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手術機器人會搶了外科醫生的飯碗?

手術機器人會搶了外科醫生的飯碗?

手術機器人會搶了外科醫生的飯碗?



達芬奇手術機器人、3D列印、納米止血、鈦鎳記憶合金組織吻合器……在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外科新產品、新技術推陳出新步伐加快。這些紛繁璀璨新技術的運用,是否還需要外科基本功?在年輕醫生的培養中,外科傳統是否需要發揚?在2016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年會召開之際,本期邀請分會專家進行了討論。

1


外科傳統不僅要傳承還要發展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王深明


如今,外科新技術飛速發展,高清腔鏡、3D列印、人工關節等新技術正在給外科醫生們帶來前所未有的驚喜,也給患者帶來了福音。

在普外科的範疇中,腹腔鏡技術是目前較新的技術,該技術開創了微創時代。以前一些需要開腹的手術,現在利用腹腔鏡技術就可以得到解決。對血管外科而言,血管腔內技術的發展也很迅速,以前只有少數病例才可以應用這項新技術進行治療,但隨著技術進步,現在絕大多數的病例都採用了這種治療方法。目前,許多開放手術都已被腔內手術所代替。


與開放手術相比,腹腔鏡技術、血管腔內技術這些新技術的好處是微創、恢復得快、併發症少。


裘法祖教授曾說過:「一個現代外科醫生,既要全面掌握醫學知識,同時也要熟悉了解其它領域的科技知識,這就要求每個青年外科醫生的知識和能力既廣又深。」對於已經在業內得到廣泛認可的新技術,青年醫生應接受,並儘快地熟練使用這些新技術。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新技術的不斷湧現,外科基本技術有被忽略的趨勢。這非常值得注意,因為目前仍有很多疾病還要依靠傳統的開放手術進行治療。對於外科醫生來講,一招一式、一刀一剪、一針一線的這些縫合技術、分離技術、解剖技術,都必須被掌握,而且基本功要越來越精細,甚至要比自己的老師還要熟練。所以,傳統技術對於青年醫生而言,不僅要傳承還要發展。


然而,在當下,這面臨著不小的挑戰。因為大量的疾病已由開放手術轉為微創手術,年輕醫生動手操作的機會變少了。這也是目前全世界血管外科普遍遇到的問題。

2


外科醫生智慧離不開紮實的基本功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王錫山


醫學的進步非常依賴於其它學科的進展,例如光學、電學、機械工藝等的發展會促進外科技術的進步。如果沒有腹腔鏡從標清到高清,從2D到3D的逐步發展,也不會有目前以腹腔鏡為代表的微創手術進步。從這一點上來講,外科醫生不能抵觸新技術、儀器設備及新治療手段的運用。


正如黎介壽院士所言:「對於創新技術和醫療設備,要用歡迎的態度看待它,用嚴謹的態度嘗試它,用參與的態度發展它。」

實踐中,每一項外科新技術都應該在規範中創新,在創新中務實,在務實中求真。評價一個技術好與壞的標準,關鍵是看其是否有效可靠。這一方面要看單中心開展的例數多少,另一方面要看能否容易推廣,是否別的醫生一學就會。從這兩點上,可以對新技術是否是臨床適宜技術做出初步的判定。


在眼花繚亂新技術、新器械面前,外科醫生一定不能忽視基本功的培養。正如吻合器是替代傳統手工縫合的設備,但一個只會做器械吻合,不會手工吻合的外科醫生,不會成為一個非常全面、合格的外科醫生,從這個角度而言,每位醫生不僅要培養基本功,還要培養得紮實。例如在基本功培養方面,不斷提高立體解刨思維能力,是保障做手術像庖丁解牛、探囊取物一般流暢,輕鬆自如的前提條件。


此外,任何一種技術器械的運用,既離不開醫生的操作,更離不開醫生對器械進行合理的選擇。而這種判定、選擇智慧的背後是紮實的基本功。正如臨床評價一位外科醫生是否是好醫生,不是看他能做多大手術,而是看他能否根據患者的病情選擇最事宜的手術,這依賴於醫生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因此在外科醫生的培養中,推薦師帶徒的方式,師傅要有甘為人梯的精神,而徒弟要有繼承創新的決心。在這樣培養中,逐漸成長起來的醫生,知識、技能、經驗更紮實,做出的臨床判定也更可靠。


3

在變與不變中前行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胡建昆


俯瞰整個醫學史,可以說就是一個新技術、新器械不斷被發明、應用的過程。醫學需要補充新鮮的血液,需要不斷的推陳出新,需要這種新陳代謝。醫學是變化的,也是不變的,不論技術如何發展,人永遠是醫療的核心與主導。


技術進步對醫生與患者來說都是好事,尤其是當外科手術進入微創時代並向著人工智慧方向前進,工具的變革突破了人的局限,人體里一些看不到的地方、進不去的地方,如今也不再是「禁區」。


技術進步與外科傳統的傳承並不矛盾。外科手術需要精準與快速反應,以目前的器械水平來看,外科手術依然是以醫生為絕對主導,對醫生的基本功依舊有很高的要求。


每個時代,受制於醫療技術水平,對外科醫生的要求也有所不同。當醫療器械快速步入到高精尖、甚至是人工智慧時代,更加凸顯變與不變的重要。


精密器械的使用不是為了取代醫生,更不是為了顛覆醫療,而是為了補充醫療和健康專業人員的短缺,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醫療服務質量。


醫學永遠是人學,不能丟棄人本位的理念。外科傳統不能僅僅是技術層面,更應該是人文層面的。


.


面對突飛猛進的醫療新科技,外科醫生應在變與不變中前行,積極擁抱新技術,不忘傳統基本功與人文情懷。


關注醫師報微信:

您可能感興趣

外科醫生真的要失業了?手術機器人這樣縫葡萄皮
人會手抖,機器不會,外科醫生首次使用機器人完成眼球手術
機器人要幫醫生們植入人工耳蝸了!它們會加入外科醫生的隊伍嗎?
手術機器人再進化,荷蘭外科醫生完成由機器人協助的超顯微手術
肉肉病了,你會選《外科風雲》里的哪位醫生做手術?
整形外科醫生自己會接受手術嗎?
荷蘭外科醫生完成由機器人輔助的超微外科手術
外科醫生的手,神經科醫生的腦
手術室里,外科醫生的各種酸爽
未來會被機器人替換?外科醫生們的擔憂焦慮
全球最忙手術機器人在浙大一院 擅長做泌尿外科手術
外科醫生最難熬的手術,病床躺著的是兒子
當外科醫生遇到自己孩子手術
最新研究顯示機器人外科手術切口技術優於人類醫生
人工智慧的偉大進展,機器人外科醫生和廚師
3D列印技術幫助醫生完成精密的外科手術
盤點六款具備革新的手術外科機器人
外科手術為什麼能治療肺癌,什麼樣的病人才適合外科手術治療?
手術直擊——一台胸外科手術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