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馬六甲,鄭和下西洋的中轉站

馬六甲,鄭和下西洋的中轉站

馬六甲,鄭和下西洋的中轉站

今日馬六甲海峽(張大點攝)


馬六甲是馬來西亞的一個州,位於馬來半島南部,瀕臨馬六甲海峽。


在明代前期的文獻中,馬六甲被稱為「滿剌加」,明代後期稱為「麻六甲」。

馬六甲海峽介於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西北端通印度洋的安達曼海,東南端連接南中國海。海峽全長約1080公里,西北部最寬達370公里,東南部最窄處只有37公里,海峽水深25—113米,能通航20萬噸級巨輪,是連接溝通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之間的海上航道,現每年有五萬多艘貨輪、油輪及其他船隻通過該海峽。中國、日本,以及其他東亞國家,均需從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域。日本將馬六甲海峽稱為自己的「海上生命線」,中國進口石油的85%需要經過馬六甲海峽運送。

馬六甲,鄭和下西洋的中轉站

馬六甲海峽地形圖


馬六甲海峽內風平浪靜,海流緩慢,潮差較小,極適合古代木帆船安全航行。


早在漢代,南方通往印度洋的「海上絲綢之路」,就是經過馬六甲海峽的海上航路。約在公元4世紀時,阿拉伯人開闢了從印度洋穿過馬六甲海峽,經過南海到達中國的航線。他們把中國的絲綢、瓷器和馬魯古群島的香料,運往羅馬等歐洲國家。公元7—15世紀,中國、印度和阿拉伯國家海上貿易船隻,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鄭和船隊遠航印度洋,在那個木帆船的時代,必然要浩浩蕩蕩駛過馬六甲海峽。

馬六甲海峽雖然很早成為東西航運要道,但能夠控制馬六甲海峽的馬六甲王國,直到鄭和下西洋的前三年,才形成雛形。


據成書於1612年的馬來西亞古代典籍《馬來紀年》記載,滿刺加(馬六甲)王國的開國君主是拜里米蘇刺。拜里米蘇刺原是淡馬錫(今新加坡)王國的國王,被暹羅(今泰國)兵馬追殺,渡過柔佛海峽北逃,於1402年落腳於一個海邊的小漁村。在小漁村的一顆樹下,拜里米蘇刺決定在這裡修建王城。在興建王城的時候,國王問屬下大臣:「我們倚足而立的這棵樹,叫什麼樹?」大臣奏道:「這是滿剌加樹。」國王說:「既然如此,我們在這裡建立的國家,就取名為滿剌加國吧。」所建王城,即今馬六甲市前身,滿剌加王國由此誕生。


滿剌加建國之時,正是暹羅歷史上強盛的大城王朝的初期。在暹羅的威逼下,弱小的滿剌加不敢稱國,拜里米蘇刺也不敢稱王,每年向暹羅進貢40兩黃金,臣屬於暹羅。


為了擺脫暹羅的控制,拜里米蘇刺派使者到中國求援。據《明史》卷325《外國六》記載:永樂元年(1403)十月,明成祖欽派中官尹慶出使滿剌加,「賜以織金文綺、銷金帳慢諸物」 。尹慶抵達滿剌加,「宣示威德及招徠之意,其酋拜里米蘇刺大喜,遣使隨慶人朝貢方物。」永樂三年,即1405年,拜里米蘇刺所派使者隨尹慶抵達京師。其使者上奏永樂皇帝道:「王慕義,願同中國列郡,歲效職貢,請封其山為一國之鎮。」當時滿剌加人觀念,某一座山,經過中國皇帝賜封,便具有鎮懾國家安寧靈威。永樂皇帝大喜,封拜里米蘇刺為「滿刺加國王「,將滿剌加的西山封為鎮國之山,並御筆題賜「鎮國之山」石碑,賜誥印、彩幣、襲衣、黃蓋,令尹慶陪同回返滿剌加。

馬六甲,鄭和下西洋的中轉站

今日馬六甲三保山

馬六甲,鄭和下西洋的中轉站

今日馬六甲三保廟中的鄭和石像


就在永樂三年,鄭和率龐大船隊首次遠航西洋。尹慶和滿剌加使者便乘鄭和船隊回返滿剌加。永樂四年,鄭和船隊駛抵滿剌加。已經臣服中華帝國的拜里米蘇刺,親率王子、大臣與儀仗隊前來馬六甲港迎接,並舉行盛大隆重的歡迎儀式。尹慶宣讀明成祖永樂皇帝聖諭,並頒賜「鎮國之山」石碑和銘詩。拜里米蘇刺大喜,表示從此臣服大明帝國,並將「鎮國之山」石碑安放在滿剌加西山〔今升旗山〕上。


滿剌加成為中國朝貢國後,原滿剌加宗主國暹羅惱羞成怒,武力奪走明朝頒給滿剌加、蘇門答臘的誥印。當時明朝的屬國安南(今越南)南侵明朝另一屬國占城(今越南南部沿海城市),明朝發兵征討,迫使安南再次臣服。明成祖敕責暹羅,警告其要以安南為「鑒戒」,歸還誥印,「自今奉天循理,保境睦鄰,庶永享太平之福」。 鄭和攜帶此敕令,痛責暹羅。有中華帝國做堅強後盾,同為明朝屬國的暹羅立刻偃旗息鼓,被迫承認滿剌加同自己的對等地位。


永樂五年,即1407年,鄭和遠航船隊返國,滿剌加和蘇門答臘、古里等國一起,遣使隨乘鄭和寶船,前來中國貢獻「方物」。


滿剌加臣服中華帝國之後,鄭和遠航船隊便自由航行於馬六甲海峽。

永樂六年,即1408年,鄭和船隊二下西洋。永樂七年,船隊抵達滿刺加,暫時休整。休整中,鄭和在今馬六甲港入海口的小山上構築城垣,「設四門更鼓樓,夜則提鈴巡警。內又立重柵,如小城,蓋造庫藏倉廒,一應錢糧頓在其內。去各國船隻回到此處取齊,打整番貨,裝載船內,等候南風正順,於五月中旬開洋回還。」 這就是馬六甲歷史上著名的「三寶城」。


此後鄭和船隊下西洋開往古里、爪哇等國,都先在馬六甲停泊、休整,補充糧械、淡水;由阿丹、忽魯謨斯等國回程時,也在馬六甲聚集,打點錢糧,入庫保存,等候信風,駛返中國。為了汲取淡水,鄭和組織人力在三保城旁邊挖掘了一口水源充足的水井,這就是馬六甲歷史上著名的「三保井」。


此後鄭和船隊遠赴西洋,每次均駐蹕滿剌加。這樣,馬六甲實際上成為鄭和遠航船隊貿易和補給的中轉基地。如今,當年鄭和駐蹕滿剌加的歷史遺迹——三保山、三寶保城、三保井,仍然保存完好,供人瞻仰。

馬六甲,鄭和下西洋的中轉站

今日馬六甲三保廟

馬六甲,鄭和下西洋的中轉站

今日馬六甲三保廟內三保井


在上述背景下,永樂九年,即1411年,拜里米蘇剌率妻、兒、陪臣540餘人來中國朝貢。明成祖以隆重禮儀迎接拜里米蘇刺國王一行,親臨奉天殿宴請。據《明史》卷325《外國六》記載:「光祿日致牲牢上尊,賜王金綉龍衣二襲,麒麟衣一襲,金銀器、帷幔衾禂悉具,妃以下皆有賜。將歸,賜王玉帶、儀仗、鞍馬,賜妃冠服。瀕行,賜宴奉天門,再賜玉帶、儀仗、鞍馬、黃金百、白金五百、鈔四十萬貫、錢二千六百貫、錦綺紗羅三百匹、帛千匹、渾金文綺二、金織通袖膝襕二。妃及子侄陪臣以下,宴賜有差。禮官餞於龍江驛,復賜宴龍潭驛。」可謂是優禮厚賜。


永樂十一年,1413年,拜里米蘇刺病逝馬六甲城。永樂十二年,即1414年,王子前來中國朝貢,明成祖誥命王子襲封。


永樂二十二年,即1425年,第三代滿剌加國王再次前來中國朝貢,明成祖再次誥命襲封。這樣,滿剌加成為中華帝國的朝貢國。


這樣,從滿剌加對中華帝國的依附關係來講,中華帝國實際上完全控制了滿剌加。從鄭和在馬六甲海峽建立中轉站來講,實際上中華帝國控制了馬六甲海峽。但是,因為當時滿剌加和中國海權觀念非常淡薄,並沒有對馬六甲海峽進行壟斷性管理。


滿喇加成為鄭和船隊下西洋的中轉站後,先是吸引來自爪哇、印度、阿拉伯和中國的商人,作為兩次季風之間中印貿易的停泊點,接著西亞、北非的商船也接踵而至,進行商業貿易,滿剌加開始從荒僻的小漁村逐漸成長為該地區最重要的港口,進而成為中國、印度、西亞、北非之間最為重要的自由貿易港。據16世紀初葡萄牙佔據滿剌加後,任葡萄牙駐滿剌加商館秘書及會計師的葡萄牙人托梅?皮雷斯介紹,當時到滿刺加進行貿易者,有來自開羅、麥加、亞丁、阿比西尼亞的伊斯蘭教徒,有基盧瓦、馬林迪、忽魯漠斯、帕塞、魯迷、突厥人及亞美尼亞基督教徒,有古吉拉特人、果阿人、馬拉巴爾人,有從烏里舍、錫蘭、榜葛剌、緬甸阿拉干山、勃固來的,有暹羅人、吉打人、馬來人、彭亨人、北大年人、柬埔寨人、占城人、印度支那人、中國人、汶萊人、呂宋人,有來自林加群島、馬魯古群島、斑達群島、帝墳、馬都拉、爪哇、巽他群島的,還有從巨港、占卑、因陀羅基里、阿魯、帕塞、帕提爾、馬爾地夫等地方來的。 皮雷斯甚至說道:在滿剌加街道上行走,可以聽到不少於84種的語言。


滿刺加王國的日漸強盛,使馬六甲港帆牆林立,商旅鼎盛。在最繁華時期,馬六甲流行84種語言,成為東南亞國際商貿港口。


因鄭和下西洋所促進馬六甲之繁榮,與鴉片戰爭後香港成為東西方貿易港、五口通商後大上海之成為遠東大都會,雖時代不同,但性質同一。中華帝國所控制的滿剌加和馬六甲海峽,實際上成為當時中華帝國挺近世界的橋頭堡。


(編輯:李秀娜)

您可能感興趣

鄭和下西洋與馬六甲的變遷
永樂五征蒙古,鄭和七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的寶船是哪造的?
中華歷史上的壯舉,明朝的航海之旅,鄭和七下西洋,傳播中華文化。
盤點鄭和下西洋路線中的這些美景!
鄭和三下西洋的秘密在這裡!
奧巴馬下令:禁止在美北冰洋和大西洋部分地區開採石油
解密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鄭和下西洋的得與失
鄭和明朝航海家、宦官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
鄭和七下西洋的真實目的
鄭和七下西洋是為他?朱允炆下落之謎
鄭和七下西洋到底為了啥
「下西洋:唐代沉船珍寶展」-連載(八)
鄭和下西洋是為了什麼
神一般的組合:地中海+大西洋,沙漠+雪山,傳統+時尚,這裡是摩洛哥
朱棣的奪位之戰與他的南征北伐,以及為何派鄭和下西洋?
鄭和七下西洋後為何被叫停?
朱棣的奪位之戰與他的南征北伐,以及為何派鄭和下西洋