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客觀看待「非遺」的價值

客觀看待「非遺」的價值

客觀看待「非遺」的價值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建立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名錄,對進入各級名錄的項目進行有效保護,其基本的依據,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歷史的、認識的、學術的、藝術的、實用的等多方面的價值。於是,對「申遺」的項目預先進行價值判斷和論證就成為申報和入選「非遺」名錄的重要環節。在判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時,採取什麼樣的價值觀是至關重要的,而採取什麼樣的價值觀,又最終取決於用什麼樣的歷史觀作指導。在這個問題上,我國文化界,包括在評審「非遺」項目中,始終或隱或顯地存在著深刻的分歧,對許許多多在價值判斷上存有爭議的項目,至今得不到在國家層面上的保護,這種情況如今似已形成了一種不可不注意和不可不警惕的傾向。

關於「主體價值觀」


兩年前,曾讀到一篇文章,作者以不容置疑的權威口吻寫道:非物質文化遺產就被限定在一個正面的、健康的、剔除了糟粕的框架之中,我們不能將所有的文化傳統冠以此名統而論之。當然,精華和糟粕的辨析在中國是一個老問題,每個時代的價值判斷標準亦不同。然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貫穿下來的定義及範疇是非常明確的,可謂「有法可依」。在此前提下,遺產所包含的內容,不能違背當今文明時代的主體價值觀,更不能與現代社會準則相抵觸。


作者重申了一種在我國思想界、輿論界似曾相識的觀點,主張以當代的「主體價值觀」來評判歷史上形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此來區分精華與糟粕,只有「精華」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按照這種觀點,凡是與「當今文明時代的主體價值觀」不相符合、相違背的傳統文化,就都屬於「糟粕」,都不能算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應在被排斥、被揚棄、被批判、被取締之列。我之所以說這種觀點似曾相識,是因為20世紀60年代初,在意識形態領域裡,已經開始了對修正主義的批判,理論上的片面性逐漸顯露出來,即使在那樣的情勢下,在文化遺產問題上,官方言論和理論家還是強調從兩面講,即一方面看文化遺產「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的意義和作用」,另一方面又要看它們「在今天的條件下的意義和作用」。而在經歷了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的今天,上面引述的觀點,不講文化遺產在當時社會條件下的意義和作用,而只拿當今的「主體價值觀」來做標準,顯然比20世紀60年代初我們官方的或流行的觀點倒退了許多,這在今天仍然是一種危險的、嚴重危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觀點。


關於精華與糟粕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一向是我們對待文化遺產的一個方針和原則。這個方針原則的原意是在繼承傳統文化創造新文化時,要一「取」一「去」。但它的前提必須是,一切傳統文化(文化遺產)都是由精華和糟粕兩部分組成的。在對待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物質文化遺產時,這個方針似乎從來沒有遇到過困境,也從來沒有聽說哪一件出土文物是「糟粕」。所有的出土文物,都是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這就是說,在物質文化遺產上,不存在精華與糟粕的問題。


但輪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口頭文學、風俗習慣、民間信仰,情況就完全不同了,面臨著要將其區分為「精華」和「糟粕」,並執行一「取」一「去」的方針。在這個理念下,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因為與民間信仰相粘連(如原始性舞蹈、哭喪歌舞、祭祀儀式、節慶活動、廟會等)、與原始蒙昧思想相粘連(如關於人類起源的神話、民族起源的敘事詩,如與巫和巫術有關的諸多民俗事象)等,就被輕率地判為封建性的「糟粕」,成為被批判、被揚棄的對象。


將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兩相比較,我們發現,一向困擾著我們的文化工作和人文學術研究的「精華與糟粕」論,其實是一個處理意識形態問題的政治概念或政策,而非文化概念或文化理念,也不是研究傳統文化的方法論。誠然,在發展和創新當代文化時,吸收和發揚傳統文化的精神或元素,的確應有所選擇,不可能毫無選擇地兼收並蓄。但文化發展和創新的理念,不能等同於對待文化遺產的原則和理念,尤其不能等同於文化研究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原則和理念。


以所謂「當代的主體價值觀」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華與糟粕」的判斷標準,以今人的價值觀來要求古人,來要求傳統文化,顯然並不科學。一種文化現象的發生,是一定的社會發展和人類自身發展的需要的產物,是與當時當地的社會情況與人類自身的需要相適應的,因而具有其天然的合理性,是符合社會進步的。先民不了解天象,不懂得自然的規律,不洞悉人類社會的發展演進規律,於是向山神膜拜,向老天祈雨,向小土地廟或碧霞元君求子,祈求家族子孫繁盛族群強大,祈求國泰民安,不惜創造出許許多多神靈來寄託他們的無望的希望與憧憬,甚至崇信巫術可以征服自然力,這些正是文化發展的必然。但隨著社會向前發展、進步,文明程度提升了,原來與社會發展和人類自身發展相適應的那些文化現象過時了,變得不為民眾所需要,那麼,這些文化現象便會自然地退出歷史,退出人民群眾的生活。因此,不能說那些適應彼時社會發展狀況、適應彼時民眾生活需要並與之相適應的文化現象傳承到了今天,與我們當今的「主體價值觀」不相適應了,就成了「糟粕」和「毒草」,而是應當客觀地、科學地描述歷史發展的必然。


在非物質文化領域裡,民間信仰問題、蒙昧意識問題(如巫文化)、推原史詩問題、廟會問題、風水問題以及諸多科學尚未認識的文化現象等,在一些主持文化工作的幹部和文化人中,視若「糟粕」的觀念者依然有之,噤若寒蟬者亦有之。一旦被打入「糟粕」的另冊,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傳承人,不僅得不到有效保護和幫助,反而會在政治壓力下悄然消失。文化發展的自身已經充分證明,文化的發展和進步自有其合理性和消長規律,好的會繼續發展和提高,不好的會在發展中逐漸被淘汰和退出。適者生存——這便是文化發展的規律。

作者附記:此文系拙文《試論「非遺」的價值判斷問題》的一、二兩節的摘要稿。


《中國文化報》讀者對象是全國廣大的文化幹部和文化系統工作人員。但限於報紙篇幅,如此摘編,也是編輯朋友的苦心。全文15000字,尚未發表,有待交一學術刊物。


(本文於2008年10月14日在http://liuxicheng06.blogcn.com發表)

您可能感興趣

理性看待馬雲房價如蔥論,你會發現房價很不客觀!
價值內容——如何看待養生
與他人相比,你怎麼看待你的價值?
如何客觀看待擇業
正確看待風水命理的的現實價值意義
如何看待白米飯的營養價值?
看待「你長得太丑我不和你接吻」,反思年輕一代現在社會價值觀
如何看待血壓數值與危險評估?
樂觀看待得與失
客觀看待行情走勢 生豬均價基本保持平穩微跌態勢
怎樣客觀地看待一個醫生?
從藝術到使用價值,如何正確看待古典傢具
氣勢與質感兼具的時尚禮服,看來我得重新看待3D列印產品了
正確地看待人生的寵辱沉浮
轉換看待問題的視角
客觀看待精準發力
長得好看的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美貌的?
親歷:讓他們客觀看待祖國,並不容易
如何看待看动漫的时候有人说「去看原作」这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