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青年王陽明的道教情結

青年王陽明的道教情結

點擊「廣州純陽觀」可訂閱哦!

青年王陽明的道教情結



陽明在回憶自己早期的理想追求時說過:「守仁早歲業舉,溺志詞章之習,既乃稍知從事正學,而苦於眾說之紛繞疲疢,茫無可入,因求諸老、釋,欣然有會於心,以為聖人之學在此矣。」道家思想曾經是王陽明早期的理想追求之一,在他心目中佔據過神聖的地位。本文通過探尋青年王陽明的這段獨特思想經歷,揭示這段經歷的現實生活根源及在其心學產生中的作用。


1


考《陽明年譜》,列舉了王陽明四次與道教有關的記載,均發生在青年時期:

第一次是在他17歲那年,結婚之日,「偶閑行入鐵柱宮,遇道士趺坐一榻,即而叩之,因聞養生之說,遂相與對坐忘歸。諸公遣人追之,次早乃還」。


第二次是他27歲那年,「偶聞道士談養生,遂有遺世入山之志」。


第三次是他30歲那年上九華山,向道士「蔡蓬頭」和地藏洞里的「異人」討教。


第四次是31歲那年,「築室陽明洞中,行導引術。久之,遂先知。一日坐洞中,友人王思輿等四人來訪,方出五雲山,先生即命仆迎之,且歷語其來跡。仆遇諸途,與語良合。眾驚異,以為得道。久之悟曰:『此簸弄精神,非道也。』」「已而靜久,思離世遠去,維祖母岑與龍山公在念,因循未決。久之,又忽悟曰:『此念生於孩提。此念可去,是斷滅種性矣。』」於是《年譜》說:「先生漸悟仙、佛二氏之非。」


這幾段資料向我們透露出什麼信息呢?

青年王陽明的道教情結



首先,青年王陽明對道家的思想特別是養生學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興趣。為什麼會這樣,前人做過廣泛的探討。如,據有關資料推斷,他年輕時就染上肺病,畏熱畏勞,道家的養生術能幫助他調攝身心,恢復健康。也有學者考證,王陽明的家族中,有幾位先祖與元代的著名道士趙友欽、陳致虛有過密切的交往。生活在這樣一個家庭氛圍當中,對道家思想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此外,我們認為,要解釋王陽明對道教的深深情懷,還應注意他獨特的個性和人生經歷。由於母親早亡,祖母溺愛,父親忙於科舉,幼年的王陽明得以自由成長。後來在論述童子教育的時候,他說:


大抵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萎。今教童子,必使之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自已。譬之時雨春風,沾被卉木,莫不萌動發越,自然日長月化;若冰霜剝落,則生意蕭索,日就枯槁矣。

這段話應看作是「夫子自道」,是王陽明對自己的童年時光的回憶。他的童年生活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這一獨特的經歷,造就了他放任不羈的性格。11歲時,能隨口應詩:「山今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並喊出「登第恐未為第一事,或讀書學聖賢耳」!由於性格的豪邁不羈,常常令其父親擔憂。15歲時,「出遊居庸三關,慨然有經略四方之志」。「秦中石和尚、劉千斤作亂,屢欲為書獻於朝。」


仔細審視青年王陽明的性格,會發現幾個明顯的特徵:志向遠大,又不甘受束縛;有聖人的理想,也有狂者的胸次,在他的思想中,時刻顯現出超凡出世的傾向。而這一崇尚自由思想傾向,恰恰又能在道家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中找到理論基點。我們認為,這是他對道家思想表現出濃厚興趣的重要原因。


2


王陽明研讀過哪些道家著作,現在已不得而知了。但在他留下的文字著述中,有關道教的術語,如:真、精、氣、嬰兒、結胎、金丹、三關、七返、九還等俯拾皆是。僅此一點,就足以說明他對道家理論有過深入的探討和研究。而且,對這些理論,他也曾認真地實踐過,如,練習靜坐、行導引術。這一點很重要,我們認為,這是解釋「龍場悟道」的一條關鍵的線索。

武宗正德元年,劉瑾專權,南京科道官戴銑、薄彥徽等人因諫爭而被逮系詔獄。王陽明抗疏相救,結果也下詔獄,不久就被發配到貴州龍場(今貴州修文縣)做驛丞。龍場地處萬山叢林中,蛇蟲遍地,陰暗潮濕;加之交通不便,經濟文化落後,在這樣的地理環境和生活條件下,年輕的王陽明面臨一場嚴峻的考驗。他要克服雙重困難:一是,帶著畏熱的病軀,如何克服惡劣自然環境帶來的不便。二是,人生際遇的巨大反差,必然伴隨精神上的失落、苦悶,如何走出心理的困境。王陽明剛到龍場時,的確面臨過精神上的危機,情緒低落,憂讒畏譏。《居夷詩·去婦嘆五首》被認為是他剛到龍場時所作,詩意哀婉、悲切,在詩的前言中,他說:「楚人有間於新娶而去其婦者。其婦無所歸,去之山間獨居,懷綣不忘,終無他適。予聞其事而悲之,為作《去婦嘆》」。這裡,被拋棄的婦人,不正是詩人自己嗎?心情是相當壓抑的。但他很快就克服了環境的困難,跳出了精神的困境,並大徹大悟,「始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矣」,陽明心學由此發端,史稱「龍場悟道」。我們再看他此後的詩作,透出另一種光彩,如《諸生夜坐》一詩:


謫居澹虛寂,眇然懷同游。


日入山氣夕,孤亭俯平疇。


草際見數騎,取徑如相求;


漸近識顏面,隔樹停鳴騶;


投轡雁鶩進,攜蓋各有羞;


分席夜堂坐,絳蠟清樽浮;


鳴琴復散帙,壺矢交觥籌。


夜弄溪上月,曉陟林間丘。


村翁或招飲,洞客偕探幽。


講習有真樂,談笑無俗流。


緬懷風沂興,千載相為謀。


心情是何等樂觀、平靜,是何等從容不迫,與棄婦的心態有天壤之別。


那麼,這段險途是怎樣走過來的,這段時間他具體做了些什麼,王陽明本人語焉不詳。《年譜》中倒有一段記載,給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一條線索。在龍場,他「自計得失榮辱皆能超脫,惟生死一念尚覺未化,乃為石槨自誓曰:『吾惟俟命而已!』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靜一;久之,胸中洒洒。而從者皆病,自斫薪取水作糜飼之;又恐其懷抑鬱,則與歌詩;又不悅,復調越曲,雜以詼笑,始能忘其為疾病夷狄患難也」。

青年王陽明的道教情結



對這段話,我們做如下解讀:


首先,王陽明以樂觀的態度面對困境,放下自己的是非得失,個人榮辱,並試圖打破生死這一大關。很明顯,支配他此時內心世界的是道家的人生觀。


其次,從「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靜一」這句話來看,王陽明又拾起了道家的修行功夫,靜坐、導引、參悟,以此來度過寂寞的時光。終於有一天,「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著急旨」,獲得了一種神秘的精神體驗。


因此,我們認為,沒有王陽明早期對道家理想的追求和實踐,「龍場悟道」根本不可能發生。


3


《年譜》上說,王陽明在31歲那年,「漸悟仙、佛二氏之非」,拋棄了兩家極端,轉入儒家「正學」。是不是這樣呢?我們認為,這並不完全符合實際。因為,在興趣和志向轉向儒學後,道教神仙,一直是他心靈的嚮往,時時表現出來。如,他33歲主考完山東鄉試後,遊覽了泰山,留下了六首詩。其中有「相期廣成子,太虛顯遨遊」,「塵網苦羈縻,富貴真露草!不如騎白鹿,東遊入蓬島」等詩句,這是詩人此時心境的自然顯露,沒有絲毫的掩飾。在人生抱負不能充分展現的處境中,又一次向道家那裡去尋求精神的依託。即使在「龍場悟道」後,道家思想也一直是王陽明經常談論的話題。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他站在儒家的立場之上,也並沒有完全否定道家的理論。

青年王陽明的道教情結



陽明心學提出後,一直有很大爭議,有學者批評他的學說「近禪」,他也極力為自己辯解。由於這層關係,錢德洪在編寫《年譜》時,刻意為老師回護著這一點,躲躲閃閃,極力替老師同釋、道劃清界限,然而,這恰恰歪曲了王陽明此時的真正面目,人為地割裂了他的思想的內在聯繫。一個人的思想,往往是多種觀念的複合體,在對真理的探求中,只要認為是正確的東西,他都會接受,這種情況在青年人身上表現猶為突出。王陽明在早期的理想追求中,也曾多方涉獵,對各種思想兼容並包,這是很自然的。儒學是中國士大夫的安身立命之所,王陽明要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自然要選擇這一主流社會意識,但這並不意味著,以前的探索和追求是沒有意義和價值的。恰恰相反,任何經歷都會影響一個人的思想觀念,儘管有時是不自覺的。


註:


《王陽明全集·傳習錄》。


《王陽明全集·年譜》。


《王陽明全集·居夷詩》。


《王陽明全集·登泰山六首》。


摘自《中國道教》2006年第2期


作者單位:山東泰山醫學院社科部


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


大家都在看


王陽明對道教養生的「愛」與「恨」


是道士更是天文學家,愛星空更愛嶺南大地


全真中興之祖王常月祖師的傳說故事

青年王陽明的道教情結



奉 · 道 · 守 · 戒 , 弘 · 教 · 利 · 生


獲取更多的服務請使用菜單查詢


新浪微博:@廣州純陽觀


微信公眾號:gzdjcyg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州純陽觀 的精彩文章:

和道長一起生活是一種什麼體驗
孔子拜見老子,回來後三天不說話
萬物皆有靈性,可以不愛,請別傷害
說說那些被謫罰到人間的仙人們
打坐總是難以入定怎麼辦?道長將訣竅傳授於你!

TAG:廣州純陽觀 |

您可能感興趣

王陽明名言
王陽明的五大處世之道
明代大儒王陽明在官場上的太極之道
王陽明當年「龍場悟道」悟道了什麼?
從王陽明到朱熹
道說王陽明 夫蘭不為王者香
王程強:王陽明的少年俠客(上)
王陽明:什麼是真正的教育
「龍場悟道」對王陽明的影響
王陽明《瘞旅文》考古
明代大師王陽明如何啟蒙明治維新前的日本人
王陽明:教你如何剷除內心的雜草
王陽明之道與眾聖人之道,究竟有何不同?
明朝風雲人物——王陽明(上)
王陽明真的是在龍場悟的道?
「王陽明的竹」與「薛之謙的貓」
王陽明:千年悟透儒、道之法門第一人~
王陽明 融 | 肖像
王陽明:無私心就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