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傳統知識知多少?
什麼是「三禮」
「三禮」之名始於東漢鄭玄,是指《周禮》《儀禮》和《禮記》。
《周禮》是儒家經典,為周公旦所著,《周禮》所涉及之內容極為豐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曆象,小至溝洫道路、草木蟲魚。凡邦國建制,政法文教,禮樂兵刑,賦稅度支,膳食衣飾,寢廟車馬,農商醫卜,工藝製作,各種名物、典章、制度,無所不包,堪稱上古文化史之寶庫。
《儀禮》簡稱《禮》,也稱《禮經》或《士禮》,為儒家「十三經」之一,內容主要是講述上古貴族生活各種主要禮節儀式。其中以記載士大夫的禮儀為主。秦代以前篇目不詳,漢代初期高堂生傳儀禮十七篇,另有古文儀禮五十六篇,已經遺失。
《禮記》由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編著。《禮記》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其中《大學》《中庸》《禮運》等篇具有非常豐富的哲學思想。
「三禮」是中國古代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對中國後世的政治制度、文化傳統、社會思想、倫理觀念影響深遠。
「福祿壽」怎麼來的
香港TVB電視台有檔娛樂節目叫《無敵福祿壽》,非常受歡迎。這檔節目之所以如此火爆,是因為它比較合乎民俗習氣,因為「福祿壽」這三個兄弟可是我們中華民族心中的「幸運之神」。不過話又說回來了。我們天天嘴裡喊著「福祿壽」,心裡想著「福祿壽」,可這個「福祿壽」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排在眾星之首的福星原本是怪獸模樣,他的頭部似虎非虎一雙豹目圓睜。他的代步工具居然是一隻碩大的野豬。
福星轉變是從唐朝開始的,《新唐書》里記錄了一個真實的清官故事:唐朝時期,道州每年需要把身材矮小的人作為貢品送到宮中做太監。歷任道州刺史往往把好端端的兒童置身於陶罐中,只露出頭部由專人供給飲食,以滿足皇帝荒唐的需求。陽城任道州刺史後,冒死上書給當朝皇帝,拒絕上貢,為當地百姓免除了災禍。從此以後,當地人開始把陽城當作福星供奉。後來福星陽城一直以溫厚的長者形象示人。
祿星主管官祿,也叫文昌星,祿星是由一顆星辰演化而來,他位於北斗七星的正方,總與北斗七星相伴升起。
進入隋唐以後,科舉制度的興起讓祿星開始走紅。平民百姓有機會靠讀書做官,自然會尋求神靈的幫助,於是,文昌官里的那顆祿星就更顯得明亮了。
據說桃木能祛病強身,延年益壽,魏晉以後,壽星的手杖便換成了桃木手杖,後來明朝取消了國家祭祀壽星制度。壽星從此進入民間,成為中國古代最具世俗品格的神仙。
壽星大腦門兒,也與古代養生術所營造的長壽意象緊密相關,一如丹頂鶴的頭部就高高隆起,再如壽桃是王母娘娘蟠桃會上特供的長壽仙果。或許就是因為這種種長壽意象融合疊加,最終造就了壽星的大腦門兒的形象。
「烏紗帽」最初是指什麼
烏紗帽,是古代官吏戴的一種帽子,後來也用來比喻官位。
烏紗帽最初就是一種用黑紗做的帽子,東晉成帝時凡在都城建康宮中做事的人都要戴烏紗帽。後來,烏紗帽在民間也廣為流傳,成為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
烏紗帽成為正式「官服」始於隋唐時期。當時,天子百官士庶都戴烏紗帽,隋朝為了區分等級,便在烏紗帽上裝飾玉飾,以塊數多少顯示官職大小:通常一品有九塊,二品有八塊,三品有七塊,四品有六塊,五品有五塊,六品以下就不準裝飾玉塊了。至宋太祖趙匡胤時期,烏紗帽又有了新變化,即在帽子的兩邊各加一個翅。這是為了防止議事時朝臣交頭接耳所採取的新舉措,這樣只要腦袋一動,軟翅就忽悠忽悠顫動,皇上居高臨下,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烏紗帽成為文武百官的「專利」,則是始於明洪武年間。朱元璋規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平民百姓不可佩戴。
到了清代,官員不再佩戴烏紗帽,但人們仍習慣將「烏紗帽」作為官員的標誌,「丟掉烏紗帽」就意味著被削職為民了。
※你知道多少古代女性的知識?
※關於古代女性的這些知識,你知道多少?
※英語冷知識,你知道多少?
※關於文玩的冷知識你知道多少?
※關於進藏知識,你知道多少?
※轉奶小知識你知多少?
※語文知識|父母異稱知多少
※這些健康知識你知道多少?
※端午知識你知多少?
※白血病科普知識,知多少
※二戰德國歷史冷知識,你知道多少?
※二戰冷知識!你知多少?
※古玩知識——高古玉你懂多少?
※楊梅的這些知識,你知道多少?
※冷知識:奇葩的植物你知道多少?
※英雄聯盟的小技巧你知道多少?冷知識
※幾則科技冷知識,你知道多少?
※世界範圍冷知識,你知道多少?
※蜂蜜辨別小知識你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