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次聲波探測器可以預測地震嗎?
我們知道,如果給空氣一個擾動,聲音也會像水一樣通過波的形式向外傳播,這就是聲波。我們平時聽見的聲音就是聲波傳入耳內刺激鼓膜產生的。聲波的頻率範圍可分為三個頻段:一是聲波。也就是一般人耳能聽到的聲音波段,頻率在20-16000Hz之間。二是次聲波。這個波段人兒聽不見,0.0001-20Hz。三是超聲波:16000-10的12次方Hz,是人耳聽不到的範圍,但是有很多動物能聽到。這裡,我們主要來講一講次聲波在地震預測中的運用。
在地震孕育早期,從震源中心產生的次聲波傳播至地層表面,最先可能感到不適的是那些在洞穴中生活的蛇和老鼠。其次,是水生動物和那些長耳朵靈長類動物。因此,地震前可能會出現老鼠搬家蛇出洞、魚躍水面,鴨不下水,狗狂叫等動物異常現象,那人類能通過次聲波探測器預測地震嗎?
首先,次聲波在固體中的傳播,除了在空氣和水中所能存在的縱波以外,還有橫波。岩層深處震源次聲波信號傳播至遠處的地層表面時,大部分能量已經被固體介質吸收,剩餘的微弱能量信號則被環境次聲信號淹沒。要想獲得地層深處微弱的震源次聲信號最好是把次聲監測儀器設置在海平面以下8~10千米等儘可能深的深處。
其次,自然界有許多次聲源,例如:雷電、風暴、海嘯、流星、山石滾落、瀑布激流、冰層開裂、雪崩、滑坡、泥石流等,一切物體的磨擦運動振動都能產生次聲波。人類在生產生活中,也不停地製造次聲波。例如:爆破、建築物倒塌、機械磨擦振動、機器運轉等。這些次聲波都會給監測識別地層深處釋放的次聲信號構成很大的影響。如何能夠排除地球表面空間自然和人工次聲波的干擾,保證探測儀器能夠準確捕獲地層深處震源孕育和能量積聚初始階段釋放的次聲信號,這還需要環境噪音寂靜和技術屏蔽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相信總有一天,利用次聲波探測預報地震災害會變為現實。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 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科學原理一點通官方網站
微信公眾平台(ID:kxylydt)
※根據動物行為可以預測地震嗎?
※地震,真的能預測嗎?
※地震無法被預測,那餘震呢?
※用現階段的技術,地震真的可以預測嗎?
※最靠譜預測地震的方法基本靠蒙,為什麼地震如此難以預測?
※什麼是地震雲?地震雲真的可以預測地震嗎?
※戰爭可以預測嗎?
※地震能夠預測嗎?普通人面對地震能做什麼?
※地震能不能提前預警?動物異常來預測地震科學嗎?
※地震預測這個難題,能靠AI嗎?
※科學家發現「氡」可以預測地震!未來也可以像颶風一樣被預估
※周易預測學習 能依據別人的講話進行預測嗎?
※能否像是預測天氣預報一樣預測太陽活動?
※張衡的地動儀,究竟能否準確預測地震?
※掃描大腦就能預測未來?
※通過計算機對器官進行分析可預測患者死亡率
※探測引力波證實愛因斯坦預測
※從地震預警到地震預測有多遠
※以我們現在的科技,能有效預測地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