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你真的讀懂十三郎了嗎?

你真的讀懂十三郎了嗎?

文-/-阿子兒


───


最近,謝君豪主演的《南海十三郎》正在美琪大戲院上演。

從20年前風靡全港,到高志森導演的電影版本斬獲金馬獎,再到如今,這位以真實的粵曲編劇家江譽鏐為原型的「南海十三郎」的形象,依然感染了無數的觀眾。


他瘋癲又痴狂,他通透又執著。前半生是個天才編劇,後半生卻執拗孤絕,以致潦倒街頭。有人可憐他,也有人說他是洒脫。


而當我們一遍一遍回顧他的故事,是否真的讀懂他了呢?


首先,劇作《南海十三郎》中的江譽鏐,和現實中的江譽鏐,是有區別的,不多贅述。本文僅以劇作中的人物為準,來進行分析。

南海十三郎這個人物,在層次上很豐富,劇情中也有很多細節沒有說明,這是編劇故意給觀眾留下想像和解讀的空間,讓人們可以把自己的人生來裝入這個傳奇。


所以,我只能談談我個人的解讀,給大家作一個參考。


礙於篇幅,就不詳述劇情啦!(其實是推薦大家自行去補電影或者話劇:P)


讓我們立即開始吧!


Q1:南海十三郎是個怎樣的人?他真的很傲慢嗎?

首先想立論的是,十三郎並不是一個真正由內而外的「傲慢」的人。


「傲慢」是他作為一個身負才華的編劇的保護色,保護自己所尊崇的藝術價值的方式。


何以見得呢?有如下幾個事例:


1,劇中有幾處外人搭訕十三郎,都會說「聽聞十三郎很仗義」,一個「傲慢」的人,怎麼會有仗義之名呢?


十三郎拒絕跳槽給馬老闆寫劇本,是感念薛覺先的知遇提攜之恩,此乃人之常情,並非傲慢。而當男旦「千里駒」來請他執筆時,他痛快地就答應了。並且劇里旁白也說,在十三郎紅的時候,很多江河日下的演員都靠他寫的戲鹹魚翻身。

如此助人為樂,怎麼會是傲慢呢~


2,在遇到唐滌生後,十三郎立即意識到唐生之才在自己之上,「前途無量,我不配當他的師傅」。如果是「傲慢」的人,那麼大概會處處壓制唐生,以免自己的地位被動搖。可是十三郎對於自己的時代位置,其實看得很清楚。他和唐滌生有一段對話,大意是,我那個時代,都是文盲,當然要寫得通俗,而你應該目光放得更長遠。可見他對自身的才華和局限,都有非常清晰的認知。兩人還以「自大狂」互相取笑,也顯見他們的「自大」是基於自我認知,而非中二。


3,十三郎對外人確實是端著的,但當梅仙來請他寫電影劇本時,他悄聲問:「適合我寫么?」,梅仙回答他:「時裝戰爭愛情片,很適合你寫。」這裡也可見,他清楚自己擅長寫作的題材和風格,而在戰後人們需要無節操娛樂的環境下,他的那一套無處用武。他對梅仙的這一句問,顯現他其實是心虛的,他知道自己不合時宜了。那麼既然知道時代的車輪已經遠離自己的眷戀的草原,又哪裡還會有什麼傲慢呢。


4,十三郎收唐滌生為徒時,也自言「我的脾氣很壞,你受得了嗎?」他的脾氣是一種有意為之。好比說,導演陳薪伊曾經說「沒有一隻高飛的鷹不掉羽毛」、「你們誰都不敢得罪,就敢得罪我的戲」……或許在藝術上嚴苛的藝術家在這方面是相通的。他們必須用一種「凶」的姿態,來保護自己的藝術產出水準。

你真的讀懂十三郎了嗎?


Q2:照這說,十三郎不「傲慢」,那麼他在潦倒的時候,還拒絕別人的幫助,不合作不妥協,是為什麼呢?


十三郎的幾次「拒絕」,每一次都有深意。


第一次拒絕,是拒絕馬老闆的跑腿挖他去寫劇本,這是為護薛覺先知遇之義。


第二次拒絕,是戰後,某老闆請他去寫猩猩和民女的故事,他改成了民女帶領猩猩去打狒狒。然後兩人撕逼後離去。這其實是他試圖做的一次妥協,但是一來浸淫傳統士族文化過深(大家族出身嘛)的他,難以接受逾越審美底線這麼多的創作,二來香港的現代化進程相對緩慢不具備誕生尤內斯庫式荒誕劇的土壤,十三郎沒有找到一種適應新時代的戲劇方式,所以他選擇暫停了創作,等待時機。


第三次拒絕,梅仙請他去寫電影劇本。可是導演把他的新現實主義流派的劇本改成了魔幻現實主義——讓死掉的人復活了!他在「劇本中心制」和「導演中心制」的爭論中撤離。順帶和梅仙斷絕叔侄關係,此舉看似偏激,實則也是避免梅仙難做,或是因為和自己的關係而被他人詬病,影響星途。


第四次拒絕,薛覺先帶他回家讓他洗澡,他卻號稱「屎急」逃離。這一段比較隱晦,但又有跡可循。無論電影還是話劇版,薛覺先扶十三郎時,語言是關切的,但語氣是冷淡的,有一種非常微妙的疏離。在聞到十三郎的臭味時,薛覺先幾次下意識地捂住鼻子,面露嫌厭。


和十三郎的對話也一樣,貌似關切,實則句句是排斥「你知不知道你好臭呀」、「快去洗個澡吧」。但是薛覺先這樣的人物,講究臉面。十三離去後,他和下屬的一番對話體現了他的心態。「十三這個人,古怪是古怪了點,但是他對我有恩,給我寫的幾處戲都是好戲。」可是顯然聰明的下屬很清楚薛只是想做一下人,並不真想收留十三,所以說道「別人覺得十三可憐,也許他自己很快活呢」,幫主人找了一個台階下。薛於是順勢說,那他以後去茶樓的錢都我付吧。


並且當時倒倉的薛覺先可能還抱有「假如十三能清醒回來,指望他再幫自己寫一齣戲收拾舊山河」的希望,十三當然能感覺到這一層偽善,也不想在那個環境下被偏離自身意志地利用,所以故作瘋癲離去。


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說到底,薛覺先對於十三郎,始於知遇之義,終於知遇之義,唯有唐滌生和十三郎才是伯牙叔齊的知音。。。


後面還有第五、六次「拒絕」:謝絕梅仙的信耶穌之邀和離開寶蓮寺。


但是在說這兩次拒絕之前,要說另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理解了這件重要的事,後面兩次「拒絕」的意義也就迎刃而解。

你真的讀懂十三郎了嗎?


Q3:十三郎和他父親是什麼關係?


電影版和話劇版的《南海十三郎》,有一些微妙的不同。最直觀的是,電影中有說書人這一角色,和來來回回念叨的「不要以為自己是天才,真正的天才只有兩種下場:早死和早瘋」。這些元素使得電影更具「傳奇感」,而話劇來得更為平鋪直敘,表意也更直接,不曲折。


比如結尾十三郎死後,江太史、薛覺先、梅仙、唐滌生走到他的身側,依次念出「心聲淚影女兒香,燕歸何處覓殘塘。紅綃夜盜寒江雪,痴人正是十三郎。」這首有蓋棺之意的偈詩,這四人也正是十三郎生命最重要、最愛他的四個人。


如上所述,薛覺先對十三是知遇之恩,唐滌生對十三是知音,梅仙對十三代表一種新時代、新引入文化的衝擊,而江太史,卻是十三的出處,是十三的命統之源。


江太史,本名孔殷,是廣州地區著名鄉紳。劇里說了,他是「賽孟嘗」,而現實中的江太史也是個厲害的人物,師從康有為,1895年參與過公車上書,與劉學詢、蔡乃煌、鍾榮光並稱清末廣東文壇「四大金剛」。他為人慷慨不羈,和南洋同盟會、七十二烈士葬黃花崗等事均有牽扯,孫中山、宋慶齡曾專程登門拜謝他對革命黨人的幫助,誠廣東近代史中舉足輕重的人物。


而在《南海十三郎》一劇中,十三郎之父江太史,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鄉紳士族這一階層的形象,他是十三郎精神養分的來源,也是十三郎立命的真正根基。他幾次離家、回家下棋、離家、回家下棋,最終在父親去世後「下山」,都意味著江太史在十三郎心目中是有很重的精神寄託之意的,他們的關係,也正是中國最後一代的鄉紳和他們的兒子——最後一代傳統文人——的關係。而最終,他們都在新時代變革中油盡燈枯、飄萍失蹤。


十三郎身上有非常鮮明的中國傳統文人特質,一般因為這個故事來自南海,所以人們說,「他有嶺南文人的風骨」,事實上,他也像是一個我們對中國古典文人印象的集合。狷介如魏晉之嵇康阮籍、俊逸癲狂如明之唐寅徐渭、忠君愛國如宋之辛棄疾文天祥,迂頑又如清之王國維翁同龢,他是一個符號,而他的命運,也是代表中國傳統士人文化走向何方的一個象徵。


薛覺先說,他唱的都是「大仁大義」之戲,十三郎說他寫的都是「有情有義」之戲——這正是中國古典戲曲,所有文武昆亂的核心精神,中國整個戲曲體系,都是在以儒家為主的「忠孝節義」,釋、道為補充的核心價值觀上建立起來的文化表演行為。


當五四和抗戰打斷了這一文脈,十三郎他無意識地身負了一個很詭異的任務:他和他的傳統士人文化怎麼辦?


這有那麼一點像田納西·威廉斯愛寫的主題,當美國進入工業生產時代,南方棉花種植園的那套精緻的莊園文化生活方式該怎麼辦?


在劇末,有一個段落,十三曾報警跟警察說,他的鞋丟了,電影的國語配音中是說「偷他左腳鞋的是漢奸,偷他右腳鞋的是走狗」,但在話劇版中我們看到,原來的台詞是偷他鞋的「一個是英國人,一個是日本人」。這裡,照我的邏輯推測,他的意思是,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強勢的日本文化,衝擊、甚至填補了中國傳統士人退出後的中國的文化空白,而他作為中國傳統士人的遺子,卻被擠逼得無路可走。


他曾收到兩次「出世」的邀請。


從精神病院出院時,梅仙請他加入天主,信耶穌,他拒絕了。他說「我跟耶穌不是很熟,他有沒有空見我啊」。


西方的出世法是「拯救」,東方的出世法是「逍遙」,劉小楓寫過一本書《拯救與逍遙》,對比了東西這兩種終極關懷的方式,最後信了基督,但是大部分中國士人還是對本國文化有很強的眷戀,所以十三郎選擇了一種「半出世」的方式,他去了寺廟裡打義工。換句話說,他暫於此避世,但不皈依。


這位通六國語言的才子在這裡當起了導遊,把賺到的錢都分給了和尚們。直到——他遇到了父親原先的僕人來福,對不起是福來——帶來了江太史過世的消息。


江太史是這麼死的:在1951年土改中,被批為「大地主」,被南海農民追索至醫院強行以籮筐抬返鄉里。江瞑目不語,絕食41日而終。


聽到這裡,十三郎大受刺激,無語凝噎半晌,背起包袱就下了山,一邊吟道「上山容易,下山又有何難」。


這一段我兩刷電影都沒明白,直到現場看劇才有所頓悟——十三受刺激的不是父親死了,而是父親死的方式。


一代廣東政壇舉足輕重的人物,在解放後的土改中,因為被批為大地主,絕食而死——這是一種非常勇敢,非常直面的方式,也是專屬中國傳統士人的死的方式。


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而亡。


《北京法源寺》里提過的那個抗元失敗的南宋遺臣謝枋得,絕食五天而亡,為元臣。


關羽死後赤兔馬也絕了食。


還有抗元抗金時被俘後絕食的一大堆一大堆。


所謂「大仁大義」、「有情有義」、「忠孝節義」,我們的那些傳統故事裡,基本上都是這樣的精神內核。


所以十三郎懂得,以江太史的身份,他沒有在解放的時候逃跑,留了下來,那麼就要面對變革會帶來的風險。他也懂得父親的死,是為了維持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後的尊嚴——留給後代來認領的。


他被父親的這種不逃、直面的選擇深深觸動了,覺得自己這樣半躲在寺廟裡,不出去也不皈依,非常娘炮,於是作為父親的兒子,作為江太史的兒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精華最優秀的末代繼承者,他決定起身離開寺廟,下山,回歸,入世。所以他說「上山容易,下山又有何難。」避世社恐很容易,那麼入世去堂堂正正地面對自己的這份與世不容,又有什麼難的。


話劇版中,十三郎下山後,吟了這樣一首詩。


歸來百戰厭囂塵,一路歸程贖一身。只手耕耘天欲雪,壯懷如我更何人。


他回到了他很厭煩的塵世,一路上他在一點一點地尋找自我的出路。最終即使獨自面對寒冷冬雪,也是壯懷激烈不再躲避直面終結。

你真的讀懂十三郎了嗎?


Q4:為什麼天才只有兩種命運,不是早死就是早瘋?唐滌生對他意味著什麼?


這是電影版里的一句話,話劇版里沒有。


我們先接著上文說,十三郎的後半生就是這樣一個尋找的過程。有一個小細節可以旁證。


前面說過,十三郎對別人都很端著,對梅仙軟過一次,而只有在唐滌生面前,他是秒慫。


這部劇中,江唐師徒重逢的橋段是黃金催淚點,「我再見恩師,心中百般痛。仿似寶劍泥絮塵半封,昔日壯志與才氣全告終。江中雪,淚影兩朦朧。」看一次哭一次。。。


電影中,重逢時,唐生是熱情地衝過來握住十三郎的手,但話劇版中,唐生也高冷地端了好一會兒。這就映射出江在唐面前的心虛。——他對其他人可以裝瘋賣傻,但只有在唐滌生面前無法掩飾:那時他並沒有找到自己。「瘋」也是一種躲避。


電影中,有一句金句經常循環「天才有兩種結局,像唐滌生那樣早死,像十三郎那樣早瘋」。


唐滌生是作為十三郎的一種參照而出現的。十三郎脾氣差,唐滌生脾氣好,連吐過痰的茶都差點喝下去,他身上有一種軟弱性。所以劇中他41歲心臟病突發而死,實際上可以想見,他是累死的——他不善於推拒人情上的牽連,他的妥協性讓他紅了,但是也讓他的才華被塵世過早耗盡,枯竭而亡。


因此,十三郎對世人是有恨的,恨他們耗盡愛徒唐滌生。


所以說,唐滌生是十三郎的一個鏡像。「假如說,十三郎不是脾氣這麼古怪、孤傲,又會怎樣呢?」人們會這樣的想像……那麼,唐滌生就是這個問題的答案。


中國傳統士人文化,到了這個時代已經走投無路,並不在於十三郎是端著或是不端著的問題,而是格局已變。英國人和日本人遍地而行,真正的傳統中國人卻只能絕食而亡了。


最後,十三郎在白茫茫的大地上仰面死去,任憑他人評說。


他是壯闊的。


是一個對得起「頂天立地」四個字的文人。


這就是他作為一個傳統文化遺子所選擇的道路終點。


也是「獻給全港編劇共勉」的意義所在。在今天,或許也可以把它獻給全中國「文人」以共勉吧。

你真的讀懂十三郎了嗎?


註:本文鳴謝方大寶。


新戲人物觀點活動專題休閑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戲 的精彩文章:
您可能感興趣

針灸「十三鬼穴」 ,您真的了解嗎?
北京明十三陵棺材真的被詛咒了嗎?看過之後你害怕嗎!
康熙圈禁十三阿哥,真的是為他好嗎?
冠贏十三張真的可以開掛嗎?怎麼下載的?
你知道明十三陵是怎麼來的嗎?
三八就是二十三!顏回,你輸了……
你能一眼看到一百二十三眼井嗎?走,咱去新蔡!
七十三,八十四,真的是老人的兩道坎嗎?
為什麼說七十三八十四是老人很難跨過兩條溝?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看到十三條我也哭了!感動了好久!
雍正為什麼不殺掉十三阿哥,不怕老十三奪位嗎?
真的好吃嗎?篇二十三:點評網五星火鍋店?隊長試過,還不錯
「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接自己去」,這是為什麼?
民間故事:七十三,八十四,閻王爺不叫自己去!吃得開巧嘴騙鬼!
你知道王守仁是誰嗎?不是「十三香」,去餘姚慈溪看看吧
愛喝茶的你,了解正確的品茶姿勢——十三茶道嗎?
笑不死的三十三張圖:姑娘你腳上是什麼東西,我看了半天也沒看懂
飲茶「十三宜」你知道嗎?
為什麼說七十三和八十四是老人的兩道坎?閻王不請自己去一句流傳依舊的老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