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在詩與圖像中體會「現象學詩人」于堅的深度和銳度

在詩與圖像中體會「現象學詩人」于堅的深度和銳度

2016年12月10日在邱志傑主持的上海明當代美術館開幕的「大象:詩與圖像——于堅作品展」,將出現三個攝影系列:「大象」、「岩石」、「眼前」以及紀錄片《碧色車站》《故鄉》。

在詩與圖像中體會「現象學詩人」于堅的深度和銳度


McaM|大象:詩與圖像,于堅作品展


開幕式安排——


2016 12.10 14:30-15:30


國內首次朗誦長詩《0檔案》

雲南的彝族畢摩的招魂儀式


15:30-


雲南特色冷餐會


16:00-18:00


座談會:當代詩歌對話當代藝術

主講嘉賓:于堅、邱志傑


在開幕式上,將首次在國內朗誦長詩《0檔案》,並為此邀請了來自雲南的彝族畢摩的招魂儀式。這意味著「現象學詩人」于堅一向主張的「為世界文身」,「招魂」,重建日常生活的神性,為「文人」正名——將首次作為一個全方位的文本出現在現代空間中。于堅是詩者,也是具有影響力的文章作者,以及紀錄片導演、資深攝影者。而明當代美術館前身是一家工廠的車間,這個車間如今已經被改造成一個「教堂式」載體。20世紀諱莫已久的「文人」及其以詩為核心的多樣文本將在一個現代場域中得到展示。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將是21世紀漢文化的一個事件。


McaM|大象:詩與圖像,于堅作品展


展期:2016年12月10日-2017年2月13日


主辦:明園集團、上海明當代美術館

出品人:李松堅、凌菲菲


策展人:林迪


助理策展人:盛春姣


地址:上海市靜安區永和東路436號 明當代美術館1樓

展覽常票:現場購票40元 ; 兒童、學生、60歲以上老人,持有效證件 20元


iWeekly+福利


大象:詩與圖像 ——于堅作品展贈票20張


于堅

在詩與圖像中體會「現象學詩人」于堅的深度和銳度



當代著名詩人,雲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1954年出生於中國昆明,1970年開始寫作,1980年開始攝影,著有詩集、文集40餘種。


獲獎記錄:


魯迅文學獎 2006


台灣《聯合報》第十四屆新詩獎 1994


台灣《創世紀》詩歌雜誌40年詩歌獎 1994


《上海文學》詩歌獎 1997


朱自清散文獎 2012


英文詩集《便條集》2011年度美國BTBA最佳圖書翻譯獎(2011 BestTranslated Book Award )


德語詩集《AKTE0》獲德國亞非拉文學作品推廣協會主辦的第十屆「感受世界」亞非拉優秀文學作品評選第一名。(2011年)("Litprom"(Gesellschaft zur F?rderung derLiteratur aus Afrika, Asien und Lateinamerika e.v.)(Weltempf?nger)


系列攝影作品獲2013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全球攝影大賽中國賽區華夏典藏金框獎。


紀錄片巜碧色車站》入圍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銀狼獎。


部分作品預覽

在詩與圖像中體會「現象學詩人」于堅的深度和銳度



大象 10

在詩與圖像中體會「現象學詩人」于堅的深度和銳度



岩石 16

在詩與圖像中體會「現象學詩人」于堅的深度和銳度



晚清泥塑大師黎廣修在玉案山筇竹寺製作的佛像之一


看見的詩人——于堅作品展


上海明當代美術館一直致力於推動以表演為核心的當代藝術實驗。美術館自2015年創立以來,連續推出了一系列裝置、舞蹈、劇場、聲音、錄像、雕塑、行為——當然,無不以表演的名義進行。然後,這次現身表演的將是詩歌。詩歌,當然是一種更抽象的表演,而于堅是一位「看見的詩人」。


「大象:詩與圖像——于堅作品展」的出現絕非偶然。于堅從來不是那種詩歌小圈子裡面的詩人,他「拒絕隱喻」。在他這裡,詩是「看見的」。與主流詩壇——如果有的話——流行的本質主義的、小資產階級浪漫主義、修辭呈技的雞湯詩歌不同,于堅的詩是現象學的,以物觀物的。于堅的夢想是重返的中國失落已久的文人傳統,而這一點竟弔詭地成就著他創作的前衛性、實驗性。自八十年代開始,他就是當代詩壇最具實驗精神的詩人。繼承性和實驗性的撕扯和張力,在他40多年堅持不斷的寫作鍛造中,成為強大的創作氣場,感愈強、覺愈靈,思可辨、道可道—— 在當代寫作界,于堅不僅作為詩人,也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散文作者之一,而更鮮為人知的是,他是風格鮮明的攝影家。

在詩與圖像中體會「現象學詩人」于堅的深度和銳度



雲南宜良縣,山腳營村的中午


1993年,于堅在北京作為盟友加入導演牟森的戲劇車間,創作了詩劇《關於「彼岸」的一次漢語詞性討論》,在北京電影學院的那場演出,被批評家稱為「中國第一部殘酷戲劇」;他也曾作為主角出演牟森的另外兩個劇《與艾滋有關》《關於一個夜晚的談話》。1994年,他的詩作《0檔案》被牟森改編成詩劇在比利時、法國、德國、英國等11個國家演出。不僅戲劇,于堅寫作之始,早也踏上了攝影之旅。40年所拍攝照片、紀錄片及相關理論之成熟,可與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的詩文並提,並且似乎註定要被掩於詩文的盛名之下。


「拒絕隱喻」、「隨物賦形」、「俄尼索斯式的浪漫主義」「非歷史的歷史」、「日常生活」「現場」「神性」以及「中道」,這是于堅為自己的作品所提出的若干特質。于堅對20世紀以來「反生活」「生活在別處」「故鄉批判」的寫作潮流持否定態度。于堅認為,詩人是與諸神溝通的巫師,反抗的是秩序對語言的遏制,「讓語言退回它原本的狀態」。在《0檔案》中,詩人戲仿了某種令人恐懼的檔案體,並「趁機戲弄了它」。詩人作為語言的守護者、維修工,「在一群已經固定死亡的詞語之間搏鬥,在語言的批判中獲得活力,詩是一個去蔽的過程」。


他被人們界定為「現代派」、「先鋒派」,但他卻聲稱自己是「後退的」,「為人們指出被他們視而不見的地獄的」那個詩人。長詩《0檔案》被視為現代漢詩的「一座里程碑」,他提出應當拋棄「詩人」這一形象的隱喻和特權,讓語言直接說話。他注重具體、常識、事件、細節、事物、在場、現象,他將自己的一些作品直接命名為「事件」、「作品某號」、「便條」、「手記」、「筆記」——在他看來,寫作是現象學式的對自己存在狀況的交代,而不是情緒、觀念或主義的一廂情願。


詩歌是普遍的生活形式,他呼應荷爾德林的呼籲,詩就是存在,詩人的使命是重建日常生活的神性,逼人們看見正在眼前的事物。「看見眼前的事物是多麼困難」,維特根斯坦如是說。于堅是達爾文主義的懷疑者,進步和現代性的批評者。他要回到「文人」,而這位「文人」卻是一位先鋒派。或者說,一位真正的中國古典文人,怎麼可能不是先鋒派?

在詩與圖像中體會「現象學詩人」于堅的深度和銳度



昆明,滇池西岸的暮色


于堅說,「在中國,一個詩人,他的作品只有得到民間的認可,才是有效的。」此次,由明當代美術館策劃的「大象:詩與圖像」于堅作品展,將全面地展示詩人于堅的總體創作,在詩歌朗誦、劇場表演、攝影作品、紀錄片等行為中去體會一個人的深度、銳度、力度,和幽暗度。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Weekly周末畫報 的精彩文章:

我們終於逮住了張藝謀並和他聊了聊關於王俊凱的二三事
每次看《西部世界》,我都有個問題
義大利公投,一場大大手撕小透明的好戲
看完這幾部電影,我已經get了穿越時空的秘訣!
熊本部長來撩你了,今冬相約超1000平米激萌展覽

TAG:iWeekly周末畫報 |

您可能感興趣

中華名山秀水中蘊藏著無限的詩意,歷代的詩人都從中得到了靈感
杜甫的這組中秋詩,不同於別的詩人的中秋詩,體現杜甫的偉大之處
著名的盲詩人荷馬的史詩的藝術成就體現在哪裡
雄渾壯闊的詩人氣象
在詩人的摯愛里,在母語的光芒中
吟誦與解讀——中唐詩人和他們的絕唱
蘇軾的一首詩豪邁曠達,寫盡詩人笑看人生的樂觀態度
十首詠物詩,展示了古詩的風采,抒發了詩人的情懷
蔡小楓:詩人氣質和哲學思考下的自在表達
詩歌的繁榮與詩人靈魂的墮落
詩人于堅:保留靈性生活的記憶
詩人的劍
會寫詩、願講詩的教師日漸凋零,但我們仍在尋找「教師詩人」
為什麼最火的中國當代詩人,會是汪國真? | 短史記
最美不過古詩文,詩中住著詩人魂
古代詩人的美好記憶,深藏在詩詞里豐滿人生
這個中國詩歌史上最重量級的人物,為何成了毛主席最不喜歡的詩人
文藝青年曹植與一代詩人謝靈運的較量,堪稱鼻祖的他,獨具特色!
唐朝最出色的情詩詩人混的最慘,怨自己還是該怨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