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我們為何總是跟患者「溝而不通」?

我們為何總是跟患者「溝而不通」?

什麼是溝通?有的醫生說,我們一直都在與病人「溝通」:他們問我們什麼,我們都回答了;手術前,我們和病人家屬談話了;住院中,我們經常去交待病情……這還不算溝通嗎?但是,我們還應該反問一下,醫生所認為的「溝通」,對方是否能夠理解?


為什麼會出現醫患之間難以溝通的問題?也許,我們首先應該明確病人到醫院的目的是什麼。很明顯,患者的意圖是尋醫問葯,是找醫生解決他的病痛。「尋」和「問」是他的主要目的。沒有病人到醫院的第一目的就是為了和醫生打架。


醫生的職責隨著病人需求的增加也在不斷增加-「救死扶傷」成為賦予醫生的最終使命,白衣天使成了對醫護人員的最高稱謂。這在20年前還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對病人和醫生地位的理解也開始出現了變化。很多人認為,病人來醫院不再是求醫問葯,而是進行消費;醫生不再是救死扶傷,而是「掙飯錢」。

其實,醫生應該認識到,告知並不等於溝通。在醫療活動中,醫生與病人及家屬談話很常見。在填寫知情同意書等事宜中,醫生的確告知了很多,但病人及家屬理解的卻不多。這種「沒有完全理解」,就是各種醫療糾紛中醫生認為已經告知,而病人認為「我不知道」現象的根源。


國外的調查表明,良好的溝通是取得病人和家屬配合的關鍵因素,好的溝通可以使複雜問題簡單化、清晰化。病人了解診斷和治療的目的及手段,可以提高病人對於治療的依從性。更多地收集有效信息,可以為正確診斷提供參考依據。了解病人的家庭背景、經濟背景,有利於醫生合理安排病人的診斷和治療,提高病人及家屬的滿意度。


忽視溝通的細節。如醫患雙方對話時,醫生坐著而病人及家屬站著;醫生以一種輕視的口氣說出「你不懂……」或者「你是大夫還是我是大夫」等這些行為和語言會傷害病人及家屬的自尊心。他們初來就醫時,面對這樣的現象敢怒而不敢言。這種醫患關係不僅表現出信息的不對稱,也是人格的不對稱。


一些發達國家在醫生的培養過程中,專門設有溝通技巧培訓課程。如當病人站著時,醫生是不可以坐下的;和小患者講話時,醫生要蹲下以示尊重;當注視病人時,眼光不能高於病人眼光等。如果這些細節被忽視了,就可能造成病人心理上的不平衡,進而導致病人的不滿。可以說,先由尊重才會有溝通。

同時,在醫患溝通中,醫生一定要態度明確。對於某種治療手段,醫生的意見是主站採用還是不主張採用,各自的理由是什麼?醫生必須首先有一個意向,最好讓病人或家屬做有依據的選擇題。在溝通中,溝通的對象最好能夠既理解醫生的表達,同時又能夠協助醫生作出醫療決策。


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以及用何種渠道進行溝通也很重要。急診科常常碰到搶救猝死病人的情況。病人一來,馬上就會有醫生和家屬談話:「你們的親人可能沒有希望了。」這種溝通方式必然會讓家屬反感:「你們還沒搶救,怎麼上來就說沒有希望了呢?這不是推卸責任嗎?」所以說,醫生必須先行搶救,即使從臨床判斷搶救過來的希望很渺茫,醫生也必須首先照顧患者家屬的感受。


「我在關心著病人」。溝通並非簡單的對話。對於一位晚期腫瘤昏迷的病人,家屬己經選擇了「以減輕病人痛苦為目的」的姑息治療。此時,醫生也許只是在病人的床邊轉了一下,幫助病人把露在外面的胳膊放到被子里。這個動作就是與病人家屬無言的溝通。因為通過這個動作,醫生傳達給患者家屬的信息是:「我在關心著病人。」


病人去世後,醫生走到病人家屬身邊,輕輕拍拍家屬的肩膀,表現出遺憾的心情,然後加上一句:「雖然我們儘力了,但結果仍然不盡如人意,我也為病人的趣去世到難過。」此時,病人家屬還會對醫生有怨憤之情嗎?


有統計表明,單純語言交流能達到溝通目的的只有7%,結合語氣、語調可以把溝通有效率提高到38%,而用語言和眼神進行溝通卻可以實現55%的溝通。這說明,在我們與患者溝通時,要避免用單純、生冷的語言,而需結合肢體語言、表情語言來增強溝通的效果。

現階段提到溝通,很多醫護人員就認為是為了避免醫療糾紛。因此,有醫生說:「就讓病人提要求吧,他說什麼我做什麼。」這是不正確的。病人找醫生開化驗單時,如果醫生沒有堅持原則,勢必會把自己放到被動的位置上。病人的化驗結果正常與否都可能使醫生成為被告。化驗結果正常,病人可以告你亂檢查。此時如果你說「是你要求的」,他會說「你是大夫還是我是大夫?我只是問問而已」。化驗結果異常,病人可以告你不負責任。因為「如果我不要求,你就不會給我檢查」。


醫生應當怎樣考慮病人的需求?


首先,我們在臨床工作中要全面為病人考慮,從疾病出發,不多開一個化驗單、一種藥品,也儘可能不落下任何一個應當進行的檢查。當病人提出要求時,我們應當考慮其合理性以及必要性。如果目前不需要,就要和病人做詳細地解釋。


溝通的真正目的:讓病人及家屬了解醫生對病情的判斷,了解將要採取的措施以及可能的效果、風險和費用。同時,醫生也需了解病人及家屬對當前疾病的了解、對醫療費用的承擔能力等。雙方相互了解後,按照「降階梯」思維的原則,選擇醫生認為可行的、對病人有利的、風險相對小的,而病人及家屬在心理上、費用上都能接受的治療方案。


原標題:《醫患溝通為什麼「溝而不通」?》

註:

我們為何總是跟患者「溝而不通」?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客 的精彩文章:

什麼妊娠綜合征會導致准媽媽全身皮膚瘙癢?
面對艾滋病,醫生怕不怕?
面對暴力傷醫,醫院竟這麼對待兇手的孩子……
患者腹痛半年,病因與胰腺相關
醫生晉級之路兩大攔路虎,科研還是臨床?

TAG:醫客 |

您可能感興趣

為何我們總是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
單身又怎樣?我們不是不想戀愛,只是不想將就
為什麼我們彼此相愛,卻誰也不懂誰
我不知道你們究竟是看什麼?但是我們的血槽已空
只是我們,還不知——道!
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
那些故事,我們不是不感興趣,只是不知道而已
對不起,這些鍋我們跑者並不想背!
不就是瑜伽嗎,我們也會,不許笑
為什麼我們總是說,儘可能不要網戀?
不管走在何處,我們都不要迷失自己
我們不再聯繫,並不代表我不想你
我是無辣不歡!她卻愛甜食,是什麼讓我們如此不同?
女友對我們的感情沒有信心,我不知道該怎麼勸她
倖存者葛道榮:我們跟他們不一樣 希望不會再有戰爭
克里希那穆提:我們不被人所愛,只因為我們不知道如何去愛
我師父說:我們覺得家人這裡不好,那裡不對,可總忘記……
我們可能不知道怎麼離開,但應該知道從何而來
我們為什麼不敢說真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