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二十四節氣」的科學價值

「二十四節氣」的科學價值

近日,中國的「二十四節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那麼,「二十四節氣」有哪些科學價值?全球氣候變暖對「二十四節氣」有無影響?記者日前專訪了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


「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首中國農曆的「二十四節氣歌」在國際氣象界廣為人知,「二十四節氣」也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第五大發明』的說法有科學依據。因為『二十四節氣』不僅是人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是中華民族的祖先歷經幾千年的農業生產實踐創造出來的寶貴科學遺產。從氣候學角度看,『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步認識到的季節更替和氣候變化規律,凝聚了中國人對大自然的科學態度和正確的觀點及方法。」周兵接受記者採訪時解釋說,「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把全年分為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等,以反映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這反映出中國古代民間對氣候的樸素認知,農耕時代中國農民一直依靠「二十四節氣」來安排生活和生產,這種科學認識然後又遠播海外各大洲,影響了全世界。


「以現代氣象學的觀點來看,氣候的形成主要受太陽輻射、地球運動、大氣環流等影響,『二十四節氣』雖沒有從這些角度去解釋,但也從自然現象中反映出中國古代民間對氣候的認知,客觀反映了我國獨特的氣候特點,比如四季分明等。」周兵說,到現在「二十四節氣」也是有用的。


中國人觀測氣象比西方早500年


「《夏小正》一書是我國最早記錄節氣以及物候變化的里程碑式的文字,所記載的內容和觀察,是後來『二十四節氣』形成的基礎。古人以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每歲『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應,氣候的實質是地球與太陽的相互運動,以及農業生產實踐過程中物候與氣象的有機組合。」周兵說。

周兵介紹,在中國,「二十四節氣」系統是逐步完備起來的。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已經能用土圭(在平面上豎一根杆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戰國末期《呂氏春秋》已明確提到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時分影子最短的一天為夏至,最長的一天為冬至,影子長度適中的為春分或秋分。西漢劉安組織編寫的《淮南子》一書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記載,並詳細地介紹了節氣推算的方法和節氣的有關內容,論述了天地日月、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的生成,以及對人類和社會生活秩序與農業生產的影響。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陶寺古觀象台形成於公元前2100年的原始社會末期,比目前世界上公認的英國巨石陣觀測台(公元前1680年)還要早近500年。」周兵說,隨著山西襄汾陶寺古觀象台的發現,進一步印證了《尚書·堯典》中的記載,這說明中國人觀測氣象比西方早了500年。


全球變暖對節氣有影響


從「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可以看出,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一直沿用到現在。不過,工業革命以後,氣候明顯發生了變化,全球變暖的趨勢會不會對「二十四節氣」有影響呢?


周兵表示,在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二十四節氣」的適用性也發生了變化。桃花常常在驚蟄節氣到來前就紅了;清明節後時常出現氣溫飆升,一日入夏;夏天雨日少了,暴雨強降水多了;冬天裡冷空氣頻數小了,寒潮強度變弱了,暖冬成為新常態。

周兵說:「我國氣候專家研究發現,在區域和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整個季節循環趨於整體增暖,對氣候學意義的節氣而言,全國平均狀況下的早春到初夏節氣提前了6天至15天,夏末到初冬的節氣推遲了5天至6天;大暑天增加了81%,從白露到寒露顯著推遲了5天左右,大寒天減少了57%。」這些說明了氣候變化對「二十四節氣」產生了影響。(光明日報記者 袁于飛)


《光明日報》( 2016年12月05日 06版)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手機大河網 的精彩文章:

發達國家教育的另一面 美國:快樂背後競爭無處不在
科學家發現:水泥可永久封存二氧化碳
一切為了藝術生產
1445種全新病毒科被發現
「零門檻」讓人愛上閱讀

TAG:手機大河網 |

您可能感興趣

二十四節氣生活美學
「二十四節氣」是科學還是文化?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鳥獸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種色彩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鹿的二十四節氣-秋分
二十四節氣解析|星座與二十四節氣
書畫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驚蟄
命理學與二十四節氣的關係
二十四節氣?秋分
二十四節氣之——秋分
二十四節氣之秋分
我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科學知識
太美的古畫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歌 帝嚳遷都亳州設立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秋分
二十四節氣——立秋
二十四節氣之一-芒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