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未來會被機器人替換?外科醫生們的擔憂焦慮

未來會被機器人替換?外科醫生們的擔憂焦慮

6月3日,武漢早已經炎熱,一場醫療大數據論壇,在東湖拉開帷幕。事實上,多數在場的外科醫生們更願意討論的是,自己是否真的會被機器人取代。

在這之前,IBM的「沃森醫生」,在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做了一個演示,這台號稱醫生的機器人,它的診療水平能超過一個副高以上腫瘤醫生的水平。由此,一種機器人將替代醫生的輿論出現,醫生們被觸動。

IBM 公布的數據中,「沃森醫生」的診斷成功率已經超過90%。

此次會議主辦方之一的「北京常春藤醫學高端人才聯盟」主席吳永波稱,在大數據時代,可能有一部分人工智慧逐漸走向前台,它最終會是我們的一個助手,還是能夠取代我們,大家充滿著爭論;同樣,這個精準醫學的時代,大數據很必要,我們這些臨床醫生怎麼樣去適應這個時代,從哪些方面入手能夠參與到這種醫療大數據的工作當中來,非常值得探討……

一場外科醫生界的討論,拉開帷幕。

擔憂

常春藤聯盟,更準確的來說是一個全國公益性社會團體,因為是在北京民政局註冊。這個聯盟有14個會員醫院,此次會議,包括會員醫院的外科醫生們,以及非會員醫院的外科醫生們,共達300多人。

外科醫生們的擔憂,事實上在今年2月份就已經開始出現。今年2月初,世界癌症日時,「沃森醫生」首次來華。

沃森醫生,事實上在IBM內部的最初叫法是沃森。沃森是美國IBM公司研發的超級計算機,於2007年開始研發,主要應用在腫瘤診斷領域。這台超級計算機的核心原理是,大數據的應用,這台超級計算機里儲存了200多部腫瘤專業領域的教科書,超過300種醫學期刊以及1500多萬頁腫瘤文獻的關鍵信息和臨床試驗中的60多萬條醫療證據。

沃森可以根據患者的病症、病史和診查數據,自動搜索海量的病歷和醫學圖書、論文資料庫,進行對比匹配,得出診斷結果,並給出治療方案。

據IBM公布稱,過去的4年多時間裡,沃森已經接受過較多培訓,美國多家頂尖腫瘤醫院已經「僱傭」它。

世界癌症日時,沃森在中國,2小時內,為21名癌症患者做了義診,包括胃癌、肺癌、直腸癌、結腸癌、乳腺癌和宮頸癌等。義診的診斷結論,經現場知名醫生驗證都叫權威。醫生評價為:不僅可以提供可選擇的診療意見,還能幫助醫生總體評估該方案的療效及風險。

此次,沃森的演示非常成功。可以說為IBM在中國市場的推廣,打開了非常好的出路。百洋醫藥與IBM合作,將沃森引入了河北、河南、內蒙古等地的醫院。據百洋醫藥創始人付剛稱,預計今年底,沃森將會進入150家醫院。醫療界,開始把沃森稱作為「沃森醫生」。

前不久,沃森進入了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初來乍到的沃森,在第一次上崗演示中,診斷水平超過了一個副高以上腫瘤醫生的水平。

據IBM 公布,「沃森醫生」的診斷成功率已經超過90%,遠超人類醫生的診斷成功率。

來自「沃森醫生」的壓力逐漸在外科醫生領域蔓延。機器人替代醫生的說法也開始出現。

會場,四川地區的一位外科醫生稱,邊遠地區的、學術研究不高的普外科醫生們的壓力會更大。但他直覺,不可能替代全部的外科醫生,因為機器人里的信息是需要更新的,這些信息的更新來自於新研究,因此部分人會無憂。

該醫生稱,他一個朋友的父親今年得了並非致死性腫瘤,之後又出現了痛風,一位風濕性關節病的專家開了葯,這位父親吃藥後痛風馬上解決。但是忘掉了這個葯對腎功能損傷很嚴重,他父親腎功能出現問題,最後因為腎衰竭之後出現電解質紊亂死亡。也就是說,全世界沒有一個醫生他可以能夠把所有的情況記清楚,那麼多的病例信息,那麼多病人,誰可以過目不忘,誰可以告訴你不犯錯誤?而機器完全可以。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詹啟敏稱,在有明確治療方案的常規性治療方面,它會替代某一些醫生。

支撐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詹啟敏稱,一個非醫學的人和他說,機器人未來有可能會替代醫生,他不同意這個看法。

他認為,機器人的記憶、運算和決策優於90%的人,但他是冷冰冰的,而醫學是面對面的溫情。

據此,詹啟敏認為,沃森醫生,在前期會作為一個醫生的助手存在。因為它是一個能快速搜索、有海量記憶、不知疲倦、會像人腦有記憶的機器。而人記憶有限、會疲倦,這對醫生是一個補充。

同時,醫生在為患者看病過程中,有很多瞬間觀察,在就診中輸入給機器人的信息是很有限,只是圍繞患者的年齡,他的體檢報告等指標。醫生會通過患者的談吐,判斷他的職業,他的心態,他家庭的環境,他單位的環境,他的飲食等各方面的愛好,他今天和昨天遇到的情況,他的眼神和表情,這些都可以幫助醫生診斷患者的疾病。醫療的特性是有時候治癒,經常關懷,永遠撫慰。機器人冷冰冰的手,沒法實現。

機器人完全取代醫生,詹啟敏覺得未必,因為在一些複合型疾病治療方面,會牽扯到各個專業。機器人更多是單一性決策。

機器人實際上就是一個儲存、記憶、學習、分析的體系。基於這一特性,詹啟敏認為,可以作為醫生的支撐工具,如醫生需要輔助判斷時,輸入相關病例,機器人在15分鐘內,已經在美國圖書館,英國圖書館,德國圖書館,打了幾個來回,閱讀了500萬份文獻。之後會告訴醫生,在某年某月,該病在俄羅斯發生過,用藥情況、患者康復情況等等都出顯示出來。

詹啟敏認為,機器人的智慧在目前來講,主要還是人的經驗的一種輸入。但是它的運算非常快,在所有的數據都進去之後,大數據凝練出來的這種新的東西,它就高於人的判斷。雖然不能說機器人的判斷比人的判斷都要高,但至少它的水平、對成熟的經驗的分析,比人要強。

詹啟敏稱,前幾天在IBM辦公樓里,一群人進行了一場討論,其中一個專家說,機器人可能要優於90%的醫生,比基層醫生要好很多。它首先可以解決基層的需求問題。可能趕不上高精尖的最好的醫生,但是高精尖的醫生把某個病例做的很成熟,輸入機器人大數據中後,機器人就又引領了。

吳永波認為,沃森醫生,對於一些醫生來說會是替代,如不需要太複雜的整合學科,整合專業,整合一些人的方面,那它會代替醫生。就像無人駕駛代替司機一樣。對於一部分醫生來說,會是支撐系統、服務系統。

未來世界

吳永波剛剛看完《未來簡史》。該書是以色列作家尤瓦爾~赫拉利所著,描寫了從智人到智神的發展。

吳永波稱,以前,我們覺得很多不可能的事情現在都發生了,那麼現在覺得不可能的事情,可能以後也會發生。

談到未來智能,吳永波稱,或許以後就是一個半人半機器的一個組合體,人以後可能就有個晶元,相當於沃森一樣,一些東西存進去,它就自己幫著做了分析。

當然,以後是機器控制人還是人控制機器,吳永波也說不準,因為人們現在開車時發現很多時候都被機器控制。雖然你覺得還是你在選擇,實際上已經在改變。

而將智能、機器人這個新時代的產物,上升到一個論壇,也是讓醫生天天不要埋頭干,要抬頭看一下天,到底是個什麼樣子的,要明確以後的方向。

吳永波分析,未來世界中,如一些全科醫生,家裡可以放一個沃森,比如一些患者的血糖觀測。患者使用攜帶型檢測儀與沃森相連接,連續十五天的血糖監測結果,沃森會第一時間知道並分析。如簡單的情況,會給出它的意見。就像導航一樣,告訴你,患者這裡堵車了,該選擇另一條路。遇到複雜的解決不了的情況沃森會把信息再上傳。

詹啟敏認為,未來世界中,可以遠程手術,當然網路要到6G的時候。如一艘遠洋巨輪,遠航中有人得了闌尾炎,船上受過基本訓練的醫護人員就可以進行手術操作,幫患者消毒,把機器人設置好,然後遠程和上海的醫生聯網,上海的醫生就可以遠控無線操作手術。

而對於機器人的價格,詹啟敏認為,這就像基因測序,10年前,一個人測全部的基因組數據,大概十幾萬美元,現在只要一千美元。隨著科技的發展,智能成本也會降低。就如當年的大哥大,一部需要2萬多,現在智能機才一兩千塊。《未來簡史》一書中,其中一句為:在未來幾十年間,我們很可能還會看到更多類似於互聯網的革命,而科技會搶走政治的所有風頭。人工智慧和生物科技可能即將徹底變革人類社會和經濟,甚至是人類的身體和心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力量 的精彩文章:

終於知道42歲林志玲為何無人敢娶了,和男的在一起身體太誠實!
索尼離破產還遠著呢,最新黑科技小方塊反響熱烈!
美的洗衣機漏水 消費者投訴反遭電話恐嚇謾罵

TAG:科技力量 |

您可能感興趣

外科醫生看起來應該不像外科醫生
當機器人會做手術後,其是否會引領泌尿外科的未來?| 矽谷最新
女患者被外科男醫生肛檢後 難堪得不想見人!
醫生做完外科手術,讓螞蟻來縫合傷口!網友:醫生要失業了!
做完手術後突然發熱怎麼回事,體溫高就是感染了嗎?聽外科醫生給你說原因!
外科醫生厲害,還是內科大夫厲害?聽聽醫生怎麼說
女患者被外科男醫生肛檢後,難堪得不想見人!一波網友卻炸了
新生兒臍帶還未斷,就玩起了手術剪,醫生笑稱∶是當外科醫生的料
什麼樣的癲癇患者需要做外科手術?
無痛麻醉技術 讓孩子不再恐懼焦慮——我院門診外科和麻醉科開展無痛門診手術
外科醫生為什麼不愛搞科研
外科醫生沒時間搞科研,轉化醫學面臨危機!
外科醫生的口味,重的你想不到
「外科苑」低血糖可以導致病人死亡?值班醫生和病人都要注意啦!
癌症真相:外科醫生挖肉,內科醫生下毒,人死了癌細胞還活著
我是醫生,慈溪一位胃腸外科醫生講述工作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華佗的「麻沸散」失傳後,古人要動外科手術怎麼辦?
中國頂尖心外科醫生告訴你:哪些微創手術可以治療心臟瓣膜疾病轉給有需要的人看
「外科苑」洞穴里的麻醉醫生,緣何搶救沒你不行?
普外科年輕的主任得了腔隙性腦梗塞,看看醫生怎麼辦?有危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