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中興:唐帝國有名無實的中興
文/煮酒君
安史之亂對於中國影響非常巨大,不僅僅是中國唐代的受此影響,也讓今後的中國受此影響,從安史之亂後,中國對於少數民族的入侵從進攻轉向防禦的局面,安史之亂後,中國再無力禦敵於國門之外,而轉向消極防守,這種戰略模式一直影響了此後的宋明,甚至民國,直到今日。
安史之亂平定後,唐帝國實力減弱,也痛定思痛,此後中央軍的將領不再使用胡人,而一律改為漢將,以前藩鎮人數多於中央軍隊的模式也被淘汰。但是中唐以後,唐朝國勢衰落。國家出現藩鎮割據的問題,部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重,自成一國,影響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削弱了中央的統治力量。
當中特別以河朔三鎮最為跋扈。唐德宗在位時,有鑒於中央兵力不足,故對藩鎮採取姑息政策,但流弊漸生。唐憲宗即位後,決心「以法度裁製藩鎮」,便著意用兵對付強藩,並取得一定的成果。史稱:元和中興。
唐憲宗——唐朝難得的有為之君
唐帝國時期,排名第一的是唐太宗,第二是唐玄宗,第三就是唐憲宗,第四位其子唐宣宗,這幾個皇帝中,唐憲宗是守成之君,雖然沒有太宗,宣宗的雄才偉略,但是也是一屆有為君王。
李純的妻子是汾陽王郭子儀的兒子郭曖與昇平公主所生的郭皇后,李純自己對這位妃子似乎也不怎麼冷落,他們婚後兩年,郭氏就生了兒子李宥,他就是後來的唐穆宗。李純即位後,將太宗、玄宗的事迹繪製在寢宮,十分羨慕他們的成就,即位後,「讀列聖實錄,見貞觀、開元故事,竦慕不能釋卷」,他把「太宗之創業」、「玄宗之致理」,都當作效法的榜樣。為了糾正朝廷權力日益削弱、藩鎮權力膨脹的局面,他提高宰相的權威,平定藩鎮的叛亂,致使「中外咸理,紀律再張」,出現「唐室中興」的盛況。
安史之亂時期,江淮由於有張巡的死守,加之郭子儀保護朝廷,使得江南地區的稅務還掌握在中央朝廷中,為打敗安史叛軍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唐憲宗納宰相杜黃裳之議,征伐不服之藩鎮。整頓江淮財賦,以增加財政收入。利用藩鎮間矛盾,取消宦官監軍。
三丞相——憲宗使用的三大得利丞相
李純用兵成功離不開三個人擔任丞相:裴度、杜黃裳和李絳
杜黃裳是李純用的第一個宰相,元和元年,夏綏銀節度使韓全義入朝。杜黃裳認為韓全義姦邪諂媚,毫無建樹,勒令其致仕退休,任命李演為節度使。夏綏留後楊惠琳舉兵拒命,被部將張承金斬殺。不久,西川節度副使劉辟叛亂。朝臣都認為蜀地險要,易守難攻,不主張出兵討伐,只有杜黃裳主戰。他要求罷免宦官監軍,將軍事委託給神策軍使高崇文,並在朝中決策戰略。杜黃裳諫言:德宗皇帝姑息藩鎮,使的藩鎮將帥權力膨脹,朝廷政令難行。陛下應吸取教訓,嚴整法度,削弱藩鎮權力,加強中央集權。唐憲宗深以為然。唐憲宗聽取了他的建議,著力整頓朝綱,掃滅齊蔡叛軍,收復兩河一帶,使貞元以來的動亂局勢有所改變。
憲宗第二任丞相李絳潛心匡時濟世,屢屢上疏,勸其選賢舉能,任賢政治,並提出賢則當任,任則當久的主張,他任宰相期間,曾多次建議皇帝削藩平黨,並積极參与謀劃。利用藩鎮內部矛盾,使魏博節度使田興聽命朝廷,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藩鎮勢力。李絳喜實厭虛,在朝勇於犯顏直諫。為此,常與人爭辯殿上。身居國家重要職位,只圖惜身不敢直諫,是臣辜負於君王。若臣子為國為民不看聖上臉色說話,敢於做出不順從聖上的事,而被治罪,是聖上負於臣子。憲宗聽罷很受感動。
元和十年,憲宗任用有軍功的名相配度為丞相,裴度堅持與權奸、宦官、藩鎮割據勢力鬥爭,並輔佐憲宗平吳元濟、李師道之亂,實現「元和中興」。他堅持治理國家要任用賢才,為將相二十餘年,薦引李德裕、李宗閔、韓愈等名士,重用李光顏、李愬等名將,還保護劉禹錫等人。史稱其「出入中外,以身系國之安危、時之輕重者二十年」,三位丞相的協助,開創了名震一時的元和中興。
元和中興——有名無實的「中興
元和元年,先以高崇文討平劍南西川節度使劉辟,旗開得勝。元和八年,魏博節度使田季安死,田興受鎮兵擁護掌權,中央任命為節度使,遂歸順中央,賜名田弘正。元和九年,淮西節度使吳少陽死,其子吳元濟割據申、光、蔡三州,憲宗發兵近九萬人進討,久戰無功。
十二年,任命宰相裴度為淮西宣慰處置使,負責統帥全軍。憲宗派李愬討平淮西節度使吳元濟,申、光二州守軍亦降。後橫海節度使程權奏請入朝為官,朝廷收復滄、景二州。 幽州劉總上表請歸順。成德鎮上表自新,獻德、棣二州。貶昭義節度使盧從史為驩州司馬。
元和十四年,劉悟殺節度使李師道降唐。淄青李師道亦平,收復淄青十二州。成德王承宗、盧龍劉總相繼自請離鎮入朝,藩鎮割據的局面暫告結束。
到元和十五年,成德鎮王承宗病死後,其弟王承元上表歸降。結束自唐代宗以來「垂六十年,藩鎮跋扈河南北三十餘州,自除官吏,不供貢賦,至是盡遵朝廷約束」的局面。
但是唐憲宗覺得大局已定,被削藩的成就沖昏了頭腦,此後日漸痴迷道教,並且開始大規模裁軍,重新派遣太監監軍,這為後來憲宗的死亡埋下了伏筆。
李純在削弱藩鎮勢力,加強朝廷集權方面是有顯著成績的。但是,在其他方面,許多問題都沒有解決。元和十四年庫部員外郎李渤上疏道:「臣出使經行,歷求利病。竊知渭南縣長源鄉本有四百戶,今才一百餘戶,懿縣本有三千戶,今才一千戶,其他州縣大約相似。訪尋積弊,始自均攤逃戶。凡十家之內,大半逃亡,亦須五家攤稅。似投石井中,非到底不止。攤逃之弊,苛虐如斯,此皆聚斂之臣剝下媚上,唯思竭澤,不慮無魚。」這些根本問題,李純都沒有解決。元和中興並沒有恢復唐朝富強繁榮的局面。
憲宗取得此功績後,自以為立下了不朽之功,漸漸驕侈。任用皇甫鎛而罷賢相裴度,逐漸求長生不老又遣宦官使至鳳翔迎接佛骨。李純痴迷道教服用長生藥,性情變得暴躁易怒,經常斥責或誅殺左右宦官,元和十五年正月王守澄、陳弘志等宦官為了立李恆為帝,潛入寢宮謀殺李純,然後守住宮門,不準朝臣入內,偽稱李純「誤服丹石,毒發暴崩」,並假傳遺詔,命李恆繼位,此後唐朝宦官之禍越發嚴重。(文/煮酒君)
2016.04.20
(版權@煮酒君談史 所有,首發今日頭條,如需轉載到其它網站請聯繫本人。工作聯繫、約稿:leehangsung@163.com)



※中華文明在中亞的潰敗:大唐帝國是如何失去西域的?
※大唐帝國是如何失去西域的?中華文明在中亞的潰敗
※中國古代巔峰的兩個時期,看大漢帝國和大唐帝國的遼闊疆域
※全球史上6大最偉大的帝國,有兩個屬於中國,一個唐帝國,一個蒙古帝國
※古代能和中華帝國分庭抗爭的六大超級帝國,有一個曾打敗大唐帝國
※爭奪中亞霸權:唐帝國、阿拉伯帝國和吐蕃三國混戰
※大秦帝國有秦弩,大唐帝國有唐刀,古歐洲帝國靠什麼武器稱霸?
※大唐帝國最後的餘暉:大智若愚唐宣宗
※中古傳說:吐蕃同時大戰唐帝國與阿拉伯帝國
※俄國境內神奇的古老國家:流鬼國,與大唐帝國有著密切聯繫
※《劍橋中國隋唐史》對我大唐帝國的評價太低了,難以接受
※今中國一省,曾是漢、唐帝國的臂膀,乃古今最具戰略價值之地
※大唐帝國中期十大名將,郭子儀當之無愧第一,第二被稱為中興第一
※日落長安:大唐帝國的衰亡
※「天可汗」時代,大唐帝國的開疆拓土史
※回眸歷史,大唐帝國的滅國之戰,感受大唐王朝榮光
※永遠的痛:怛羅斯之戰慘敗,唐帝國徹底喪失對西域中亞的控制權
※話說阿拉伯帝國與大唐帝國的世紀之戰
※大唐帝國的「龍脈」竟在敦煌,其先祖在大唐立國百年前於此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