、古樸凝重。

該碑中橫畫的變化多見於行筆過程中,書寫時,筆鋒稍有抖動,不是—滑而過、平鋪直敘,需略帶些「屋漏痕」之意。其粗細變化莫測,韻味無窮,忽而左邊粗,忽而右邊粗,忽而中間粗,運筆熟中帶生。多橫的字,其橫畫上下間距均勻,左右參差不齊,長短配合,在變化中體現生動自然。

右圖中,「十」字長橫用分法行筆,筆毫平鋪,萬毫齊力,故筆畫顯得很精勁;「手」字下橫起筆重而粗,收筆圓而較輕,與中間短橫形成明顯對比;而「言」字和「王」字,其橫畫較多,但它們卻極盡變化,無一筆雷同,兼用篆籀、古隸筆法人楷,故其筆畫顯得質重遒厚。

總的來說,《麻姑仙壇記》中橫畫的起筆較慢,在運筆時速度比起筆適當快些,以便產生力度,藏鋒收筆稍慢,以避輕飄板滯。這些都是在臨寫該碑時要注意的問題。

3.豎畫的特徵

豎畫在漢字結構中起支柱作用。古人云:「豎如萬歲枯藤。」因此,豎在結字中占重要位置。《麻姑仙壇記》中的豎畫,由於所處的部位不同,因此筆法、筆勢也不盡相同:如處於字的左邊,則向左彎曲;如處於字的右邊,則一般向右彎曲,以取得外拓之勢。如右圖中「山」字的豎畫微向左靠,其形狀則微微向左彎曲。右圖中的「川」字,中間豎為垂露豎,起筆重按,中鋒向下行筆,最後回鋒收筆,形同水滴,垂而不落,而第三筆則為懸針豎,用筆健挺渾厚,兩豎與豎撇並立,使該字有頂天立地之態。

顏真卿《麻姑仙壇記》臨習指導

4.撇畫的特徵

撇在「永字八法」中稱為「掠」,取飛燕掠檐而下之意。其出鋒時要爽利展開,但力量要送到,不可虛尖。唐太宗李世民曰:「為撇必掠,貴險而勁。」《麻姑仙壇記》中的撇畫逆鋒著紙,隨即頓筆,順勢中鋒力行,逐漸提收,力送筆端,沉著矯健,如斷犀象之牙,無半點靡弱之氣。

下圖中,「方」字撇畫用篆籀法,行筆時筆亳亦鋪亦堆,筆象沉鬱雄強;而「爪」字上撇為短撇,逆鋒起筆後極力兩面削鋒出筆,勁速鋒銳;「大」字為長弧撇,其弧度較勻稱,而且.筋骨蒼勁、堅韌、厚重;「威」字左撇則是回鋒撇,是該碑較為典型的一種撇畫,用篆籀法向左下弧行,筆行至下鉤處,即提筆略縮回,繼續循勢向左下頓筆圓足後退回,待筆直鋒正、蓄勢已足後,用爆發力向左或左上方超出,使出鋒處銳如短刺。

5.捺畫的特徵

捺在「永字八法」中稱為「磔」。清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云:「捺為磔者,勒筆右行,鋪平筆鋒,儘力開散而急發之。」唐太宗也云:「為波必磔,貴三折而遣亳。」

《麻姑仙壇記》中的捺畫獨具特色,與顏真卿其他帖中的捺法有較大區別。其尾部捺腳變化最為豐富,似乎有兩個鋒尖,一長一短,中間凹陷,筆畫的腰部有時略顯側鋒,下部邊緣出現折線狀,捺腳處具有一種金石韻味的殘缺美。

下圖中「及」字捺畫為斜捺。此種捺如向下凸的弧線,有時在後面還有一小段直線,行筆往下而鋒乃漸開,畫亦漸粗,至三分之二處畫已最粗,駐筆微頓,縮回,再拖鋒出筆,顯得老練遒勁。下圖中「之」字的捺畫是平捺,一波三折、「蠶頭燕尾」,粗細、方向也隨勢調整,戰筆外發,得意後徐徐出之,古意盎然。

顏真卿《麻姑仙壇記》臨習指導

6.鉤畫的特徵

鉤在「永字八法」中稱「趯」,即跳躍的意思。王羲之云:「鉤如勁松倒折,落掛石崖。」清包世臣云:「鉤之超者,如入之趯腳,其力初不在腳,猝然引發,而全力遂註腳尖,故鉤末斷不可作飄勢挫鋒,有失趯之義也。」

顏真卿《麻姑仙壇記》臨習指導

《麻姑仙壇記》中的鉤畫特徵是鉤尖短小尖利,狀如鳥嘴,下部重頓,呈垂露狀,古樸渾厚。有些鉤稍出鋒,有些鉤乾脆不出鋒,將其隱跡於豎中,含蓄而凝重,筋力內含,鋒隱勢存。在寫鉤時,還要特別注意此碑用筆的一個重要特徵——篆籀、古隸法。如左圖「色」字、「忽」字、「求」字的鉤畫。

7.折畫的特徵

折畫是由橫畫和豎畫組合而成的筆畫,寫好該畫的關鍵是要把兩筆的結合處寫好。《麻姑仙壇記》中的折畫以圓折為主,緩折輕頓,橫與豎的粗細差別不大。它主要有三種:第一種如左圖中的「神」字,此折內外皆圓,完全是運用篆書的書寫技巧;第二種折是外圓內方折,如左圖中的「再」字;第三種如左圖中的「便」字,折分成兩筆完成,先寫橫畫,至折處再起筆寫豎,兩筆之間筆斷意連。

8.折畫的特徵

南宋姜夔在《續書譜》中指出:「挑趯者,字之步履,欲其沉實,或長,或短,或向上,或向下,或向左,或向右,或輕出而肖斜,或隨衄而峻發,名隨字之用處。」《麻姑仙壇記》中的挑咽變化豐富,但有一個明顯的特徵是起筆較重,出鋒較短,尤其是「三點水」中的挑畫更為明顯,給人以犀利、剛勁的感覺。如左圖中「汝」字:「括」字、「瀑」字的挑畫。

三、《麻姑仙壇記》的結體特徵

要臨寫好《麻姑仙壇記》,除了對其筆畫特徵有一個明確的理解外,還必須掌握其基本的結體特徵。這裡將簡單介紹它的結體特徵。

1.結構下壓,靜中寓動。《麻姑仙壇記》中的每個字,其結構極盡變化,但其中有許多字是重心下移,妙在平中見奇,給人以一種端莊、憨厚的感覺,越看越讓人覺得可愛。而且有些字的筆畫處理非常到位,靜中寓動,妙趣橫生。如下圖中的「半」、「華」二字。

2.四角撐滿,端嚴緊密。《麻姑仙壇記》的結體筆勢開張,四滿方正。其筆畫組合疏密均勻,嚴整不懈,平穩雄健。如下圖中的「倒」、「蔡」二字。

3.凝重古樸,寓巧於拙。清傅山云:「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這在理論上給人一種新的審美觀點。然而顏真卿卻早就將這一審美觀念付諸於其書法作品中,《麻姑仙壇記》便是很好的—例。如下圖中的「何」字、「麻」字,這蓄勢藏鋒的筆法,分熔篆鑄的線條,還有這氣勢恢弘的結體,無不顯示出它的「拙」味。此外,我們在品味其「拙」的同時,還能感覺到「巧」的氣息。

4.體態沉雄,氣象恢弘。《麻姑仙壇記》中,每個字都是體態沉雄,氣象恢弘,這是該碑結體上的一個奧妙。尤其是在一些左右結構的字上,它並不講求穿插,而是恰恰相反,盡量在體態上使左右各自獨立,但神情上又要形成藝術整體,這樣就使得該碑沉雄、圓渾而又蒼老。如下圖中的「顏」、「謂」二字。

為了讓廣大臨習者更好地掌握《麻姑仙壇記》的結體特徵,後面筆者將單獨對一些字進行具體分析。

顏真卿《麻姑仙壇記》臨習指導

四、《麻姑仙壇記》的結體分析

顏真卿《麻姑仙壇記》風格拙樸古雅、內斂含蓄,融篆籀之氣於楷法,線條如萬歲枯藤,結體寬博大方,寓奇逸於剛正,真可謂蒼古沉雄,筋骨盡備,內蘊宏博,儀態萬端。下面我們對單個字進行分析。

下圖中的「日」字,結體高雄,取篆之縱勢,法隸之寬博。仔細審視,其左豎如篆豎微傾,橫畫起筆不與豎畫相接,折畫折中帶轉,重筋含骨。其豎畫如弩,直中見弧,中橫圓厚,下橫左實右虛,與上橫左虛右實相映成趣,使端莊之中透出靈氣,呈意密形疏之意象。

下圖中的「光」字,可以說是以篆意入楷的典型範例。「火」部借篆形,結體高偉軒昂。整個字布白上密下疏,筆畫沉重、堅實、勁挺、拙澀。其點畫各具其法,筆勢縱橫有象,臨寫時要留心渾宏氣質的表現,不可寫得圓、嫩、弱、乏。

下圖中的「往」字,左右兩豎均著意向外寫開,形成筆畫四周布滿、中間空闊、全字撐足之形勢。此字除左部寫得特別峻偉、右部寫得方正而參差外,尤為驚絕處是最後—一橫的斜仰寫法,看上去給人以向外縱去的動感。

下圖中「海」字四角佔滿,撐成渾宏格式,給人以體格堅實、精神充沛之感。細觀之,我們又會發現,此字右部上下分開,虛白有「海闊天空」之朗;左右錯位,使中部有「虛懷若谷」之概。全字密處凝於右下部,中上部卻十分空疏,真是寬處愈寬、密處愈密。右部「每」上邊—短撇落筆千鈞,使空處不虛;下邊筆畫提筆著大力寫細挺,使密處不迫。這種疏處造密、密處令疏的手法,實令人讚歎。其中間一橫左探,以使左右緊挽不至渙散;下面橫畫收筆頓收,更使全字向外擴張之力加強,令人心藹神馳。

顏真卿《麻姑仙壇記》臨習指導

下圖中的「在」字用筆直取古文凝重之趣,復加掀雷揭電之勢。該字結體雄峻而又有「對此若倒東南傾」之險,中間留白特整特疏,且與四周留白相連接,甚有太廟穹蒼、浩氣流走之勢。全字既雄且險,留白彌滿且疏。

下圖中的「成」字給人以雍容寬博的感覺。其左撇與戈鉤的支撐,使全字形成均衡對稱體態;橫畫上移,鉤畫寫滿,撇畫加長,使全字氣格充沛。由於此字用筆堅實沉穩,留白形狀整且圓渾,故給人以平和端莊之感。

下圖中的「其」字結體中正寬博,用筆厚重沉雄。其用筆按中見提,左輕右重,筆畫於規整中有長短之別,下面兩點略偏右,使字在謹嚴中見活氣。

下圖中的「立」字用筆端正,方圓互見,結體偉岸、謹嚴。其點畫起筆較高;上橫畫稍長,使整個格局顯得飽滿;兩點取篆之意,似隸之形,高且內傾;長橫斜落筆,使起筆處呈方形,整個橫畫直勁,骨力甚強,收筆微作點狀,圓按回鋒,使之充滿篆籀之氣。

下圖中「王」字穩重高闊,上橫下覆,下兩橫微仰,取篆之意,平穩中有變化,讀之感到威而不猛,有莊重沉穆之勢。

下圖中的「而」字體格舒展博大,用筆尤顯剛勁。該字橫畫較長,將上部佔滿,致成寬博格局;撇畫偏左,又透險勢,下部穩實堅勁,四豎筆有垂露、有懸針,或上粗、或下重,無一同者,骨力洞達、氣度軒昂;鉤畫堅實勁利,銳氣中見沉穩。

顏真卿《麻姑仙壇記》臨習指導

五、後世書壇名家對《麻姑仙壇記》的學習

1.譚延闓與《麻姑仙壇記》

通過對前幾講的閱讀,我們對《麻姑仙壇記》應該有了一個非常清晰的了解,對其用筆和結體特徵也掌握了七八成,這給我們進一步臨習奠定了較好的基礎。筆者認為,除就該碑本身進行臨習外,對後世書壇名家於該碑的1臨習、應用加以關注與借鑒也是必不可少的。綜觀書史,臨習並應用此碑者,筆者認為近代的譚延闓可謂是—大高手。

譚延闓(1880—1930)字組庵,又字組安,號畏三,湖南茶陵人。工正書,取法顏真卿,用筆取勢雍容渾厚,氣魄雄偉,近世學顏書者無出其右。左面例字選自譚延闓臨《麻姑仙壇記》墨跡。從臨作來看,譚延闓非常準確地把握了《麻姑仙壇記》的整體風格。他將顏楷「大小合一、展促方正、多期滿格」的典型特徵把握得非常好,不但形似,而且神似,學到了《麻姑仙壇記》的精髓。如左圖中「十」字,筆畫雖少,但寫得開展厚重。再如「曾」字,筆畫較多,則寫得緊縮勻稱。此正如清鄧石如說的「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生」。

在臨習《麻姑仙壇記》的同時,也可將顏體其他的如《顏勤禮碑》等拿來加以對比,找出它們之間的共同點與差別。同時還可參照錢灃和華世奎的碑帖,看他們學顏後是怎樣變化、形成自己風貌的。後面我們將簡單對止仁人作一介紹,以伺臨習者有—定的參照。

2、錢灃與《麻姑仙壇記》

在學習顏楷且能融合古今而出新意的行家裡手中首推清代的錢灃。

錢灃的楷書從顏真卿書法人手,得顏字的精神氣質而不求形似。在他的楷書中可以看到受《麻姑仙壇記》的影響很大。其作品中不乏險奇的結體和用筆,但卻很美,可見他能把握住顏體神髓,進而融會貫通,不拘成法,形成自己的風格。這正是錢灃對顏書體系的發展和貢獻。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把錢灃的書法評為「佳品之上」。事實上,清代中葉的書法大家何紹基、翁同龢對錢灃也推崇備至,曾經常將其書法懸掛滿室,專心揣摩。楊守敬《學書邇言》稱:「自來學前賢書,未有不變其貌而能成家者,獨有錢南園學顏真卿,形神皆至,此由於人品氣節不讓古人,非襲取也。」對錢灃評價更高的還有李瑞清,他說:「南園先生學魯公而能自運,又無一筆無來歷,能令君謨(蔡襄)卻步,東坡失色,魯公後一人而已。」繼而他又說:「以陽剛學魯公,千古一人而已。」

錢灃楷書(見圖)最大特點是平正姣麗。其結體穩健多變,蒼勁中時含秀潤,「平正」與「姣麗」相輔相成,兩者矛盾統一。此為書藝之最高境界,一般人很難做到。錢灃對顏書的這種學習創造是頗值得我們研究的。

顏真卿《麻姑仙壇記》臨習指導

顏真卿《麻姑仙壇記》臨習指導

3、華世奎與《麻姑仙壇記》

顏真卿《麻姑仙壇記》臨習指導

學顏字能得其精髓者除錢灃外,還有一位當數民國時期「津門四大書家」之一的華世奎了。

華世奎的書法主要取法顏真卿,尤其受顏楷《麻姑仙壇記》影響很大。他的書法總的來說是點畫精嚴,挺拔厚重,氣象博大。具體在字形結構上,其書體態豁達端正、雍容大方,而且筆畫較為平直,左右對稱,字字都以正面示人,具有莊重正大的氣度,且橫豎粗細變化較小。在用筆上,其書又巧妙地運用藏鋒,採用夕阡石的用筆方法,更吸取篆草挺拔綿韌的筆意,遒勁秀潤、寓巧於抽。如右圖中「人」、「又」、「生」等字筆畫雖少,但用筆沉穩,使字顯得凝重雄偉;而「諱」字則左虛右實,左方右圓,對比巧妙,搭配靈活;「治」字點畫錯落、照應,同為點畫,卻姿態不同;「儒」字用筆多變,且儀態自然,疏朗飄逸;「子」字上緊下松,高縱異群。在布局上,其書行與行之間、字與字之間大都比較緊密,且均寫得開闊雄壯,使整體顯得充實茂密,字裡行間洋溢著充沛的氣勢。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沃德利成書畫院 的精彩文章:

李白《上陽台帖》及歷代題跋
王鐸行書《七月寫懷之十九》
典型幾個字的行草書法解析
歐顏柳趙不糾結

TAG:沃德利成書畫院 |

您可能感興趣

智永《千字文》臨習指導
王羲之《樂毅論》臨習指導
《石門頌》臨習淺談
《石門銘》臨習指導參考
《九成宮》臨習攻略指南
談臨習《集王聖教序》
怎樣臨習鍾繇小楷《宣示表》
臨習顏真卿《勤禮碑》的方法
「二爨」——《爨龍顏碑》《爨寶子碑》的譯文和臨習方法
怎樣臨習《石門銘》
怎樣臨習《十七帖》
怎樣臨習《嵩高靈廟碑》?
怎樣臨習《麓山寺碑》以及原文註解
趙孟頫《前後赤壁賦》臨習指南
王羲之的《十七帖》最強臨習指南!
孫曉云:《聖教序》臨習要領
《石門頌》臨習要點
歐楷《九成宮》臨習詳盡攻略
《九成宮》臨習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