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謹慎的樂觀與絕望的悲觀——評介賈雷德·戴蒙德《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上)

謹慎的樂觀與絕望的悲觀——評介賈雷德·戴蒙德《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上)

《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Collapse:HowSocietise Choose to Fail or Succeed)是由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生理學教授賈德·戴蒙於1997年所著。作者以對失敗的比較案例研究,試圖為當今的人類社會提供一條生存與發展之道。(圖片源自百度百科)

謹慎的樂觀與絕望的悲觀——評介賈雷德·戴蒙德《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上)


作者田 松(本號主編,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責編 許小編 劉小編



作為評論者,過多地指責作者沒有寫到的事情是不公正的,因為這意味著,要求作者按照我的思路去想問題,同時,也是一種莫名的優越——相信自己之所思所想比作者更為高明。所以,我應該多說一說我從作者那裡看到了什麼,而不是期望作者說出我要說的話來。

戴蒙德教授是一位優秀的大眾文本寫作者,這部《崩潰》就如他那部獲得了普利策獎的《槍炮、細菌和鋼鐵》一樣,提供了豐富的信息,並將這些信息以他的方式進行了梳理。正如此書的標題和副標題所說,這是一部關於人類文明興衰成敗的著作。這裡,「社會」是個複數,其實應該把它理解成「文明」或者「文明系統」。在這部書里,戴蒙德考察了從遠古至今十幾個「文明系統」——其中有些系統崩潰了,而有些系統依然延續著。戴蒙德的著眼點在於崩潰,所以著重闡釋或者重構它們崩潰的過程以及原因;或者試圖說明,那些依然存在的文明系統,為什麼能夠延續至今而沒有崩潰。

謹慎的樂觀與絕望的悲觀——評介賈雷德·戴蒙德《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上)



作為一位學過幾年物理的人,我對戴蒙德教授分析不同文明系統的基本方法感到熟悉與親切。他所謂的「比較分析法」,正類似於物理學中的「隔離法」與「替換法」。簡而言之,要分析一個複雜系統,先分析這個系統最簡單的狀態,把複雜系統變成簡單系統,然後再逐漸增加變數,改變參數。對於文明這個複雜系統,戴蒙德找出了五個變數,這就是他在書中反覆提到的五點框架:「生態破壞、氣候變更、強鄰在側、友好的貿易夥伴、社會如何回應環境」(p8-9)。戴蒙德試圖用這五個變數,對他所分析的文明的崩潰進行解釋,這些變數的不同組合,對應著不同的文明。


從方法上說,戴蒙德全書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原始文明,由於這部分文明已經消逝,戴蒙德是通過考古學的證據,對其進行復原;一個當代的文明,戴蒙德更多地利用社會學的、人類學的以及當代科學的現實依據,對其文明進行描述。這兩個部分採用的方法是不一樣的。

戴蒙德所分析的第一個文明系統是美國的蒙大拿州,這是一個現代文明,一個複雜系統。不過,如江曉原教授在序中所說,這一部分相當於一個引子。「蒙大拿自身的經濟已無法支撐蒙大拿人的生計,它必須得依賴美國其他地方才能生存下去。」(45頁)戴蒙德把蒙大拿作為世界的縮影,表達了對整個世界當下狀況的憂慮。這個世界就像蒙大拿一樣,其實是不可持續的。「如果蒙大拿像歐洲人登陸前的復活節島那樣,是一個孤島,它目前所擁有的第一世界的經濟可能早已崩潰,而且從一開始就無法發展起來。」(45頁)


復活節島是戴蒙德所分析的最簡單的文明系統,因而也最具象徵性。它與外界幾乎沒有物質交換,可以看作一個孤立系統。


最簡單系統:復活節島的崩潰

謹慎的樂觀與絕望的悲觀——評介賈雷德·戴蒙德《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上)


復活節島


復活節島以巨石像知名於世,石像現存近400座,大部分重約10到270噸,最高的一座石像竟然高達五層樓。(49頁)這些石像意味著這裡曾經存在著輝煌的文明。然而,當歐洲人在18世紀來到復活節島時,原有的文明已經崩潰了。19世紀,島民被歐洲人帶去的天花等傳染病感染,又被歐洲人綁架作為奴隸販賣,在1860年代初的時候,剩下的三千島民又有一半被綁做奴隸。1872年,原島民僅剩111人。(77頁)對於島上曾經有過的強盛,島民只有一點點口頭的記憶。以至於人們很難把那些巨石像與島民自己的文明聯繫起來。以至於在1970年代,一位通俗讀物作家豐·丹尼肯一本正經地稱這些巨石像為外星人所造。


復活節島是荷蘭人雅各布·羅澤維恩於1722年復活節(4月5日)那一天撞到的。他們發現島上居民唯一的渡水工具是幾隻漏水的簡陋木筏,這使他感到非常詫異,因為這樣的工具顯然不足以使島民從外部來到復活節島;那些巨石像同樣讓他困惑,因為島上沒有樹木,無法提供粗壯的木材和繩索;他還發現,島上沒有比昆蟲更大的本土動物可供食用,唯一的家禽是雞。但是同時他還發現,島上分散的自然資源需要一個複雜的社會才能支配。(51頁)


在這部書里,戴蒙德綜合了考古學家、古生物學家、植物學家等各個領域的研究,對復活節島上曾經有過的輝煌文明進行了重構。戴蒙德旁徵博引,條分縷析,娓娓道來,如同親見。在此簡述如下:

復活節島上的原始島民是來自亞洲的波利尼西亞人,他們善於航海,帶著農作物和家禽不斷開拓。公元1200年的時候,這一片海域每一個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都有他們的身影。(54頁)考古依據表明,各個島嶼之間有密切的聯繫。但是,登上復活節島上這一支卻很可能完全與外界隔絕,直到被羅澤維恩重新發現。(56頁)於是,復活節島就成為孤立系統的最好標本。一個文明系統在一個相對獨立的區域獨立地發展了幾百年,最終走向崩潰。


根據碳同位素測定,復活節島第一批人類定居點的可靠年代為公元900年。根據房屋屋基或者根據石像數來估計,復活節島人口最高時在6千人到3萬人之間。島民耕種了島上絕大部分土地,(58頁)曾經有發達的農業。復活節島上的土地被分成了11(或者12)份,由11(或者12)個部落掌管。這些部落可能有過激烈的競爭,但是最後達成了團結,因為島內分布不均衡的資源均衡地出現在各個部落。石像則是出於宗教原因或者是部落之間的炫耀。


運輸和安裝石像所需要的樹木和繩索其實都是來自本島。因為花粉分析表明,復活節島在人類抵達之前,「非但不是不毛之地,相反是一個樹木繁茂的亞熱帶森林。」(69頁)其中有大量可供人類利用的植物,比如棕櫚的汁液可以釀酒、製糖;堅果可食;葉子可以蓋屋頂,做籃子、草席和風帆;樹榦可以用來運輸石像,製造木筏。動物考古學家則發現,在人類前來定居之前,至少曾有25種海鳥來此產卵築巢,是整個太平洋地區種類最豐富的海鳥繁殖地帶。(70頁)


對人類定居點的考古表明,島民最初的肉類食物包括海豚、魚、貝類、鳥、老鼠和海豹、海龜。但是後來,「真海豚和金槍魚從島民的餐桌上不見了,只剩下一些近海的魚類可以捕撈。而陸鳥也從他們的飲食結構中消失了。原因很簡單,每一個物種都是由於過分捕撈、濫伐森林和鼠類掠食從而慘遭滅絕。」(72頁)貝類的情況也類似,大貝越來越少,島民只好改吃小的,越吃越小。


森林滅絕的原因很多。運輸和安裝石像,火化遺體,製造獨木舟以及用作柴薪。人類的砍伐在15世紀達到高峰,直到17世紀森林殆盡。(73頁)由此產生了一系列嚴重的後果。「對島民而言,最直接的後果是失去了原料來源、野生動物,農作物產量也大大減少。」(73頁)森林減少導致水土流失,農田失去屏障和養分,日漸貧瘠。野生食物逐漸絕跡,因為沒有可以出海遠航的獨木舟。陸鳥滅絕,海鳥僅存原來的三分之一。最後發生饑荒,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一度輝煌的文明徹底崩潰。


「復活節島孤立的處境清楚地提供了一個過分利用資源的社會如何自我毀滅的例子。」(83頁)在戴蒙德考慮的導致崩潰的五點因素中,復活節島不存在友鄰問題,也沒有氣候變化的證據,所以只剩下兩點:一個是人類對環境的破壞,一個是這種環境破壞背後的政治、社會和宗教原因。(84頁)其實,這兩點說的是一個問題:人類怎樣處理好和自己所處環境的關係。後者是人類的行為以及這種行為背後的社會文化,前者是這種行為所導致的環境後果。


戴蒙德認為,復活節島是一個隱喻,是地球本身的隱喻。「地球存在與太空中,就像復活節島孤立於太平洋一隅。當復活節島民陷入困境之時,他們五處可去,無人救援。同樣,當災難來臨,我們作為地球人也一樣插翅難逃。」(84頁)


相似自然環境下的不同文明——變數替換的對比分析


在其餘的章節中,戴蒙德繼續用這種方法分析各種不同的文明系統,包括已經消亡的文明和現代文明。有些文明有更多的文字記載,可以不用像處理復活節島這樣大費周章。對於不同的文明,戴蒙德考察了不同的變數,而有些特殊的案例,恰好能夠幫助戴蒙德進行比較分析。比如在源自斯堪的納維亞的維京人在北大西洋不同島嶼進行擴張,導致了不同的結果,客觀上成為「意義重大的自然實驗」(139頁)


冰島,北大西洋中的一個島國,位於大西洋和北冰洋的交匯處

謹慎的樂觀與絕望的悲觀——評介賈雷德·戴蒙德《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上)



一部分維京人在公元800年到1000年來到了北大西洋的一些島嶼。「北大西洋群島中的六個殖民地好比是研究同源社會的六個平行實驗。……奧克尼、設得蘭和法羅諸島的殖民地順利地發展了1000多年,從沒遇到過嚴重的生存問題;冰島殖民地最終克服貧窮和一系列政治動蕩也堅持了下來;格陵蘭的維京社會只存在450年;而文蘭殖民地則不到十年就棄甲而逃。」(147頁)戴蒙德認為,「最主要的四個環境變因如下:船隻從挪威和英國出發所需要的航行時間和海洋距離、來自非維京居民的阻力、發展農業的合適性,特別是緯度和氣候、環境的脆弱性,尤其是土壤侵蝕和森林消失等問題。」(147頁)這四個因素,都可以理解為對前述五點框架的細化。戴蒙德對其中五個島嶼奧克尼、設得蘭、法羅、冰島和文蘭「由近到遠、由富到貧」做了相對簡單的分析。前三個由於距離挪威或英國航程較近,能夠與歐洲大陸構成經濟共同體,並且島嶼自身的資源相對豐足,所以文明得以延續。而文蘭位於北美,與歐洲大陸距離遙遠,雖然資源極其豐富,但是維京人沒有考慮過怎樣與當地印第安人和平相處,而是採取了戰爭策略,遭到了印第安人的頑強進攻,不得不退出了這塊地方。冰島的情況相對特殊一些。


冰島的自然生態非常脆弱。維京人剛剛殖民冰島時,也曾按部就班地把他們在老家大陸生存模式照搬過來,開墾、養殖、狩獵。殖民者登陸之前,冰島四分之一的土地覆蓋著森林,但是在短短几十年內,島上80%森林被清除一空,用作牧場。目前冰島的森林覆蓋率只有1%(153頁)。在復活節島曾經發生過的事情幾乎要重演一遍。所幸「維京人終於醒悟過來,開始尋求補救辦法。他們不再丟棄大塊的木頭,不再飼養會破壞生態的豬和山羊,也放棄了大部分的高地。」(154頁)牧場主們相互合作,主動限制綿羊的數量。使冰島的生存得以維繫。


丹麥政府於1397年開始統治冰島,曾經真誠地想要提高島民的生活條件,但卻遭到冰島人的拒絕。冰島人認為「無論做什麼改變,都只會把事情變得更糟。」「這不是一個經得起反覆實驗的國家,腳下的土地太過脆弱。如果按照我們目前的生活方式進行,至少一部分人能活下來。」(154頁)


幸運的是,「從中世紀後期開始,鱈魚乾貿易的增長刺激了冰島的經濟。」「今日的冰島由於豐富的魚類資源、地熱和河流水力發電,再加上不再為造船的木頭髮愁(現代船用金屬造就),這個歐洲以前最貧窮的國家搖身一變為全世界人均最富裕的國家之一。」(155頁)


然後,戴蒙德用相當長的篇幅對格陵蘭維京社會發展和崩潰進行了細緻的描述,就如前面對復活節島的描述一樣。


「格陵蘭」雖然意為綠色的土地,其實一片冰天雪地,其生態與冰島一樣脆弱。維京人也曾在格陵蘭重建了他們在北歐老家的農牧社會,他們焚毀森林,開闢牧場,於是導致天然植被破壞,土壤侵蝕,最後,文明崩潰。幾乎重演了復活節島的歷史。不過,格陵蘭島的維京人本來是有生存機會的。因為在同樣這塊土地上,因紐特人(即我們常說的愛斯基摩人,按照名從其主的原則,稱之為因紐特人)的文明卻一直延續至今。然而,維京人既不同因紐特人進行貿易往來,也沒有學習他們的長處,儘管他們同在格陵蘭生存了好幾個世紀。同樣,維京人既沒有學習因紐特人的打獵技術,也沒有學慣用鯨脂取暖和照明。戴蒙德說,這部分是由於維京人自居為基督徒,對於挪威本土的基督教社會有更強的文化認同,對於異教徒則充滿敵意和蔑視。


戴蒙德最後說,維京人在格陵蘭的崩潰,雖然近因尚不清楚,但是遠因,正可以用那五點框架予以解釋。具體是:維京人對環境的影響、氣候變化、與友邦挪威的疏遠(此處的翻譯可能用問題,根據上下文,應該是艱難、遙遠的意思)、與因紐特人的敵意加深,以及維京人保守的性格。


戴蒙德也給出了幾個成功的例子,在海地和多米尼加的對比中,在格陵蘭維京人與因紐特人的對比中,後者都是相對成功的情況。戴蒙德也為復活節島找到一個近似相對應的島嶼作為成功的一方,那就是日本。

謹慎的樂觀與絕望的悲觀——評介賈雷德·戴蒙德《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上)



多米尼加位於加勒比海伊斯帕尼奧拉島東部,西接海地


多米尼加和海地為戴蒙德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案例。兩個國家,兩個民族,把加勒比海伊斯帕尼奧拉島一分為二。起初,兩個國家總體的生態環境和自然條件幾乎相同,只是由於環境政策不同,呈現了明顯的差異。「從飛機往下俯瞰,好似用刀切出一條鋸齒鋒利的分界線,線的東邊風景濃郁(多明尼加),西邊則呈淺褐色(海地)。如果站在國界線上,向東眺望是松樹林,轉身向西,看到的則是寸草不生。」(267頁)現在,多米尼加的森林覆蓋率為28%,而海地只有1%。


這兩個國家「共處於一座島嶼,都有淪為歐洲殖民地的歷史,也被美國人佔領過。天主教在這兩個國家均佔主導地位,也有巫教神廟的信奉者(海地尤多)。他們都有非洲人和歐洲人的混合血統(海地的非洲後裔相對多些)。在歷史上,有三個時期它們曾經合為一個單一的殖民地或國家。」(269頁)那麼,為什麼現在這兩個國家的差異如此巨大?戴蒙德認為,「儘管島嶼兩邊確有一些環境差別,從而造成結果的不同,但這只是很小一部分原因。大部分是由於兩國的歷史、態度、自我認同、制度和近代的政府領導人。」(269頁)「環境問題確實會影響人類社會,但社會的回應也能產生不同的結果。因此,領導人的行動與否將影響社會的命運。」然後,戴蒙德對於海地和多米尼加的政治制度進行了闡述。事實上,在這兩個國家的歷史都曾有過對森林的大規模砍伐。但是多米尼加出現了一個特殊的領導人,巴拉格爾。巴拉格爾上台伊始,就以鐵腕制定了一系列環境保護政策。他立法禁止商業砍伐,關閉了所有的鋸木廠,並宣布非法伐木是一項危害國家安全的罪行,甚至不惜動用軍隊打擊非法伐木。(278頁)


巴拉格爾極大擴張了自然保護系統,建立起國內最早的兩個海岸海洋公園,又在近海水域設立了兩塊座頭鯨禁捕區。與此同時,又將河岸20碼範圍內地方列為保護地,海岸60碼範圍內列為保護濕地,並在里約環境會議上籤署了10年禁獵的協議。巴拉格爾想工業廠家施壓,要求他們妥善處理廢物、控制空氣污染(雖然成效甚微),又向礦產公司收取重稅。他制止了許多破壞環境的項目提案,其中包括穿過國家公園通往桑切斯港口的道路、貫穿中科迪勒山脈的南北公路、聖地亞哥國際機場、馬德里戈超級港口和水壩,甚至拒絕維修那些已有的高地上的公路,任其無法通行。(279頁)


顯然,戴蒙德對於那些能夠更好地保護環境的社會制度表示了他的讚賞,但是,令他感到尷尬的是,使多米尼加環境好轉的並非是政治正確的市場經濟和民主社會。巴拉格爾是以為獨裁者,他推行環境保護政策同樣使用了恐怖和暴力手段。


巴拉格爾分別在1960-1962、1966-1978、1986-1996三次就任總統,影響多米尼加政局長達三十多年。不過,在他90多歲退位之後,他的鐵腕執行的環境政策,就開始鬆弛了。


目前,多米尼加同樣出現了嚴重的環境問題。土壤流失、農藥污染、廢棄物傾倒、過度捕撈等。所以多米尼加的未來,還充滿變數。


未完待續.......


(其中片段發表於《文匯讀書周報》2008年7月11日,這裡是原版。並收入作者文集《一觸即崩》,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年)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的歷程 的精彩文章:

林奈:編排大自然的秩序
雪的科學故事:冷凍實驗·雪花痴
要年薪多少才能日日歡歌?
機器複製時代的生活
段偉文 化身博士

TAG:科學的歷程 |

您可能感興趣

《道德經》里的宇宙觀、人生觀、社會政治觀
香港「黑社會」大哥,與劉德華同台受成龍尊敬,因情變死於女友家
袁燦興:清代無錫華氏義莊與地方社會治理
開發《金瓶梅》和陳嵐的言論是中國當前社會的道德悲劇
[評論]徐玉玉案將會被永遠銘記:她的遭遇與社會相關
從翟欣欣到薛之謙 瀰漫在中國上流社會中的陰謀與愛情
追憶:「暗殺之王」菲德爾-卡斯特羅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國家古巴
社會保障房如何美觀又舒適?荷蘭作出了示範!
如何有情懷地說服蔡康永加入黑社會?
《歡樂頌》背後最大的社會隱憂是什麼?
社會保障房如何美觀又舒適?荷蘭作出了示範
王彬:讀懂「醫生炫富」背後的社會情緒
馬克思·韋伯:透視人類經濟、社會行為背後的目的
華妃蔣欣踢爆演藝圈「潛規則」 怒罵不道德毀社會
桂林圖騰古道圖片欣賞,原始社會美女與野獸
菲永案:調查擴大到「情節加重詐騙行為」及「製造和使用假文書」案情,奧朗德和社會黨要求菲永撤選
偵探視角與社會視角的最新解析——邁克爾·傑克遜死亡之謎
壯哉我大天朝,雷阿倫、皮爾斯被社會主義感化,重修舊好
羅斯小說《反美陰謀》預言了特朗普時代的美國社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